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混乱的提前爆发,直接导致了邺都受损三成之多,修复需要大量的钱粮,直接导致袁熙这边本就因为大婚有点捉襟见肘的财务状况更加难熬。
这就导致一个问题,度农司手头管理的国库资金是先救助受灾的邺都,还是先给袁熙修缮宫殿。
诸葛亮和杜畿的态度都是,先救受灾的邺都,而且得尽快把人员受灾的那一部分给解决掉,特别是受伤和死亡人员的抚恤。
“父皇,这次最好能让宫中的太医们都出去帮帮忙!书院的学生们只要在太医们的指导下,应该也可以应付。”这是袁谦提出的。
其实,这也是袁熙平时给袁谦灌输的观念:宫中的所有人员以及朝堂上的官员,在面对百姓的事务上,只要能用的都可以利用。
而宫中的太医,除了给袁熙这个皇帝、官员们以及后宫的成员看病,就是到书院教书,培养医科学生,这一点主要是张仲景做了个好头,袁熙可是把张仲景钦定为“大燕第一神医”。
“可以,干脆着为永例,让宫中的太医们轮值在外行医,书院的学生也要跟着辅助,就每月的逢三六九日,让他们去宫外专门开诊。这事儿其实仲景先生说过,我之前还犹豫,现在看很有必要。”袁熙直接同意了,还规定了时间。
“儿臣代邺都百姓谢过父皇!”袁谦一看袁熙如此支持自己的要求,赶紧下跪谢恩。
其他官员也跟着附和:“陛下圣明!”
“小尧,这次救灾和抚恤的资金到底有多大缺口?”袁熙直接绕过杜畿这个度农司尚书,问左侍郎甄尧。
“回禀陛下,经过下面核算,去掉日常开支以及用于修缮河水、江水等堤坝的资金,度农司这边的缺口还需约一万万钱!”甄尧给了一个亿的缺口。
这下把袁熙惊到了,怎么会这么多?
于是他问道:“新五铢吗?”
“哦!不是,是汉五铢,新的‘乾元五铢’,暂时还没有这么多的量,只能用汉五铢计算。”甄尧发现袁熙误会了,赶紧补充。
那就对了!
之所以要问清楚,是因为,袁熙当了皇帝之后,发行了新的钱币。
一方面新朝代,新钱币,新气象;另一方面,是因为市面上的汉五铢实在是质量参差不齐,导致价值不一,而且老百姓也不信任了。
袁熙便明确了新钱币一定要保质保量,也就是钱币的铜含量至少要达到百姓使用时的要求。
因此,如今发行的“乾元五铢”对上之前的汉五铢,至少是一比一百,有的劣质“汉五铢”,更是不值钱。
而袁熙曾去街上试过,新发行的钱币还是很受百姓信赖的。
“那也就是说,缺口约百万钱。如果实在不好办,我跟皇后说说,从宫中拿一部分,其他的先从甄家钱庄那边借着,等过了税期,再还给钱庄。”袁熙其实就是在跟甄尧商量,让甄家拿钱先垫一部分,这是袁熙当皇帝前经常用的方法。
可惜这次不行了,因为涉及国库,尚书令左仆射诸葛亮和度农司尚书杜畿,都是管理的领导,他们不同意。
“陛下!臣觉得不妥。甄侍郎所算的金额是包括修缮宫殿的,其实暂时不修宫殿,度农司的资金能勉强的,而且国库本来就欠着甄家钱庄的钱了,不宜再借!”杜畿出来阻止道。
其实,杜畿说的没错,借钱容易,还钱的时候还得付利息,甄家钱庄挣国库的钱可是非常规矩的,这是杜畿这个尚书都没法指责的。
但是这无疑在给度农司和国库增加压力,如今虽然在均田制的帮助下, 国家税收正在变好,但是连年作战,大燕国的国库入不敷出也是事实。
仅靠着借钱度日,不是办法。
杜畿的想法就是花钱的事能拖就拖,而且是最好不花钱办事。
像是袁熙的宫殿,之前建设的时候,杜畿就没少阻拦,要不是袁熙大部分都是用的袁府的钱,这个皇宫都建的费劲。
不过,袁府的钱也有一部分来源于国库,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袁熙曾跟诸葛亮各种博弈下,才把税收的三成要到了自己手里由袁府支配,剩下的七成一直由度农司支配。
如今袁熙当了皇帝,自然也是一样,度农司占税收的七成,袁熙皇宫之中占了三成。
这是袁熙把袁家名下的土地全部拿出来均田换来的,袁熙自己名下也就邺城附近的二十亩永业田和四十亩口分田,宫中的妃子们、孩子们也都一样。
当然,这些田地,都是一般百姓在耕种,袁熙只在每年春耕的时候去做做样子。
不过,诸葛亮似乎还是不放心,他也跟着强调:“借宫中的钱可以,但是收税后要还,利息可以按照规定的低息!这样宫殿也可以修缮一部分。”
这话看起来是在帮助袁熙,其实不是。
诸葛亮还是在强调一件事,就是袁熙在已经明确过的度农司管理的国库资金使用上,最好不要过于干预,导致财政混乱。
这句话甚至在提醒袁熙,宫中的资金跟国库的资金是两码事,公私要分明。
简单说就是,国库借了宫中的钱要还,而如果袁熙那天宫中缺钱了,问国库要的时候,也得按照借款来,最终还是要还的,防止袁熙过多地干涉国库资金的使用,最终造成财政问题。
这个矛盾的起源点,其实是太子大婚导致的。
因为太子大婚是国事,所以诸葛亮也罢,杜畿也罢,自然是按照国事对待,选择用国库的资金来解决。
但是,太子结婚的收益,没有进入国库,反而进了袁熙自己家的腰包,特别是甄宓,那是好好赚了一大笔。
这让诸葛亮和杜畿都很不爽。
说白了,国库出钱让你皇帝的儿子结婚,你收了大家的礼钱是一点不回馈国库啊!
