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重回1997,开局千斤大海货

作者:灰火 | 分类:女生 | 字数:52.6万字

第276章 模式

书名:重回1997,开局千斤大海货 作者:灰火 字数:2.1千字 更新时间:07-10 15:45

傍晚,当地电视台的记者来到专卖店采访。

“请问您是明辉服装的负责人吗?”记者问李明。

“是的,我是李明。”

“今天十家专卖店同时开业,创意很新颖。请问您为什么选择这种模式?”

李明面对镜头,侃侃而谈:“我们希望通过专卖店的形式,为消费者提供更专业、更贴心的服务。同时也让我们的品牌形象更加清晰。”

“听说您是从一个小厂起家的,现在发展这么快,有什么秘诀吗?”

“秘诀谈不上,就是两个字:创新。”李明笑着说,“不创新就没有出路,不敢于尝试就永远不会成功。”

晚上,李明回到酒店,打开电视,正好看到新闻在播报专卖店开业的消息。不只是本省的电视台,连央视的经济频道都报道了这个新闻。

“明辉服装十家专卖店同日开业,创造了服装行业的新模式…”

李明看着电视,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第二天一早,李明的房间电话就响个不停。

“李总您好,我是《经济日报》的记者,想约您做个专访。”

“李厂长,我们是山东的服装厂,想来学习您的经验。”

“李总,我们是投资公司的,想跟您谈合作。”

“李总,有家外资企业想高薪聘请您…”

李明一一回应,但对于那些想挖他的公司,都礼貌地拒绝了。

“谢谢您的看重,但我不会离开现在的厂。”李明对电话里的外资企业代表说,“这里是我的根,我要在这里实现更大的梦想。”

正在这时,张晓雯急匆匆地推门而入,脸色苍白。

“明哥,不好了!我爸爸病倒了!”**第十八章传道解惑**

厂区门口又排起了长队,不过这次不是来买电视的顾客,而是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电器厂负责人。

“林总,我们远道而来,就是想请教您的管理经验。”一位戴着眼镜的中年男人递上名片,“我是江浙那边明辉电器的总经理。”

林峰接过名片看了一眼,示意对方坐下。会议室里已经坐了十几个人,都是各地电器厂的老板或技术负责人。

“其实也没什么特别的秘诀。”林峰倒了杯茶推给对方,“质量第一,服务至上,这八个字说起来简单,做起来不容易。”

“可是林总,您的返修率怎么能控制在千分之三以下?我们厂最好的时候也要百分之二。”另一位来自东北的厂长急切地问道。

林峰起身走到黑板前,拿起粉笔画了个流程图:“从原材料采购开始,每个环节都要有检验标准。比如这个电阻,我们不是看价格,而是看稳定性。宁可成本高一点,也不能用有问题的元件。”

“那利润怎么保证?”有人提出疑问。

“短期看成本确实高了,但长期算账,售后成本降下来,品牌价值上去了,利润自然就有了。”林峰在黑板上写下几个数字,“你们算算,一台电视如果三年内需要维修两次,光人工费和配件费就要多少?更别说客户的信任度了。”

会议室里静了下来,大家都在认真思考。

“还有一点很重要。”林峰继续说道,“对员工要舍得投入培训。我们每个月都有技术培训,不是走过场,是真正让工人掌握技能。工人技术好了,产品质量自然就上去了。”

一位年轻的厂长举手:“林总,能不能参观一下您的生产线?”

“当然可以,但是有个条件。”林峰笑了笑,“参观可以,但核心技术资料不能拍照,这点希望大家理解。”

下午的参观让这些同行们大开眼界。生产线上的工人动作熟练,每道工序都有详细的操作标准贴在显眼位置。质检员不是在最后检查,而是在每个关键节点都要检验。

“这样检验成本不是很高吗?”有人问道。

车间主任王师傅笑着回答:“开始确实觉得麻烦,但现在习惯了。发现问题越早,损失越小。到了最后再发现问题,整台机器都要返工。”

参观结束后,不少人围着林峰继续请教。有人问技术改进,有人问市场开拓,还有人问人员管理。林峰都一一解答,毫不保留。

“林总真是古道热肠。”江浙来的明辉电器总经理感慨道,“这些经验都是您的心血,居然这么无私地分享。”

“大家都是做实业的,把国产电器的整体水平提上去,对谁都有好处。”林峰端起茶杯,“市场这么大,不是零和游戏。”

就在这时,秘书小张匆匆走进来:“林总,外面有几个人说是大公司的,想跟您谈合作。”

林峰皱了皱眉:“什么大公司?”

“说是松下的,还有飞利浦的,都是外企。”

会议室里瞬间安静下来,大家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外资企业主动上门,要么是收购,要么是挖人。

“让他们在接待室等着,我一会儿过去。”林峰对小张说道,然后转向在座的各位,“今天的交流就到这里,大家如果还有问题,可以随时联系。”

送走了这些同行,林峰来到接待室。三个西装革履的外国人已经等在那里,旁边还坐着一个中国人,应该是翻译。

“林先生,久仰大名。”为首的外国人站起来用生硬的中文说道,“我是松下中国区的技术总监约翰逊。”

另外两人也自我介绍,一个是飞利浦的市场总监,一个是索尼的采购经理。

“几位远道而来,有什么指教?”林峰请他们坐下。

约翰逊开门见山:“我们对您的技术很感兴趣,希望能够合作。具体来说,我们可以提供技术支持,您负责生产,产品可以贴我们的牌子出口。”

“条件很优厚。”飞利浦的市场总监补充道,“年薪五十万美元,外加技术分成。如果您愿意到我们公司工作,待遇还可以再谈。”

索尼的采购经理也不甘示弱:“我们可以给您一个亚太区技术顾问的职位,年薪八十万美元,还有股票期权。”

三个人你一言我一语,开出的条件一个比一个诱人。翻译在旁边小声地把美元换算成人民币报给林峰听,那些数字确实让人心动。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