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重回1997,开局千斤大海货

作者:灰火 | 分类:女生 | 字数:52.6万字

第247章 专卖店风暴

书名:重回1997,开局千斤大海货 作者:灰火 字数:2.0千字 更新时间:07-10 15:45

模特队的首次全市表演在市体育馆举行,五千个座位座无虚席。当地电视台进行了全程直播,观众们第一次在荧幕上看到如此专业的时装秀。

“这就是我们本土的品牌?”市长夫人在贵宾席上小声询问身边的秘书。

“是的,就是那个纺织厂的新产品线。”

台上,模特们身着最新设计的服装款款走过t台。每一件衣服都融合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既保持了东方韵味,又不失时尚感。观众席爆发出一阵阵掌声。

陈建国在后台紧张地盯着监视器,手心里全是汗。这是他商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一次表演,成败在此一举。

“收视率怎么样?”他问身边的工作人员。

“已经破了本地纪录,全省的有线电视网络都在转播。”

表演结束后,陈建国的电话就没停过。省内外的经销商纷纷打来电话要求合作,订单像雪花一样飞来。

第二天一早,厂里的会议室就被挤得水泄不通。

“陈厂长,我们青岛这边想要五千件的首批订单。”

“我们哈尔滨也要,至少一万件起。”

各地的经销商争先恐后地报出自己的需求量。陈建国坐在主席台上,心中已经有了下一步的打算。

“各位稍安勿躁。”他站起身来,“我有个新的想法想和大家分享。”

会议室瞬间安静下来。

“我们不做传统的经销模式。”陈建国的话让在场所有人都愣住了,“我要建立品牌专卖店。”

“什么?专卖店?”一个经销商忍不住问道。

“没错,就像国外那些大品牌一样。统一装修,统一陈列,统一管理。我们要让消费者一进店就知道,这就是我们的品牌。”

会议室里议论纷纷。

“陈厂长,这个风险太大了。”老王第一个站出来反对,“我们现在好不容易有了销路,为什么要冒险?”

“就是,专卖店的成本多高啊,万一失败了怎么办?”

反对声此起彼伏。陈建国并不意外,任何创新都会遭到质疑。

“我知道大家的担心。”他拿起桌上的一份资料,“但是大家看看,九十年代最成功的几个服装品牌,哪个不是靠专卖店起家的?”

他在黑板上写下几个品牌名字:“真维斯、班尼路、佐丹奴。这些品牌为什么能在短短几年内遍布全国?就是因为他们的专卖店模式。”

“可是他们是港台品牌,有资金优势。”财务主管提出质疑。

“资金确实是个问题,但不是无法解决的问题。”陈建国在黑板上画了个简单的流程图,“我们可以采用加盟模式。总部负责统一装修设计、统一供货、统一管理,加盟商负责店面租金和日常运营。”

“风险还是太大。”老厂长坐在角落里摇头,“万一砸了怎么办?”

“不试怎么知道会砸?”陈建国转身面对所有人,“我们现在正处在最好的时机。电视表演的影响还在,品牌知名度正高,不趁热打铁更待何时?”

争论持续了整整一上午。最终,陈建国提出投票决定。

“赞成建立专卖店的举手。”

陈建国第一个举起手,然后是几个年轻的管理层,接着是一些销售人员。

“反对的举手。”

老王和几个老员工举起了手。

最终结果是十八票赞成,十二票反对。陈建国拿到了主动权。

接下来的三个月,陈建国几乎每天都在路上。他亲自跑遍了省内的主要城市,选址、谈判、签约。

“这个位置怎么样?”在省城最繁华的商业街,陈建国指着一个临街的店面问身边的助理小李。

“位置是好,但是租金…”小李有些犹豫。

“多少?”

“月租一万五。”

陈建国没有犹豫:“签了。”

“可是这个价格…”

“好位置值这个价。我们要的不是省钱,是效果。”

类似的对话在每个城市都会重复。陈建国坚持要最好的位置,最显眼的店面。其他人觉得他疯了,但他心里有自己的算盘。

装修设计是另一个挑战。陈建国亲自参与每一个店面的设计,从门头到陈列,从灯光到音响,每个细节都不放过。

“门头的字要大一点,再大一点。”他站在施工现场指挥,“我要让人在一百米外就能看清楚我们的品牌标识。”

“陈总,这样会不会太张扬了?”设计师有些担心。

“时尚就是要张扬。我们做的是年轻人的生意,就要用年轻人的语言。”

三个月后,全省十家专卖店同时开业。陈建国特意选在了同一天,要制造轰动效应。

开业当天,每个店门口都排起了长队。陈建国在省城的旗舰店里忙得不可开交。

“陈总,这是今天的销售数据。”小李拿着一份报表跑过来。

“多少?”

“旗舰店单日销售十八万,其他九家店总计三十二万。”

陈建国笑了,这个数字超出了他的预期。

更让他意外的是,第二天就有记者找上门来。

“陈总,我们是《经济日报》的记者,想采访一下您的创业经历。”

“《经济日报》?全国性的?”

“对,您的专卖店模式在业内引起了很大反响。十家店同时开业,这在国内服装行业还是第一次。”

采访很顺利,一周后陈建国就看到了自己的照片登在了《经济日报》的头版。标题是《内地服装品牌的专卖店革命》。

文章发表后,找上门的人更多了。

“陈总,我们是做皮鞋的,想学习一下您的经验。”

“陈总,能不能给我们讲讲专卖店的运营模式?”

各行各业的厂家都来取经。陈建国来者不拒,把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分享出去。

“为什么要告诉他们?”小李不解,“这不是帮竞争对手吗?”

“行业要发展,光靠一家是不行的。”陈建国倒了杯茶,“而且,真正的竞争力不在模式,在产品和服务。”

更让陈建国意外的是,开始有大公司想挖他。

“陈总,我们集团希望您能加入,年薪五十万,外加股权激励。”一个西装笔挺的男人坐在陈建国对面。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