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戍卫边疆,所谓的“大燕十八府”,其实都算。
七大中郎将府,自然不在话下,剩下的还有十一个校尉府,也都是袁熙称帝统编了边防军队设置的。
其中唯一没怎么改动的,就是设立在西域的戊己校尉府,由毋丘兴统率,兵力三千,驻守在高昌城。主要是管理西域北道的各个势力,同时保证西域北道的商路畅通。
与戊己校尉府遥相呼应的是敦煌校尉府,驻守在玉门关,由赵昂统率,兵力六千。
此处可以说是大燕帝国初期西北边境的第一关口。主要原因是袁熙在西域长史府并没有设置太多兵马,只有五百兵马作为象征性的驻扎。
这也是苏则的要求,他觉得不该在西域一下子驻扎太多兵力,引起西域各个势力的恐慌,因此袁熙选择把部队驻扎在敦煌,至少保证凉州不会出问题。
再往东来,就是武都郡的下辨城,这里是安氐校尉府,原长水校尉戴凌统率,兵力三千。
戴凌是马振推荐的,之前此人一直驻扎在长安以北,负责拱卫雍州以北的边境,长水校尉被袁熙撤掉之后,马振推荐了戴凌到武都替代毋丘兴管理当地的氐人。
之所以撤掉长水校尉,是因为袁熙要设置上郡校尉府,长水校尉防御北境,统领胡骑的作用就没那么大了。
上郡校尉府的统领者是太原人郝昭,驻地为上郡雕阴城,驻军三千,属于初步建设中。
郝昭是张合推荐的,不过,袁熙知道这个名号是来自个人的历史印象,一个能抵抗诸葛亮大军的将军。
这次袁熙命郝昭直接出兵上郡,这小子也是不含糊,直接拿下了上郡的雕阴城,就地驻军,暂时稳住了局面。
与上郡一样,并州还有两个校尉府,分别是定襄校尉府和雁门校尉府。
定襄校尉府由文钦统率,这个年轻人很有冲劲,是文穆的家族推荐的,而且高柔、仲长统等人也很推崇。驻地善无城,驻军三千人,负责监视北部的鲜卑人动向。
雁门校尉府与之前牵招驻扎时的情况差不多,不同的是,兵力不需要这么多了,主要是有定襄校尉府替他分担了不少压力。
所以统领者牵招之子牵嘉自然不需要这么多兵力,不过也有六千人,驻地仍是平城。
至于牵招,他和大燕帝国的其他将军一样,在邺都养膘。
再往东便是辽西,赵云直接推荐了秦朗做校尉,这家伙本来是文官的,赵云觉得秦朗有打仗的才华,就推荐了他。
另外,袁熙还赐了秦朗母亲杜夫人,一个宣仪夫人的名号,方便杜夫人入宫见女儿曹金乡。当然,也是方便袁熙自己跟杜夫人亲热用的。
辽西校尉府,自然是接手朱盖之前护卫辽西郡的榷场,驻守辽西郡柳城,驻军六千。
虽然这个时候在北方已经有着数个榷场,例如雁门郡、代郡、上谷郡、右北平郡,但是辽西郡的榷场仍然是整个东北最重要的商业枢纽。
然后,就是北方唯一一个水军校尉府,东莱校尉府。甘宁推荐了他的好友苏飞任校尉,此人曾在辽东攻灭战中,是首个登上辽东南岸沓渚城的,功劳自然是够的。
东莱校尉府,除了继续训练东海的水军,保证东部海域的安全以外,最为重要的就是支援甘宁这个辰王在三韩地的发展。驻地为东莱郡的黄县城,驻军六千。
剩下的都在南方,扬州有一个,名为安越校尉府。
其实就是当年贺齐的平越中郎将府改的,只不过,扬州的山越,经过多年各位地方官和将军们的精耕细作,基本上翻不出太大的浪,袁熙也只是设立来预防一下。
校尉是陆逊推荐的人才,名为全琮,张辽也很推崇。校尉府驻地是汉越郡的歙县,驻军三千人。
广州也有一个,就在南海郡的番禺,连名字都叫南海校尉府。
也是文聘当年的安南将军府改的,仍然负责南海水军的训练,以及保证南部海域的安全。
