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大明暴君,我为大明续运三百年

作者:昆吾 | 分类:军事 | 字数:301.3万字

第2103章 气象改造,天河计划

书名:大明暴君,我为大明续运三百年 作者:昆吾 字数:1.9千字 更新时间:07-17 08:15

“陛下,您刚刚提到沿途绿洲的事儿,臣倒是听见了一件有趣的事儿。”

“有趣的事儿?”

崇祯笑了:“也是和绿洲有关的?”

“陛下圣明!”

李若涟轻轻的恭维了一句,脸色正色了起来:“傅宗龙总督想重建玉门关,并且修建一条从玉门关经哈密到吐鲁番的官道,

官道宽三十米,两侧各载种八十到一百米宽的胡杨树,称之为西域走廊。

大致上分为五步,第一步……”

噗……

崇祯刚喝了一口茶,听着李若涟的话,直接一口就喷出来了,端着的茶碗也因为颤动,里面的茶水都溅了出来,龙袍湿了一大片。

“陛下,臣罪该万死……”

李若涟见状脸色大变,立刻上前接过崇祯手上的茶碗。

王承恩小跑到旁边取来毛巾,又朝着门外喊着:“传御医!”

“陛下,您没烫着吧!”

“朕没事!”

崇祯接过毛巾擦了擦手,看着略微有些红的右手:“不用传御医了。”

“李爱卿,你先等等,朕去换件衣服!”

片刻之后,换了一身便服的崇祯又回到了东暖阁,看向李若涟:“你刚刚说傅宗龙想修建一条西域走廊?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陛下,您的手……”

“没事儿,茶水没那么烫,朕也没有那么金贵,你给朕说说西域走廊到底怎么回事儿?”

“陛下,是这样的,傅总督的规划大致分为五步,第一步……”

半炷香后,李若涟将傅宗龙的五步给快速的描述了一遍,崇祯听得是头皮发麻,眼中满是震惊之色。

饶是他登基八九年了,经历了无数的事情,但从未有今天听见的事儿这么震惊。

他常说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但实际上也只是鼓励一下官员和百姓们而已。

哪怕是如今的大范围的大旱有了应对之法,那也是建立在现有的条件之上,诸如提前七八年储备粮食、打下中南半岛这个一年三熟的粮仓等。

即便是汉中平原的南水北调、耕三余一的策略,那也是建立在汉江有水且能造出数以千计的水车的基础之上的。

可傅宗龙所要干的这个事儿,是真的在与天斗、与地斗了。

别说是现在了,就算是后世的那个极为发达的时代,西北的戈壁滩都依旧是荒凉无比,是做不到还是不能做?

肯定是没法做或者付出的代价远超过收益。

在人们的印象中,沙漠的环境肯定比戈壁要好很多,治理戈壁比沙漠要简单,实际上这是一个错觉。

从地表构造分析,戈壁滩以砾石、碎石为主,土壤极少,保水性极差,而沙漠以细沙为主,部分有黏土层,可改良。

从水分渗透分析,戈壁滩降水迅速流失,难以蓄水 沙层能短暂存水,适合滴灌和深根植物。

从植物存活基础来分析,戈壁滩几乎无土壤有机质,植物难以扎根,但部分沙漠有地下浅层水或古河道。

从改造成本上分析,戈壁滩需大规模覆土、固砾,成本极高,而沙漠可通过草方格和滴灌逐步改善。

所以,无论是从哪个方面来分析,戈壁滩的改造远大于沙漠。

可是傅宗龙的换土解决了锁水问题,沤肥解决了肥力问题,至于成本问题,在这个人命不值钱的封建社会,人力是最不缺少的。

滴灌技术并不算难,只要坎儿井能修好,以工匠们的智慧,简易版的滴灌技术简直不要太简单。

况且傅宗的胡杨碱、商税等等可以覆盖掉成本。

所以怎么看,这个计划是可能成功了。

唯一摆在眼前的问题,水分的蒸发问题。

如果只是地表,地下水在三四米、甚至八九米深的地方,蒸发不算太强烈,但是种了胡杨树后,胡杨树百平米的树冠的蒸发作用那就离谱了。

这会极大的降低地下水的水位。

除非说能大范围的种植,达到方圆两三百里的范围,如此才能影响到局部的生态问题,改善水循环。

想到这里之后,崇祯又想到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西北少雨的问题。

西北为什么少雨?一是因为山居内陆,水汽很难到达,二是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脉阻挡了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

有人曾提出过青藏高原气象改造的‘天河’计划和喜马拉雅缺口的计划。

喜马拉雅的缺口计划是将喜马拉雅山炸出一个五十公里宽的缺口,而缺口的海拔低于四千米,让印度洋的暖湿气流顺着缺口进入西北,形成降雨。

而天河计划的大致方案是在海拔数千米的南亚季风迎风区安装数以万计的燃料燃烧室,利用产生的碘化银颗粒散布到云层达到增加降水的目的。

预计每年能为青藏高原增加一百亿立方米的降雨。

两者都可谓是脑洞大开的想法,但真的能解决吗?结局是未知的,可一定会出现很多伪问题,诸如高原‘发烧’,冰川‘哭泣’,冻土‘瓦解’。

高原发烧就是气温升高,冰川持续退缩,冻土加速溶解,强降水、暴雪等极端天气发生的频率也在升高,泥石流、山体滑坡崩塌、冰湖溃决等自然灾害频发。

相对于这些,冻土的溶解才是最吓人的,因为在溶解过程中会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温室气体。

最可怕的是可能蕴含着致命的超级病毒,谁也不知道这些远古病毒进入生态系统会产生什么后果。

这两者都是与天斗、与地斗,别说是现在,哪怕是后世那个科技极为发达的时代都做不到,现在就别想了。

倒是这个戈壁滩的改造计划似乎可以考虑一下。

除了这个外,他还考虑过另外一个影响华夏的想法,也是他在位期间最想完成的一个……目标。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