这也是袁熙在讨论修宫殿的时候,诸葛亮和杜畿都有些抵制的原因。
“这次损伤的虽然是外宫几个办事的地方,但算我给自己修宫殿了,钱我自己出,不用度农司操心了。以后如果皇宫再有损伤,就由国库出七成,宫里出三成,不用讨论了!”袁熙看出了这两个财政大佬的想法,但是他不想执行。
始终救助邺都百姓和房屋,是国家的事,袁熙自然不会过多干预。
但是皇宫不行,这是袁熙的底线,如果因为皇宫的事,袁熙都要妥协,那以后袁熙能完全做主的地方一定会更少!
说白了,如果大臣们讨论的国家政策合理合法,而且对百姓有好处,袁熙绝对不会反驳,更不会搞事情,因为他知道自己的治理能力。
但是如果仅涉及到他这个皇帝,或者身边的人,那袁熙就一定要自己做主,即便会影响规矩,他都不能把这个权力让出去,这是底线问题。
“喏!”袁谦第一个回答,代表了中书台。
“尚书台没有意见!”这是董昭说的,等于是要堵住诸葛亮和杜畿的嘴,但是实际上他俩也不会为了这样的事跟袁熙硬顶。
御史台的领导人御史中丞贾诩一般不会对这类问题发表意见。
三台都没问题,袁熙一般也不会再听任何人的意见了。
但是剩下的一个事,必须由兵马司提供意见。
“刘浪那个叛徒和泄归泥逃到哪了?”袁熙在确定了资金问题之后,立刻装作有点生气的问道。
这明显是给兵马司找不痛快,陆逊居然不说话。
司马懿先说话了:“回禀陛下,并州来报,他们经过了上党,大概率朝着西河郡去了。”
“郭淮那边能堵住吗?”袁熙立刻问道。
“护匈奴中郎将那边大概不行,他们不是什么大规模的部队,只是小股流窜犯,而且走的是乡间小道,很难完全堵住。”司马懿回答道。
“而刘浪熟知我军各部的战略方针,去西河郡大概率是想借道北上返回草原。”陆逊终于说话了,而且基本上符合袁熙的预期。
“没别的了?”袁熙似乎很不耐烦。
“边境一切正常!”陆逊继续说道。
袁熙看了一眼魏瑾,魏瑾立刻大声询问道:“有事呈本,无事退朝!”
然后,一片寂静,大概率是袁熙刚才明显带有发火性质的发言,让众人有些退缩。
反正就是没人在上奏本。
其实平常在太极殿开这种大朝会,如果不是因为在袁熙这个皇帝办公的听政殿没能解决资金的事,袁熙都懒得把事情搬到这里的。
今天纯粹是被资金问题耽误了时间,袁熙才专门在大朝会上提出一些疑问的。
至于刘浪带着泄归泥逃走的事,本来也是袁熙自导自演的结果,袁熙自然也只是装作发火,让朝堂的官员知道罢了,他不可能“打破砂锅问到底”的。
重点,也只是陆逊的那句“边境无事”!
因此,这场由刘浪挑起的动乱,在时间的消磨下,逐渐被人们忘却了。
而邺都也罢,皇宫也罢,在大燕国蒸蒸日上的情况下,自然更加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