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鬼迷疯重生之80后逆袭人生

作者:鬼迷疯 | 分类:都市 | 字数:6.6千字

第120章 龙脊铸心,星火燎原

书名:鬼迷疯重生之80后逆袭人生 作者:鬼迷疯 字数:0 更新时间:07-17 08:12

“星海研究院”深处,一间被临时征用为“动力之心”决战指挥室的会议室里,气氛凝重得如同暴风雨前的海面。巨大的电子屏幕上,左边是许明远在病床上拼死勾勒出的“企业号”升降井减振结构模型和动力舱外围支撑理念,右边则是李哲团队前期积累的“仿生智能轴承支撑系统”原始设计图。中间,则是一张放大的、触目惊心的断裂主轴照片。

郑宏毅总师站在屏幕前,目光如炬,扫视着在座的动力核心团队:吴振邦总工虽然脸色依旧带着病容,但眼神已重燃火焰;李哲眼镜片后的目光锐利而专注,手指在键盘上飞快记录;几位头发花白、经验丰富的结构、材料、动力学专家眉头紧锁,反复比对着两边的图纸。

“同志们!” 郑宏毅的声音打破了沉寂,带着金属般的铿锵,“明远同志用巨大的代价,为我们撕开了一道缝隙,让我们看到了世界最顶尖水平的一角!但这‘破晓之光’,不是现成的图纸,不是可以照搬的答案!它是方向!是理念!是启发!”

他指向屏幕左侧的复合阻尼模块和多级柔性隔振设计:“这告诉我们,解决主轴震动,靠的不是蛮力硬抗,而是‘以柔克刚’,用智能的、多层次的阻尼和隔振,将破坏性能量‘化’掉、‘散’掉!” 他又指向右侧李哲团队的原始设计:“而我们的仿生思路,方向没错!只是缺乏具体的实现路径和关键参数!”

“所以!” 郑宏毅猛地提高音量,“接下来的任务,不是依葫芦画瓢!而是消化吸收这些宝贵的理念,结合我们自身的条件、材料、工艺,走出一条属于我们自己的‘龙脊’之路!造出能托起‘辽远舰’心脏的——**‘龙脊’支撑系统!**”

**自主攻坚:“龙脊”诞生**

战斗的号角再次吹响。这一次,方向明确,但道路依旧艰险。

* **材料突围:** “企业号”上那种性能卓越的高弹性复合材料和粘滞阻尼液,成分不明,工艺未知。材料所的王工团队临危受命。他们没有照搬(也搬不了),而是基于扫描模型揭示的**能量耗散机制**(低频形变储能、高频粘滞摩擦生热)和**微观结构特征**(多层嵌套、特定孔径和连通性),结合国内现有的特种橡胶、高分子聚合物、纳米添加剂基础,开始了艰苦的配方摸索和工艺试验。星火科技的材料实验室提供了强大的分析支持,但具体配比和合成工艺,需要无数次的“试错-失败-调整”。实验室里弥漫着各种化学试剂的味道,试验台上堆满了形态各异的失败样品。

* **结构创新:** 李哲团队是核心攻坚力量。他们仔细研究许明远提供的结构模型,但并未完全复制。许明远带回的是升降平台的支撑结构,而他们要支撑的是高速旋转、扭矩巨大的蒸汽轮机主轴!**载荷特性、震动频谱、空间约束完全不同!** 团队在吴振邦的指导下,首先建立了精确的主轴-轴承-基座-舰体的“热-力-流”多场耦合动力学模型(这次有了更精确的边界条件和失效数据支撑)。然后,他们大胆地将“复合阻尼模块”和“多级柔性隔振”的理念进行**本土化重构和创新性融合**:

* 针对主轴巨大的径向和轴向载荷,设计了独特的“**三向复合阻尼阵列**”,每个阵列单元由多层不同硬度的弹性体和阻尼液腔组合,分别应对不同方向的冲击和震动。

* 将仿生思路中的“液压阻尼”与扫描理念中的“流体通道耗能”结合,创新设计了“**自适应液压-弹性体耦合腔室**”,能根据震动频率和幅度自动调节阻尼液的流动路径和阻力,实现更宽频带的减振效果。

* 基座与舰体连接处,摒弃了简单模仿,而是采用了更符合自身加工和安装条件的“**大型碟簧组+液压阻尼器**”组合,形成第一级主隔振。

* 整个系统被命名为“**龙脊**”,寓意着支撑中华巨舰腾飞的钢铁脊梁!

