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穿越古代,无双庶子

作者:春心晓梦 | 分类:军事 | 字数:119.2万字

第386章 天下文宗悬金匾,四藩风雨起征途

书名:穿越古代,无双庶子 作者:春心晓梦 字数:2.4千字 更新时间:07-17 08:14

洛洪高举起一面镶金锦旗,旗面绣着“格物状元”四个大字,金线在夕阳下流淌,熠熠生辉。

秦朗接过锦旗时,指尖触到冰凉的绸缎与温热的金线,恰好与观礼台上的韩振目光相撞。老尚书微微颔首,花白的胡须在晚风里轻颤,眼神里的期许像一汪深潭——他比谁都清楚,这场论战的胜负,或许已在朝堂的棋盘上,悄悄落下了一颗改变格局的棋子。

秦朗转身时,看见林诗允与温清悠在台下相视而笑,月光爬上她们的鬓角,映得眸子里的笑意比灯笼还亮。赵承德正与其他书院的学子拱手道贺,嗓门大得能惊飞檐角的夜鹭。

陈靖虽面色铁青如未融的寒冰,却也按捺着心气走上前,瓮声瓮气地说了句“技不如人”,玄色劲装下的拳头却攥得死紧。

洛云舒则递来一方绣着兰草的帕子,素白的绢面上,兰叶舒展如剑:“秦兄的‘动态平衡’论,当记入学府策论集,往后学子论政,便有了新的标尺。”

暮色漫上广场时,青铜漏刻的最后一滴水“嗒”地落下,碎在青石板上。

秦朗望着手中的锦旗,忽然明白这场大比考的从来不是输赢——无论是刑名断案时的法理人情,边军屯田时的利弊权衡,还是皇权相权间的制衡之道,终究要落到“如何让天下安”这五个字上。而他这个镇西侯府的庶子,从京城的朱门走到扬州的广场,握着的不仅是锦旗上的金线,更是无数双眼睛里沉甸甸的期许。

观礼台的阴影里,三皇子陈睿渊对韩振低语,声音被晚风揉碎:“这秦朗,论政有骨,辩理有锋,倒是块宰辅的料子。”

韩振望着秦朗的背影,那背影在灯笼的光晕里忽明忽暗,缓缓道:“还得先让他去四藩之地磨磨——纸上的制衡,终究是案头的墨迹,要在朝堂的诡谲与边疆的风沙里滚过,才能长出撑得起江山的筋骨。”

夜风渐起,吹动着广场上的各色旗帜,国子监的杏黄旗、鸿鹄书院的黑鹰旗、白露书院的兰草旗……猎猎作响,仿佛无数支号角在低鸣,预示着一场更大的风暴,正从大陈的腹地,缓缓拉开序幕。

暮色四合,大比广场的青铜漏刻已滴尽最后一滴水,三刻钟的末辩彻底落下帷幕。

各院学子按序肃立,连最喧闹的漠北书院都敛了声息,多道目光齐刷刷投向主坛——那里,三皇子陈睿渊正手持考评团汇总的最终榜单,镇南王陈昊、吏部尚书韩振与扬州刺史洛洪分立两侧,灯笼的光晕在他们脸上流转,气氛庄重如祭典。

“大比三关,历时五日,今定结果。”

陈睿渊的声音透过暮色传得很远,带着玉石相击的清越,手中金漆榜单在灯笼映照下泛着温润的光,“依大陈格物试规制:三关全胜且累计得分最高者为大比魁首,赐‘天下文宗’金匾,其所属书院山长得直入国子监讲学;单关第一者分获‘文锋魁’‘格物魁’‘论战魁’称号,各赐御笔亲书卷轴;三甲书院,均赏内库藏书百卷、学宫修缮银五千两!”

广场上响起抑制不住的吸气声,连观礼台的官员们都微微前倾——这赏赐规格,比往年高出数倍,显然中枢对此次大比的人才极为看重。

陈睿渊展开榜单,金粉书写的字迹在灯下跳跃:“大比魁首——国子监,秦朗!”

