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六零大杂院,我八岁二十年工龄?

作者:兰若寺小妖 | 分类:都市 | 字数:93.6万字

第109章 着实有趣

书名:六零大杂院,我八岁二十年工龄? 作者:兰若寺小妖 字数:2.2千字 更新时间:07-29 04:38

宝根的提议让伊老师解决了心里的疑难,他便彻底放开了自我,尽情的沉浸在了这些美妙的音符里。

一个热爱音乐的老父亲亲手教自己的乖女儿唱歌,估计每个老父亲想到这场面都会热泪盈眶的。

小姑娘的歌声确实不错,可她父亲嘛......。

刘阿姨受不了,利落的把这对父女给赶到胡同口,那里这个时候人少。

宝根没逃成,小姑娘抓他手腕紧紧的——要死一起啊!

斜阳西下,漫天金红。

胡同口传来小姑娘的歌声。

“昨夜雨疏风骤~~~。”

“红藕香残玉簟~~~。”

宝根没料到身后居然还会传来喝彩声。

这都快七点,怎么还有人来拜访伊老师?

来人是音乐协会的人,姓罗。

“伊同志,”罗同志呵呵直乐,“我就说你肯定是故意藏拙了!”

“《采蘑菇》那么朗朗上口,怎么交的第二首就是胡来了。”

“幸亏我今天心血来潮亲自过来了一趟,否则啊,肯定要被你骗了!”

傍晚夕阳下,伊夏老师的脸看不出来有些发红。

“是罗干事啊,这个,我之前已经说了,那个《采蘑菇》大概是我一朋友写的!”

“哎,怎么又提这个?”

罗干事也有些没好气起来——这些文化人的毛病真多。

“那你告诉我这人是谁?我把这歌印教材上,总得有个人名吧?”

伊夏踌躇了起来,帮那个朋友起个什么笔名好呢?

“叔,您那姓韩的朋友叫啥啊?”

宝根小声的嘀咕。

伊夏也压低了声音:“那个叔叔叫韩岛,但我也不能肯定就是他啊。”

“那您谐音一下,就用他的名,后头再加一后缀,什么君啊、子啊的。反正到时候笔名还回去后,要头疼的不是您。”

伊夏深深的看了这小孩一眼。

——此子提议深得吾心,但小小年纪就如此......断不可......。

——不过如今风头有些不对,那些带封建糟粕气息的君、子什么的都不能用,嗯,有了!

“他就让我对外说一笔名,叫......岛郎。”

宝根正在偷吃零食,听到伊老师说出的笔名,差点没把零食末喷梅子的脸上。

“行吧。”

罗干事掏出笔和小本子,认真的记下。

“我记下了,那刚才这词曲......?”

伊夏急忙摆摆手。

“我另外的朋友做的,与主流不太合拍,不太好公开啊。”

罗干事闻言有些惋惜,但他看了看天色,还是提出了自己的来意。

“那两首曲子改好的第二版有了没?”

“哦,在我书桌上,我马上去......。”

“我去!”

宝根立即自告奋勇飞一般的跑回了伊家。

伊夏修改的两首曲子确实是放在桌子上的,但那些“岛郎”作品也在桌子上。

宝根还是个孩子,在这方面犯点错也属于正常不是。

所以他拿回来的是另外两份稿子。

他还直接塞给了罗干事,又对伊老师说:“红兵好像有点不对劲,阿姨喊您马上回家呢!”

伊夏最宝贝的就是女儿和儿子,他匆忙打了个招呼就带着梅子跑了回去。

完全没有注意到在路灯下看稿子的罗干事双眼越来越亮。

“好你个伊夏,好你个岛郎!这两首童谣简直绝了啊!”

.....

景川小学二年级甲乙丙丁四个班,按照原本的规划,最优秀的文艺生、体育苗子都要进试验班的。

可到了最后,当实验班的教学大纲落实下来一部分后,校方又改了主意。

体育苗子最后都去了乙班,而四五个文艺生都来了丁班。

因为按照实验班的教学计划,这些学生肯定是跟不上进度的。

宫爱珍组建的丁班小乐队一共五个人。

她是当之无愧的主唱,还有一个琵琶男生和一个二胡男生,都是家学渊源出来的。

剩下的两个女生都是舞蹈生,但也懂点乐器,从父母单位借了手风琴和口琴过来加入了乐队。

丁班的教室与其他班都不在一处,是个单独的会议室平房。

与主教学楼隔着近二十米和一排高大的杨树。

五四开学之前教纲还在修订,二年级乙丙丁三个班的课都不多,这让丁班可以每天拿出一半的时间来“背诗词”。

四十三个丁班学生都在跟着宫爱珍学唱歌,尽管很多字都不认识,并不妨碍他们靠着音乐记下这些发音。

“滚滚长江东逝水~~~白发~~~秋月春风~~~。”

“~~~不知天上宫阙~~千里共婵娟~~。”

八九岁孩子的肺活量还是有限,传到教学楼的声音近乎不可闻。

每次练歌的时候,宝根都会派人到教学楼一楼待着,万一歌声大了便会立即回报。

江媛就在一边看着宝根这帮人在闹腾,暗暗分析着每个学生的心态品行和爱好。

至于这些诗词歌曲的来历,她并没有过问。

只不过每次办公室的老师看到她一个人悠哉悠哉的写教纲、修订学生资料,都会开玩笑说还的教丁班最舒服。

其他班的老师都快忙死了,概因他们是实验学校,如果今天的教案做不出来,明天就没内容给学生上——他们不用外头的课本。

老师们都忙得两脚带风。

谁都没顾得上问江媛一句:你们丁班诗词背得怎么样呢?

因为这件事根本不需要去讨论,每个年级的食补名额谁能抢得过试验班?

要知道二年级甲班那些八九岁的小天才们,已经上报了他们要背的诗词目录。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石灰吟》、《如梦令》和《登高》。

都是初中才需要掌握的诗词。

其他两个班在得知这个目录后当即放弃了最后的抵抗。

《石灰吟》还好说,但《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八句五言,《登高》是八句的律诗,而《如梦令》最难,是词牌,很容易中间掉句子。

江媛听着她们说起这个就带着微笑。

——没想到,这个月的食补居然还很有可能被自己班上的那些孩子给拿到手。

“说起来,才三天的功夫,班上每个人都已经能唱全李商隐的《无题》和李清照的《一剪梅》了吧。”

丁班这回准备上报要背的诗词也是四首,但难度奇高。

李商隐八句律诗《无题》是最简单的,然后是李清照的《一剪梅》,接着是杨慎的《临江仙》和苏轼的《水调歌头》。

比起甲班,难度增加的不是一星半点。

江媛不动声色的摇头。

“张同学似乎还有后手......,这孩子着实有趣啊。”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