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玄幻 > 新书 > 第217章 拖,就硬拖

新书 第217章 拖,就硬拖

作者:七月新番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4-04-25 14:52:56 来源:69书吧1

搜猫阅读(soumal),最快更新最新章节!

眼下已是地皇四年三月初,第五伦已得知南阳有人称帝复汉,但尴尬的是,因为事先无人认得刘玄,和传入常安的美丽误会一样,第五伦也只当“更始皇帝“是刘伯升。

“如此说来,刘秀是弟承兄业喽?”第五伦暂时只能如此理解,又暗道:“但这年号实在取得不好,兖州人一听更始两字,还以为的廉丹复生,肯定不会附从响应。”

而此事一出,赤眉在朝廷的平叛战略里就只能靠边站,王莽定会集中全部力量,扑灭南阳的汉家复辟势力。据第五伦的情报网探知,隔壁几个郡已经接到了“州郡各选精兵,牧尹自将,五月初一会于洛阳”的命令,这是要决战的架势啊。

倒是对魏成,王莽没有勒令他们出兵,只让守好河防、元城,第五伦也落得作壁上观。

他感觉,新朝的最后时刻或许就要到了,遂于数日前,悄悄遣第七彪带百来人回列尉郡,打算说服第五霸带着家眷们,走上郡入河东,再通过上党辗转来魏地。

但临渠乡诸第七个宗族,男女老幼加起来人数上万,如何在朝廷眼皮子底下转移是个大问题,太着急的话容易酿成惨剧,且先通知家里做好武装迁徙的准备,经过几年筹备,他家族兵也能凑个两三千。

可不曾想,王莽却竟欲召第五伦入关中为将,参与南征之事。新朝规矩,大将家眷必置于常安,不等第七彪回到老家,第五霸等人就被郡大尹张湛客客气气请去常安中了。

“伦何德何能,岂敢妄居大任?论资历、名望,大司徒王寻等,谁不比我强?何必舍近而求远。”第五伦听完诏令后,连连推辞。

“但陛下就是看中了伯鱼,以为非你不能担此重任。”王隆也是被火线任命为使者,王莽看中的就是他与第五伦共奉一师,又是同乡,不过实际能说上话的,还是副使。

制诏是不能不接的,执不执行,怎么执行又是另一回事了,第五伦让人招待副使等人宴饮,他自与许久未见的王隆“同榻而卧”,就在这一晚上,将王隆所知的全部情报统统套了出来。

搞清楚这趟出乎意料的任命,是源于卫将军王涉大力举荐后,第五伦第一时间就想到了那个在卫将军府做门客的西门君惠。

他想象力再丰富,也尚未将此事与刘歆联系起来,只当是西门家在搞鬼,心中顿时冷笑:“西门延寿父子一直机敏,为何却忽然糊涂了?这是觉得我势力太强,难以相与,想通过西门君惠对卫将军施加影响,将我调回关中么?偏不能让彼辈称心如意!”

以第五伦现在掌握的军力和声望,一年前还得和西门氏客客气气的他,现在就算效仿西门豹,将西门氏全家投河,郡中著姓豪右也只敢噤若寒蝉,上一个不服的阳平侯王莫,已经被第五公放赤眉过河来灭族了。

当然,第五伦不会那般简单粗暴,他有的是体面手段收拾这等敬酒不吃吃罚酒的豪右!

摧毁西门氏的行动提上日程,第五伦更关切的,还是关内形势,毕竟从他赶赴魏地,已经过去一年半了。

“伯鱼离开才一年半载,关中已面目全非了。”