* **算法精进:** 许明远在身体稍稍恢复后(尽管仍伴随着周期性的神经痛和极易疲劳),立刻投入了算法优化。他利用星海系统强大的计算和模式识别能力,结合李哲团队新的结构设计,对之前的“热-力-流”耦合动平衡模型进行了革命性的升级。新的模型引入了:

* **基于“龙脊”系统实时反馈的自适应补偿机制。**

* **对主轴加工残余应力释放过程的更精确预测模型。**

* **对“龙脊”各阻尼单元在不同温度、负载下性能变化的补偿参数。**

* **利用人工智能(AI)对海量历史试验数据(包括无数失败数据)进行深度学习,找出最优控制规律。**

但最核心的控制逻辑和参数整定,是李哲和几位控制理论专家,在许明远提供的强大算力平台上,夜以继日地推导、验证、迭代出来的。系统是工具,智慧在人心。

* **极限制造:** “龙脊”系统的核心部件结构复杂,精度要求极高(部分配合面要求微米级)。渤海重工的“功勋”机床和老师傅们再次被逼到极限。没有进口的五轴加工中心,就用三轴机床配合精密工装,分多次装夹,靠经验和手感进行“微雕”般的加工。没有高精度的铸造模具,就用最精密的数控铣床一点点铣削出砂型。每一个零件都凝聚着汗水、智慧和近乎偏执的严谨。

**收获与遗憾:“心脏”初跳**

数月后,渤海重工新建成的、配备了“龙脊”支撑系统的特制动力试验台。

气氛紧张得能拧出水来。郑宏毅、吴振邦、李哲、许明远(坐在轮椅上,脸色依旧苍白),以及所有参与“龙脊”项目的核心成员,都屏息凝神,目光死死锁定在试验台中央。

那里,一根按照新工艺重新加工、表面泛着冷冽金属光泽的主轴,被稳稳地托在全新的“龙脊”支撑系统上。“龙脊”的结构复杂而精妙,液压管路、传感器线缆如同血管和神经般密布。周围布满了高速摄像机、激光测振仪、声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等密密麻麻的监测设备。

“各单元准备就绪!”

“控制系统自检通过!”

“安全预案启动!”

“开始暖机!转速10%...20%...30%...”

低沉的嗡鸣声开始响起,试验台微微震动。监测屏幕上的各项参数(偏摆量、震动加速度、轴承温度、液压压力)如同绿色的溪流,平稳地流淌着。

“转速50%...60%...70%...” 李哲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嗡鸣声增大,但震动幅度依旧被牢牢压制在安全阈值内!激光测振仪显示的主轴径向跳动曲线,平稳得令人心颤!

“转速80%...85%...90%...95%...100%!额定转速!”

轰鸣声达到了顶峰!整个试验台都在微微震颤!但“龙脊”系统如同定海神针!监测屏幕上,代表偏摆量和震动的曲线虽然有所上升,但依旧稳稳地停留在代表安全的绿色区域!没有异常的尖峰!没有刺耳的共振啸叫!轴承温度稳定!液压系统压力波动在允许范围内!

“保持额定转速!持续监测!” 吴振邦的声音带着压抑的激动。

一分钟…五分钟…十分钟…半小时!

各项参数稳定!曲线平稳!噪音频谱分析显示,震动能量被“龙脊”系统高效地吸收、转化、消散!

“成功了!我们成功了!” 不知道是谁第一个喊了出来,瞬间引爆了压抑已久的狂喜!掌声、欢呼声、激动的泪水瞬间淹没了试验台!李哲猛地抱住旁边的同事,又哭又笑。吴振邦总工仰起头,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眼角湿润。郑宏毅用力地拍着轮椅扶手,连声说:“好!好!好!”