校尉自然是文聘推荐的人才,名为潘璋,是员猛将。也是第一个带着船只冲进交趾郡龙编港湾的家伙。
此地驻军六千人。
最后一个校尉府,在交州的日南郡。
如今交州已经完全收归袁熙的朝廷管理,士家的影响力还是有一点的,不过士家的人已经被袁熙派去的刺史步骘给清理的差不多了,特别是别驾法正,基本上就是在屠戮当地的士家同谋。
日南校尉府的负责人是诸葛亮推荐的,乐进的儿子乐綝,用诸葛亮的话是“有其父之风”,善于屯戍。
但是,实际上,袁熙把林邑国的国主送回去之后,就一直想着能不能把交州的土地往南扩充一下,最好把马六甲海峡那块给占了。
不过,现在袁熙需要稳定国内局势,就暂时让善于防守的将领在那戍边,等以后再做打算。
校尉府驻地是日南郡的边城卢容城,驻军三千人。
这十一个校尉府主要就是给边境防线以及一些敏感地区,补充一下驻军。
当然袁熙还是保留了驻扎在长安的前将军府,营令的制度也没有废除,虽然只有驻守在长安的前将军马振一个人还有营令,甚至他那个营令的数字还加到了“七”。
至于邺都的军队驻扎,主要就是外围的八个平台,各有一个营五千人的兵力驻守,而且每个营都有一个固定的校尉,由袁熙亲自任命,其实大都是袁熙原近卫营的老部下。
而八个平台会由已经大燕国被封的将军们,作为名义上的领导者,轮流参与值守。
邺都城内的城守营五千人,城守营的领导者是都卫麴付。
皇宫的禁卫营五千人,领导者是禁卫统领李尔。
最后,就是袁谦的虎贲中郎将统领的虎贲军,主要驻扎在东宫外,共计八百人。
除了以上固定驻军外,一旦发生战事,如果驻军无法短时间解决。
会先由尚书台兵马司直接召集临近州郡的府兵,然后在州郡治所汇合,再由袁熙任命将军带着虎符和符节前往该州郡统率府兵,参与作战。
说到将军们,袁熙在称帝后,除了把所有文臣的位置填满,还有就是把将军们的位置也填满了,特别是前后左右、四征、四镇等这些称号将军。
大将军自然是赵云的,这是当初禅让诏书里就有的。
张合的骠骑将军,麴耀的车骑将军,马振的前将军,右将军甘宁,征南将军张辽自然都没有改动。
卫将军袁熙给牵招这个老将,奖励牵招在北方边境给袁家甚至整个中原守了近二十年的边疆。
后将军给了朱盖,灭公孙康,朱盖是首功,赵云都比不上。因为公孙康之所以自焚,就是朱盖攻破了襄平城的城门。
左将军是褚燕的,守卫整个辽西,褚燕一直没有退缩。保证了朱盖和赵云能够安稳地进攻辽东,一举攻灭公孙康。
征东将军,袁熙给了鲜于辅。作为卢龙塞的守卫者,鲜于辅把鲜于家的主力全部压上,才保证了素利没有南下的机会。
征西将军,自然是于禁的。先下凉州,再攻西域,虽然没能封公,但是晋升为“四征”将军,功劳绝对够。
征北将军,袁熙给了黄忠。如果不是黄忠坐稳荆州,还真给士徽钻了空子,最终士徽虽然跑到了扶南国,但是士家覆灭,黄忠的功劳肉眼可见。
另外,像是文聘改为了镇南将军,封了郡公;
朱灵升为镇北将军,封县侯。
乐进升为镇西将军,封县侯。
李典升为镇东将军,封县侯。
也就是说,一旦真有战事,主要还是这些将军们统率大军,出征作战。
在战时,七个中郎将府和十一个校尉府的兵马,也要听令于由袁熙安排,负责统率当地州郡的将军们。
当然基准点,就是必须是征战的时候。
另外,必须是袁熙这个皇帝亲自任命的将军,才有以上的权限。
整个军事系统中,尚书台的兵马司除了处理非驻军校尉以下的军衔晋升、日常的府兵管理等权限,不再有战时的特殊指挥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