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大秦哀歌

作者:癫叁捯肆 | 分类:女生 | 字数:107.7万字

第363章 横绝之辩

书名:大秦哀歌 作者:癫叁捯肆 字数:2.1千字 更新时间:07-11 15:47

“郑国若真有治水之能,我大秦为何不用?”

蔡泽这时快步走到舆图前,指着泾水与洛水交界处,反驳道:“修渠若成,关中盐碱地变沃野,粮食增产,国力强盛,此乃千秋功业,足以名垂青史。与这千秋功业相比,一时的消耗又算得了什么?

即便韩王有此‘疲秦’心思,吾等亦可将计就计,化劣势为优势。利用郑国的水利之才,为我大秦打造一条致富之渠、强国之渠。”

“纲成君,且容敬一言!此等浩大工程,耗时必然长久。期间若六国来犯,我大秦拿什么抵御?修渠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军队实力难免受到影响,六国若趁机发兵,大秦危矣。”

他再次环顾四周,看着那些或沉思、或交头接耳的大臣们,继续说道:“况且,谁能保证郑国不是假意修渠?郑国乃韩国臣子,这是不可逆的事实。安知不是借修渠之名,来窥探我大秦虚实?万一他在暗中使坏,故意引导泾水倒灌咸阳,那后果不堪设想啊!

咸阳乃我大秦都城,一旦被淹,宗庙社稷危在旦夕,这可不是小事。”

胡毋敬的这番话,掷地有声,引得不少老臣纷纷点头附和,他们也担忧郑国心怀不轨。

一时之间,朝堂之上群臣争论不休,大殿内人声鼎沸,支持修渠与反对修渠的两派各执一词,互不相让。

嬴政抬眼望向阶下,目光扫过几个缩着脖子、神色间透着怯懦与犹豫的老臣。

这几人在这场关于修渠的争论中,始终畏畏缩缩,满心担忧,仿佛修渠之事是一场足以颠覆大秦的灾难。

嬴政瞧着他们这副模样,忽然笑了,那笑容中带着一丝嘲讽,又含着几分对未来成竹在胸的笃定。

“诸位爱卿。”

他的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的耳中:“你们怕的,究竟是修渠这件事本身,还是怕韩国的‘计’?昔年商君变法之时,那些老世族们也整日嚷嚷着‘不便’,称变法是祸国之举,会让秦国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可如今时过境迁,结果又如何?

秦国铁骑早已踏遍六国,昔日那些诋毁新法的言论,如今可还有人敢再提?可有人再敢说新法是‘祸国之策’?”

言罢,大殿内瞬间安静了下来。

那些原本还在争论不休,各执一词的大臣们,此刻都不约而同地低下了头,沉默不语。

他们心中清楚,嬴政所言句句在理,商鞅变法虽历经磨难,却让秦国脱胎换骨,走向强盛,这是不争的事实。

“大王明鉴!”

胡毋敬再次上前几步,躬身道:“大王!商君之法行的是强国之道,这一点臣等都无法否认,大秦能有今日之盛,商君功不可没。

可修渠一事,截然不同,这乃是‘用敌之人’啊。

郑国身为韩国臣子,无法保证他是否真心实意为我大秦效力。就怕他表面上为大秦修渠,实则暗中使坏,故意拖延工期,耗费我大秦无数人力、物力、财力。

臣恳请大王,切不可因一时之利,就轻易冒险,而误了大秦的百年基业啊。”

“大王,臣认为胡大夫言之有理!”

“恳请大王三思!”

胡毋敬的话音刚落,群臣再次纷纷附和,声音此起彼伏,一时之间,反对之声席卷朝堂。

那些原本就对修渠心存疑虑的大臣们,此刻更是群情激愤,仿佛修渠之事必然会影响大秦根基。

见此情景,嬴政眉头紧皱,眼神中闪过一丝烦躁。

他目光冷峻地扫视着台下争论不休的群臣,心中的怒火在胸腔中翻滚。

这些人,只看到了眼前的风险,却看不到修渠背后隐藏的巨大机遇。

但嬴政毕竟是嬴政,他强忍着没有发作,他清楚此刻若是大发雷霆,只会让局面更加失控。

沉默了片刻之后,嬴政深吸一口气,将自己的情绪平复下来。

随后,他将目光缓缓转向阶下静默的秦臻身上,那眼神中带着一丝期许,仿佛在说:“先生,该你出面了。”

眼神交汇间,秦臻心领神会,缓步上前,朝嬴政一揖后转身面对群臣,缓缓说道:“诸位大人皆言此乃‘疲秦之计’,但可曾静下心来仔细想过,这计中亦藏着强秦之机?”

接着,他大步来到泾水舆图前,指尖重重点在瓠口之处,继续侃侃而谈:“诸君请看,泾水浊流,其泥如金。诸君可知,这泾水含沙量乃天下江河之最?

而此处,两岸峭壁如阙,河道狭窄如壶,看似天险,实则乃是筑坝开渠的天赐之地。”

秦臻一边说着,一边比划着,试图让群臣更直观地理解他的意思。

“若在此处修筑‘横绝’之堤,引泾水东行,借水力冲散关中盐碱,而后再引水灌田,那么不出十年,关中必成又一个天府之国。

到那时,关中的仓廪充实,其富庶程度,可抵三楚之富。

此乃上天赐秦之良机,若拒之,岂不是与自断生路无异?”

“左庶长,话虽如此,但风险实在太大了!”

昌文君芈颠再次站出来,满脸担忧道:“如此浩大的工程,涉及到征调民力、筹备粮草、规划施工等诸多繁杂事务,若稍有不慎,便会陷入泥沼,不仅劳民伤财,还会引发民怨沸腾。

一旦百姓心生不满,国内局势必将动荡不安,届时内忧外患交加,大秦江山社稷恐危矣!”

闻言,秦臻嘴角微扬,眼神中透着自信,说道:

“当年李冰修筑都江堰时,蜀地百姓起初也和诸位如今的想法一样,皆以为这是一项劳民伤财的无用之举。

沿途谤声载道,甚至有人欲断其喉。可结果又如何?”

秦臻微微一顿,目光缓缓扫过在场的每一位大臣,似乎在等待他们思考、回味。

而后接着阐述道:“如今蜀地江水得以分流,旱涝皆治,原本水患频发、贫瘠的蜀地,成了‘天府之国’,百姓皆对李冰感恩戴德,奉他为神人,立庙供奉。

今日修渠,道理亦是如此。

只要水渠修成,大秦必将更为国富兵强,到那时,我们如今这短暂的付出,又算得了什么?

况且,粮草之事,臻早已有所筹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