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译电者

作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 分类:女生 | 字数:190.0万字

第201章 国产电台改良计划启动

书名:译电者 作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字数:2.3千字 更新时间:07-11 15:58

卷首语

【画面:1957 年 12 月的沈阳通信设备制造厂,厂房屋顶的积雪在寒风中簌簌掉落,“红十月” 电台生产线的齿轮仍在转动,工人们呵着白气调试最后一批苏联原装设备。镜头推进技术组办公室,41 岁的陈工戴着蓝布袖套,用放大镜比对中苏元器件参数表,台灯在他鬓角的白发上投下微颤的光影。窗外,新运抵的国产电解电容木箱堆成小山,箱角的 “沈阳无线电厂制” 红色印章尚未干透。字幕浮现:1957 年末,当 “红十月” 电台在寒区测试中频繁死机,一场静默的技术突围在东北工业重镇悄然打响。陈工和他的团队面对苏联图纸上的俄文标注与国产元器件的性能差异,用算盘计算电容容抗,以酒精灯烘烤电阻测试温度系数 —— 他们要让 “舶来品” 适应中国的冰雪与风沙,在铅笔与焊枪之间,趟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电台改良之路。】

1957 年 12 月 5 日,沈阳通信设备制造厂的技术会议室里,陈工将寒区测试报告拍在泛着机油味的桌面上,23 份故障记录中,“低温下信号中断” 出现 17 次。“苏联电台的电解电容用的是蓖麻油电解液,” 他用红笔圈出元件参数,“但咱们东北的冬天能到 - 30c,这种电容会像冻住的猪油一样失效。” 刚从清华大学毕业的技术员小张盯着俄文图纸,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国产碳膜电阻的包装纸 —— 这是他们首次尝试用本土元件替换进口部件。

一、图纸上的语言转换

根据《1957 年国产电台改良工程档案》(档案编号 SY-tx-1957-12-01),改良计划的第一步是建立 “中苏元件对照表”。陈工发现,苏联图纸上的 “mБГ” 型电阻对应国产 “Rt-1” 型,但温度系数相差 0.0012\/c。他带着团队在 - 40c的低温箱里做对比实验,当苏联电阻的阻值波动在 5% 以内,而国产电阻漂升至 12% 时,小张急得直搓手:“难道真的离不开进口元件?”

“不是元件不好,是没摸透脾气。” 陈工指着沈阳无线电厂的元件说明书,“他们用的是桂林的滑石瓷基体,和苏联的陶土配方不同。” 他想起 1953 年修复缴获美制电台的经验,在笔记本上画下分压电路改良方案 —— 通过串联固定电阻补偿温度漂移。这个方案让小张豁然开朗:“就像给电阻穿件‘恒温衣’!”

二、焊锡味里的材料博弈

12 月 15 日,首批改良电台进入台架测试。当小张将国产电解电容焊接到电路板上时,陈工突然叫停:“焊点太大,寄生电容会影响高频特性。” 他亲自示范,用细如发丝的焊锡丝在 40 倍显微镜下作业,焊点直径控制在 0.3 毫米以内。这个细节被写入《国产元件焊接规范》,后来成为所有通信设备生产的铁律。

但真正的考验在信号稳定性测试。当改良电台在模拟寒区环境运行半小时后,示波器上的载波波形开始扭曲。陈工盯着跳动的曲线,突然想起在哈尔滨机务段看到的场景 —— 蒸汽机车的汽缸垫因材料差异频繁爆裂。“电容电解液的冰点是关键!” 他立即联系大连化学研究所,尝试在电解液中加入乙二醇,将凝固点从 - 25c降至 - 40c。

三、示波器前的昼夜坚守

为捕捉不稳定信号,陈工带着团队在实验室搭起行军床。深夜三点,小张的焊枪不小心烫到图纸,陈工却盯着示波器笑了:“看,每次中断前都有 0.1 秒的杂波,是电源滤波不够。” 他们连夜拆解苏联原装电源,发现滤波电感的蜂房绕线密度比国产高 15%。“不是咱们绕线机精度不够,” 陈工摸着国产设备的齿轮,“是绕线顺序错了。”

他带领大家重新设计绕线工艺,将苏联的 “顺时针密绕” 改为 “正反交叉疏绕”,既保持电感量又降低分布电容。当第 17 次绕制的电感通过测试时,小张发现陈工的右手食指缠着纱布 —— 那是被绕线机齿轮划伤的,他却像没察觉一样继续调试。

四、算盘珠上的参数革命

在解决硬件问题的同时,团队还面临软件调试难题。苏联电台的频率合成器采用机械调谐,而国产电子管的参数离散性更大。陈工借鉴中医 “辨证施治” 的思路,给每只电子管建立 “参数档案”,根据实测数据调整偏置电压。这个看似原始的方法,让频率稳定度提升了 30%。

1958 年 1 月 5 日,改良电台迎来寒区实地测试。陈工带着设备登上长白山主峰,零下 35c的环境里,他亲自抱着电台奔跑测试 —— 这是模拟行军中的通信状态。当信号在山谷间稳定传输,陪同的苏军顾问竖起大拇指:“你们给电台喂了‘东北高粱酒’,抗冻!”

五、元件堆里的自主突围

1958 年 3 月,《国产电台改良阶段性报告》(档案编号 SY-tx-1958-03-12)显示,改良后的电台在 - 40c环境下连续工作 48 小时无故障,信号传输稳定性提升 65%。陈工团队总结的 “低温元件补偿法”“蜂房绕线改良工艺” 等 9 项成果,被编入《国产通信设备制造手册》。

在生产线旁,陈工看着首批下线的改良电台,外壳上的 “沈阳” 铭牌代替了原来的俄文标识。小张摸着光滑的漆面,想起三个月前差点放弃的夜晚:“陈工,要是当初没坚持换国产电容……”“没有当初,” 陈工拍拍他的肩膀,“咱们的元件就像刚入伍的新兵,得花心思带。”

六、齿轮声中的技术觉醒

1958 年的春天,改良电台开始装备边防部队。在漠河哨所,通信兵老王发现,新电台的电池续航比苏联原装设备多 2 小时 —— 那是陈工团队优化电源管理电路的成果。而在设备制造厂的技术室,陈工的笔记本上又写下新目标:“下一步,让电台在南方湿热环境里也能‘呼吸顺畅’。”

【注:本集内容依据沈阳通信设备制造厂档案馆藏《1957-1958 年国产电台改良档案》、陈工(陈立仁,原沈阳厂总工程师)工作日记及 31 位参与改良的技术人员访谈实录整理。低温电解液配方、蜂房绕线工艺等细节,源自《中国通信设备国产化发展史(1950-1960)》(档案编号 SY-tx-1958-04-07)。寒区测试数据、改良报告等,均参考原始技术文件,确保每个改良环节与技术突破真实可考。】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