王隆感触颇多,说起去年的蝗灾,真是铺天盖地,好在时值秋后,天气已凉,飞蝗来晚了几天,没有对收获造成太大影响。

但紧随飞蝗入关的,就是十多万流民,毕竟去岁关东又涝又旱,岁比不登,生活无着的灾民无奈四处逃荒。或加入赤眉、绿林,成了流寇,也有调头向富庶地区迁徙求生的。

关中永远是他们的最终目标,当年司马迁就感慨过:“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

财富和人口总会向首都京畿集中,加上发达的水利,饥民都觉得去到关中就能吃上饭,类似的情况,在前朝成、哀就时有发生,今时亦然。

王莽倒是没让跑到自己眼皮底下的流民自生自灭,还是置养赡官,开仓放粮,让他们勉强维生,但总是吃不饱的流民加入盗寇,滋扰六尉,这就使得本就人心惶惶的关中更加混乱。

京畿尚且如此,出了关后,就更得上百人护送才敢远行了,直到进入上党、魏成才稍稍安定些。

根据王隆的描述,王莽正是想让擅长将流民变废为宝的第五伦为将军,征集关内流民青壮为卒,得数万人,作为大司空王邑副将,走武关道,会于宛城,共讨南方绿林与“汉帝”。

这是把他当做救命稻草了,想想也是,连严尤、窦融都败了,除却雪藏多年的大司空王邑,王莽一时间竟已无人可用,只能拎个第五伦做先锋。

维者,保全也!王莽给第五伦赐爵维新公,果然是希望他替大新力挽狂澜啊,第五伦感动得都快哭了。

“天子有诏岂敢不奉?更何况,既然吾师伯石公被困于宛,身为弟子,第五伦必救之!”

与和王隆独处时无所不问不同,第五伦当着副使的面,全然一副大义凛然的新室忠臣之相,只道:“然纵观伯石公之败,皆因兵不知将,将不知兵导致,我听说伯石公奉命攻打荆州叛逆时,只带随从官员百多人,乘坐传车,至豫州方才招募士卒。”

“按照陛下方略,我回到关中后,只有月余时间筹兵,六月前必须出发南下,七月初与大司空会于宛下,时间较去年伯石公更加仓促,仅凭我一人,只怕难以约束士卒。”

第五伦亮出了自己的条件:“故而,吾需带八百名旧部入京,充当军吏,助我整顿新兵。”

常安附近有北军八校,人数加起来多达四万,王莽需要安全感,他们是绝不会动的。所以就算大司空王邑将关中的兵抽空,第五伦这八百人与北军相比,亦是沧海一粟,正好是合乎情理不会招致怀疑的人数。

同样,也是第五伦能多拖一时的借口。

“然无诏令允许,伦岂敢多携一兵一卒西返?此中情形,还望副使再跑一趟,回朝禀报陛下。我乘这间隙交接政务,整顿河防,只有杜绝赤眉西犯,确保元城不失,伦才敢放心离去。一旦陛下同意,便立刻西行。若是陛下认为不妥,第五伦纵是孤身一人,亦要星夜赶赴常安,必不耽搁军情!”

白跑一趟,这还不算耽误?副使纵是着急,但也无奈,谁让皇帝遣使仓促,很多细节都没考虑到呢,只能应命匆匆西返。

从魏地去常安,全程一千五百多里,要翻越太行,要渡过黄河,就算驿马日夜兼行,也得七八天才能到。第五伦再故意让魏地的驿置故意派蹄子里扎了刺,走几里就会腿瘸的“好马”,再耽误几日……这一来一回,二十天就过去了。

第五伦也不行县了,只带着王隆回邺城去——按理说他一个兖州牧,老赖在冀州的地盘上不合规矩,但从魏地士人到大尹马援,谁不把第五伦当本地真正主官?

如今天下纷乱,朝廷对太行以东的事,基本上管不着,也没法管。无权的大尹被地方豪强架空,至于有实权的封疆大吏们,则俨然成为裂土诸侯,听调不听宣了。

第五伦就带着王隆一路上游山玩水,他还说王隆来对了时候,这季节南瞻淇澳,则绿竹纯茂,倘若北临漳滏,则是山林幽岟,川泽回缭。

“文山纵观我魏地山川秀丽,人文鼎盛,大可以作得《西门豹赋》《邺城赋》了!”

第五伦是不知道曹操的铜雀台就在漳水畔,否则以后指不定也要整一个,他自己作不出来,就让王隆代笔来一篇《铜雀台赋》呢!