许明远坐在轮椅上,看着屏幕上那平稳得近乎完美的曲线,听着耳边震耳欲聋的欢呼,脸上露出了欣慰而释然的笑容。头痛似乎在这一刻都减轻了许多。他脑海中响起星海系统的提示:【目标:稳定“动力之心”达成。贡献度评估:关键信息引导与算力支持。核心突破:本土团队自主创新与工程实现。】

**然而,喜悦中也夹杂着清晰的遗憾:**

* **核心之秘未解:** 许明远扫描获得的“企业号”动力舱核心区域信息极其模糊。那被严密屏蔽的核反应堆与主减速齿轮箱的集成方式、核心轴承的具体结构形式和材料配方、电磁弹射器(EmALS)最核心的储能与释放单元……这些最顶尖的技术核心,依旧如同笼罩在重重迷雾中的圣殿,知其然,却无法知其所以然。扫描带回了“龙脊”的灵感,却未能带回“心脏”本身的构造图。

* **代价与局限:** 许明远的身体留下了明显的后遗症。周期性的神经痛时常发作,精力也大不如前。星海系统清晰地提示:【强制进化与透支遗留隐患不可逆。宿主生物潜力已逼近当前阶段阈值。】这意味着,他无法再承受一次类似“破晓扫描”那样的透支。系统,终究不是万能的神只,它有自己的边界,而许明远作为宿主,也有其生理的极限。最核心的攀登,终究要靠人类自身一步一个脚印去完成。

**迈入正轨:**

“龙脊”系统的成功,如同打通了“辽远舰”建造工程中最关键的任督二脉!

* 渤海重工巨大的干船坞内,动力舱区域那个空洞的位置,终于迎来了它的主人。巨大的蒸汽轮机主机,在全新的“龙脊”支撑系统上稳稳就位。工人们开始进行紧张的管线连接和基座最终焊接。焊花飞溅中,那象征着力量与稳定的“龙脊”结构,在昏暗的舱室中闪烁着冷冽而坚实的光芒。

* 飞行甲板上,“海神钢”的焊接热火朝天。按照许明远提供的精确到苛刻的热处理曲线,焊接大师傅们精心操作。每一块焊后经过新工艺处理的甲板钢,都通过了严苛的低温冲击试验,断口呈现出均匀致密的韧窝状,真正铸就了巨舰的“钢铁脊梁”。

* 设计图纸上,基于扫描获得的部分舰岛布局和机库结构信息,结合自身需求,开始了更优化的适应性调整。虽然无法复制核心,但布局的合理性和空间的利用率得到了提升。

郑宏毅总师站在干船坞高处的指挥平台上,俯瞰着下方日益丰满的舰体轮廓。动力舱内“龙脊”的冷光,甲板上飞溅的焊花,以及工人们忙碌而充满干劲的身影,共同构成了一幅壮阔的画卷。虽然前路依旧漫长,还有数不清的难关(舰载机、雷达、电子系统……),虽然最核心的秘密依旧掌握在别人手中,但此刻,他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信心。

“辽远舰”这艘承载着民族希望的钢铁巨舰,经历了图纸上的论证、封锁下的窒息、断裂的绝望、破晓的惊险,终于凭借着自己的智慧、汗水、坚韧和那一缕借来的“破晓之光”,真正地挺直了脊梁,稳定了心脏,迈入了自主建造的**正轨**!

海风带着咸腥的气息吹过船坞,也带来了远处海鸥的鸣叫,仿佛在预示着,这艘巨舰终将冲破一切阻碍,驶向那辽阔的深蓝。许明远坐在轮椅上,也被推到了平台边缘。他看着下方那初具规模的钢铁身躯,感受着体内那丝因进化而增强却伴随隐痛的力量,再想起那些依旧笼罩在迷雾中的核心领域,心中既有自豪,也有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星火已燎原,但真正的星辰大海,仍需以龙之脊梁,奋力前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