话音未落,国子监队伍里爆发出山呼般的欢呼,赵承德一把抱住秦朗的肩膀,力道大得几乎要捏碎他的骨头,温清悠挥着那枚早已被体温焐热的执卷面人转圈,裙裾飞旋如白蝶,林诗允虽未言语,眼底却盛着比星光更亮的笑意。

秦朗稳步上前,在坛前躬身行礼,玄色襕衫在灯笼下更显挺拔,衣摆扫过地面的尘埃,带出一股沉静的风。

陈睿渊亲手将一块鎏金匾额递给他,“天下文宗”四字由先帝御笔题写,笔力浑厚如崩岩,边角镶着赤金云纹,沉甸甸压在掌心,仿佛托着半部大陈的文脉。

“秦朗三关总分第一,”陈睿渊目光温和却带着审视,像在掂量一块璞玉的成色,“首关文锋试析《西域通商考》,见微知着;次关格物试断玉案,引律精准如刀;末辩‘皇权相权’论‘动态平衡’,见骨见血——实至名归。”

他顿了顿,继续宣读三甲书院:“榜首——国子监,赏内库孤本《大陈典章沿革》一部,修缮银五千两;次席——鸿鹄书院,赏《算经十书》一套,修缮银三千两;第三——白露书院,赏《农桑辑要》全卷,修缮银两千两!”

洛洪高举起三面锦旗,分别绣着“魁首”“亚元”“探花”字样,猩红的旗面在晚风中猎猎作响,像三团燃烧的火焰。

各院学子按捺不住激动,国子监的欢呼声几乎要掀翻夜空,鸿鹄书院虽有不甘,却也为陈靖争得次席鼓掌,白露书院的李景逸与洛云舒并肩而立,月光落在他们交握的手上,神色间带着释然。

观礼台上,镇南王陈昊对韩振笑道:“韩尚书,这些后生里,倒真有能挑大梁的。青州的盐碱地,或许该让他们去走走。”

韩振捻须颔首,目光落在秦朗身上,那目光穿过人群,带着期许与审慎:“秦朗这孩子,论政时既有锋芒如剑,又知收敛如鞘,是块经得住打磨的好料子。”

陈睿渊走下主坛,特意在秦朗面前驻足,压低声音道:“‘天下文宗’的匾额,不是终点,是起点。四藩未平,民生待兴,朝廷需要的不是只会论道的学子,是能把‘文锋’‘格物’‘论战’落到实处的干才。”

他拍了拍秦朗的肩膀,掌心的温度透过衣料传过来:“回京后,来枢密院找我。”

秦朗躬身应是,掌心的金匾仿佛突然有了温度,烫得他心口发紧——他知道,这不仅是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像父亲镇守西陲三县时,肩上那杆从不曾倒下的侯旗。

夜色渐深,学子们陆续散去,灯笼的光晕在青石板上流淌,像一条条金色的河。

秦朗将金匾交给同窗带回客栈,自己却站在广场中央,望着那尊沉默的青铜漏刻。月光从漏刻的孔隙里漏下来,在地上投下细碎的影子,像时光的碎片。

林诗允与温清悠走过来,三人并肩望着天边的弦月,月芽弯弯,像一把未开刃的刀。

“你说,咱们回京城后,会不会真的遇上平藩的事?”温清悠把玩着面人,语气里带着少女的憧憬与紧张。

林诗允望着秦朗,目光沉静如深水:“无论遇上什么,按《大陈会典》的规矩来,总没错。”

秦朗指尖摩挲着袖中那枚莲花鹅卵石,石上的“徐”字在夜色里若隐若现,像一个等待被揭开的秘密。他想起三皇子的话,想起观礼台上镇南王深不可测的眼神,想起父亲在幽州的隐忍——这场大比落幕了,但属于他们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夜风卷着远处的更鼓声而来,三响,已是三更天。大陈的江山在夜色里沉睡着,而一群年轻的身影,正带着金匾与期许,即将踏入即将到来的风雨。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