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一身反骨,你叫我爱卿

作者:着调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49章 计安流民

书名:一身反骨,你叫我爱卿 作者:着调 字数:0 更新时间:07-30 04:33

萧业神情自若,不急不躁的反问道:“张大人,伶牙俐齿就要割舌吗?下官听说,三年前南楚来使,大周第一才子姚焕之与其辩论三日难分胜负。

照张大人这般说,大周第一才子的舌头也该割下来了?

若是如此,大周百姓如何看陛下?士子儒生如何看陛下?

张大人,你上此建议,蛊惑圣上,是何居心?”

“你…好你个萧业…”

张极维手指着萧业,脸涨得通红,后背的官服已隐隐露出汗渍。

“好了!”御座上的皇帝看戏多时,终于叫停了这场激辩。

“张卿啊,流民滋事是事实,但萧卿说的也不无道理。

朕记得你有一个同母兄弟,是京中有名的纨绔。说不定是他得罪了什么人,报复错在你身上。你不妨回去问问。”

“陛下,臣…”

“去吧!流民案件就交给大理寺,刑部不要插手。”

皇帝挥了挥手,给出了决断。张极维无奈吃瘪,恶狠狠地瞪了萧业一眼,退了下去。

皇帝坐在御座上,往前倾了倾身子,饶有兴味的看着萧业。

“好一个伶牙俐齿啊,萧卿这张嘴的确该割舌!”

萧业伏拜道:“陛下明鉴,臣叩谢皇恩!”

皇帝让其平了身,嘴角溢出了笑容。萧业是个聪明人,他一向喜欢聪明的臣子。

那些上书要惩治萧业的人,不过是想借此机会将其拉下马。可是萧业是他从下面提上来的,正觉得是把趁手的刀,岂能就此折断?

更何况,流民问题岂是严法酷刑就能解决的?

“先别急着谢恩,京中的流民越聚越多,得想个法子解决,否则真起了大乱,朕也保不住你!”

萧业闻言,随即奏道:“陛下,臣以为,现有两法可将局面先稳定住。”

“哦,说说看。”

“一则将各府私设粥棚统一管理,聚集一处,这样流民便会跟风而去。若再以施粥时辰制约,让他们不能离开太远,自然就不会四窜惹事,京中骚乱状况便能缓解很多。

二则,待流民集中之后,可设招兵点,流民中不乏年富力强的男子,容易滋事。若能募流为兵,既能壮大军队,又能减轻朝廷赈灾压力。

至于其他老弱妇孺,则以朝廷政策劝返原籍即可。不过需要缓行,以免激起民怨。”

皇帝拧眉思量,似在评估可行性,片刻后,道:“法子倒是不错,那依你看,这地方应该选在哪啊?”

“可在保康门外搭设临时安置点和粥棚,那里地势开阔,日常京中百姓出入量较其他城门少。”

“好,准了。此事就交由你去办,协调好各部门。”

萧业又道:“不过此计只能治标不能治本,要想解决流民问题,还得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你所说的根源是,沂州?”皇帝的眼神暗藏锋利。

萧业观察了下皇帝的脸色,答道:“臣只是觉得,朝廷的赈灾刚刚结束,就有大量流民流出,实在有些反常。”

皇帝从御座上站起身来,一边踱步一边道:“朕这御案上的奏章,一半是参你萧业的,还有一半是议论沂州赈灾的,萧卿以为呢?”

萧业恭谨答道:“臣以为,陛下若有疑虑,不妨派人去沂州看看。”

皇帝点了点头,当即着人通知御史台派出监察御史去沂州。

随后又对萧业道:“这些流民被沂州连年的水灾吓怕了,按朝廷政策遣返恐怕收效甚微。朕再给你一些时间,务必要想出一个更有效的方法来!”

“臣遵旨!”萧业朗声回道。

“去吧。”

萧业告退了,皇帝重又坐到了御案前,忽而感叹了一声。

睢茂见了,小心问询:“陛下何故叹气呀?”

皇帝凝眉向其问道:“沂州连年水灾,往年也有流散京城的百姓,从不像这次汹涌如潮。

难道,朝廷一个月前的赈灾就一点儿效果也没有?”

睢茂知道皇帝并不是在问自己,小心翼翼答道:“陛下刚刚不是说了吗,这沂州的百姓是被连年的水灾吓怕了。”

皇帝收回了目光,看着御案上的奏章沉吟道:“到底是被吓怕了,还是有其他原因,还未可知啊。”

过了没几日,那奉命去沂州的监察御史回来了,奏报赈灾效果显着,目前沂州民心稳定,官民正在合力抗洪赈灾。

萧业出宫之后,先是奉旨协同户部、防城司将城中流民迁至保康门外。

城中衙门和富户权贵们自愿开设的粥棚亦迁到此处,规定了每日辰时、午时、申时施粥,不得擅自更改,违者严惩。

随后,又来到大理寺,以修建流民临时安置棚,以役抵罪释放了大量年轻力壮劳力,暂时缓解了大理寺狱的压力。

明月高悬,夜凉如水。

今夜的保康门没有关闭城门,成千上万的流民聚集在这里,在宁静的夜里,或醒或睡,鲜少有人言语。

衙门和各府邸的施粥已经结束,纷纷回了城。

只有工部搭建临时安置点的工程还在继续。

夜色里,萧业与户部尚书孔偃、工部尚书庞劭沿途巡视着灾民情况和工程进展。

“眼下,赈济的问题暂时解决了,但大量灾民聚集还需防范瘟疫,城里就是京中百姓和宫城,万不能有失。”

孔偃点点头,“萧大人说得有理,明日户部会调一批预防瘟疫的药材来,奏请陛下派几位医官,决不能让瘟疫滋生。”

两人说着话便来到了工部修建的安置点,此处灯火通明,正在赶工。

萧业看向了一直沉默不语,满脸烦心事的工部尚书庞劭。

“庞大人,安置点要多久完工?”

“半个月。”庞劭爱搭不理的斜了萧业一眼。

“半个月太慢,流民等不了。”

“那萧大人说该怎么办?要运木材茅草、要打地基土坯,哪一样不花时间?萧大人一句话,成千上万的流民安置问题就交给了工部。工部若是敷衍了事,工程一吹就倒,出了人命萧大人能负责吗?”

庞劭激动的呛道,他本来已被沂州的水利工程搞得焦头烂额,现在又搞出了一个京中安置点,短短几日就要交付,让他如何不心烦意乱。

孔偃从中劝道:“流民从沂州大量流入京城,说到底一是户部上次赈灾不济,二是工部的水利工程过于脆弱。

如今,事情既已到了这个地步,陛下命我等协助萧大人,庞大人就稍安勿躁,解决问题为要。”

一番话说的庞劭理亏起来,他叹了一口气,退了一步,“十天。”

“五天。”萧业道。

庞劭瞪大了眼睛,“五天!萧大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