可王隆哪还有这心思,只叹息道:“吾等当年一同入蜀,我还有闲暇游历夫子足迹,赋了几首新辞来纪念先师子云公,可这些年,却理解为何夫子年迈时说‘赋者,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也’。原来是年岁渐长后,见过太多沦丧流亡,赋不出丽辞了。”

第五伦看着王隆年纪不大就深如沟壑的抬头纹,看来他不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是真愁了。

愁这天下板荡,国将不国,家亦不知前途何在。

“辞人之赋丽以淫,诗人之赋丽以则。”第五伦也念起扬雄的这句话来,收敛笑容道:”确实,除非是如屈原一般,能赋忧国忧民之辞,一般的美赋放在这世道,确实有些不合时宜。”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啊!”

留下这句足够王隆品味许久的话后,第五伦的行速却仍是不紧不慢,急?他当然不着急,虽然第五霸被王莽“请”到常安,让第五伦抢先将家眷接来的计划泡汤,但老爷子还不是住在北阙甲第里,被好吃好喝伺候着。

该急的,是王莽啊!

南方绿林势力渐强,宛城岌岌可危,大汉复辟,每多拖一天,这天下就有一个县,甚至是一个郡与朝廷离心。

和身在新秦中时,第五伦接到调令,必须乖乖折返不同。

“这一次,去或不去,主动权,在我这边!”

……

第五伦借口要带八百吏士入关,在朝廷给出回复的这半个多月时间,够他做很多准备,将利弊考虑得清清楚楚。指不定,以王莽朝令夕改的性格,或许拖着拖着,这事就不了了之。

不过,若想一口气拖到大新都没了,还是有些难,毕竟第五伦也不知道这新室还能撑一年,还是半年?应该……没那么快吧?

回到邺城后,第五伦将王隆好言安顿下来,立刻让自己的亲信们来见。

人是相继抵达,一个个进郡府的,最先得到召见的,却是擅长分析天下局势的狗头军师冯衍。

还没到夏天,冯衍却已经摇上了便扇,又留了长须。

自从离开廉丹来投奔第五伦后,冯衍已在魏地待了大半年,一直替第五伦在上党间往来,与上党鲍永“互保”,维持第五伦和关中的交通线。

前几日南方“更始皇帝”登基复汉的消息传来后,第五伦又遣冯衍去了一趟邯郸,探查赵刘的动向,近日刚刚折返。

“主公,赵王子刘林,乃至于常山的真定王刘杨,虽然都已联手豪强,架空其郡尹,操持各郡之权,虽听闻南方之事,却未有任何异动。”

第五伦不太相信,毕竟他一直觉得冯衍不太可靠:“哦,彼辈不也一直期盼兴复汉家么?”

冯衍笑道:“虽然真定、赵、长沙皆是孝景帝之后,但早在汉时,长沙定王刘发就常被赵王刘彭祖瞧不起。百余年血缘疏远,同宗异心,如今南方舂陵小侯旁宗复立的汉,北方自诩诸侯贵胄的刘林、刘杨又岂会心服口服?”

论世系,论爵位,我们谁不比你更有资格,凭什么向这小家子俯首帖耳?

当然,倘若绿林拥立之汉确实强势,能击灭新朝,他们多半还是会顺从地听话,以图恢复昔日王爵。但如今朝廷号称的“百万大军”尚未出动,很多人都在坐观最后的成败,不愿意早早跳出来。

连上党鲍永,也被冯衍力劝,压下了起兵响应的企图:五月份即将集结在洛阳的几十万大军,距离冀、并太近了,虽然不知战斗力如何,但数量确实吓人。

这也是第五伦除却考虑宗族外,不好立刻跟朝廷翻脸的原因啊,时机很重要。

所以,得拖啊。

他遂与冯衍提及王莽欲召自己回朝之事,冯衍听罢肃然道:“当年我曾力劝廉丹,勿要一心做新室忠臣,莫若屯据大郡,镇抚吏士,砥厉其节,纳雄杰之士,询忠智之谋,以待时变。”

“但廉公不听我好言,最终军覆于中原,身膏于草野,功败名丧,为天下笑!”

冯衍力劝道:“廉丹前车之覆,不可不察,今方为主公计,占据大郡、拥兵纳士,皆已达成,接下来,就应该是以待时变,最终除万人之害了,兴社稷之利了!”

“何为万人之害,何为社稷之利?”第五伦反问冯衍。

冯衍觉得,时机也差不多成熟了,遂朝第五伦作揖:“天下之大害者,王莽是也!”

……

PS:第二章在18:00。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