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译电者

作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 分类:女生 | 字数:190.0万字

第194章 通信技术援外项目启动

书名:译电者 作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字数:2.4千字 更新时间:07-11 15:58

卷首语

【画面:1966 年 1 月的天津港码头,起重机吊起印有 “中国制造” 字样的通信设备集装箱,工人们在寒风中仔细检查箱体绑带。镜头切换至船舱内,援外技术专家老陈正反复核对设备清单,他随身携带的帆布包内,装着《高原通信施工手册》和磨损的《全国通信网升级技术汇编》。远处的海面波涛起伏,船帆即将驶向陌生的国度。字幕浮现:1966 年初,当新中国通信技术在自力更生中渐成体系,一批技术人员带着设备与经验,踏上跨越山海的征程。老陈和他的团队在陌生的语言、迥异的环境中,用测绘仪丈量异国土地,以螺丝刀传递技术火种,让 “中国通信方案” 在他乡的土地上生根 —— 这不是单向的给予,而是不同文明间关于信息传递的智慧对话。】

1966 年 1 月 5 日,北京邮电部的会议室里,46 岁的援外技术专家老陈展开受援国的地形图,刚果(布)的热带雨林、坦桑尼亚的高原地貌在地图上交错。桌上的《通信技术援外任务书》写着:“6 个月内协助受援国搭建基础通信网络,培养本土技术人员。” 他抬起头,看着团队里年轻的技术员:“那里没有现成的基站铁塔,没有成熟的电力系统,咱们得把国内‘白手起家’的本事都用上。”

一、远洋货轮上的筹备战

根据《1966 年通信技术援外档案》(档案编号 Ydw-1966-01-02),首批援外设备的筹备充满挑战。受援国电力标准与国内不同,老陈团队将 23 台 “前进一号” 电台的电源模块全部改装为宽电压适配型。在天津港装箱时,技术员小张发现木质包装箱在海运中可能受潮,立即联系当地工厂,改用内衬防潮油纸的铁皮箱 —— 这个细节后来被写入《援外设备运输规范》。

航行途中,老陈组织团队开展 “技术复训”。船舱的过道里,他们用粉笔在地板上画出通信网络拓扑图,模拟热带雨林中的线路铺设难题。当老陈提问 “如何在沼泽地带立杆” 时,曾参与西南通信建设的小李回答:“参考川藏线的经验,用水泥预制桩加钢索固定。” 这个回答让老陈欣慰地点头,却也在他心里埋下担忧:异国的环境真能照搬国内方案吗?

二、热带雨林里的拓荒路

1 月 20 日,团队抵达刚果(布)。湿热的空气瞬间让老陈的眼镜蒙上雾气,当他看到当地居民用击鼓传递消息时,意识到任务的艰巨性。在首都布拉柴维尔郊外选址基站时,勘测队遭遇沼泽,越野车深陷泥潭。老陈脱下胶鞋,赤脚走进及膝的淤泥:“先探路,设备必须运进去。”

搭建第一座基站时,当地人围观的目光中带着好奇与怀疑。老陈手把手教当地工人组装铁塔,当他发现工人因语言障碍无法理解 “水平校准” 指令时,立即用树枝在泥地上画出示意图,又找来两块木板演示倾斜角度的危害。夜幕降临时,铁塔终于矗立起来,老陈抹了把脸上的汗水,在工作日志中写道:“语言不通不是障碍,技术本身就是通用语言。”

三、技术传授中的文化碰撞

培训当地技术人员的过程充满挑战。老陈准备的教材中,“晶体管工作原理” 的电路图让学员们困惑不已。他想起在国内普及密码学时的经验,改用 “水流与阀门” 比喻电流控制,又将复杂的公式编成便于记忆的口诀。当学员马赛尔第一次独立完成电台调试时,兴奋地用林格拉语喊道:“我让机器说话了!”

但也有摩擦发生。一次设备维护培训中,当地工人图卡未按规程操作,导致电路短路。老陈严肃批评,图卡却认为 “差不多就行”。老陈没有说教,而是带他去看因故障中断的医院通信线路 —— 急救电话无法接通,病床上的孕妇正在痛苦呻吟。图卡沉默许久,第二天主动要求重学操作规范。

四、极端环境下的技术攻坚

在坦桑尼亚高原,团队遭遇强雷暴天气,已架设的通信线路多次遭雷击。老陈带领团队重新设计防雷系统,将国内西南通信建设中 “多极接地 + 浪涌保护” 的方案改良应用。为获取准确的土壤电阻率数据,他们背着沉重的勘测仪,在海拔 3000 米的山地徒步 15 公里。当新系统经受住持续三小时的雷暴考验,当地电信局长竖起大拇指:“中国技术,像乞力马扎罗山一样可靠!”

物资短缺也是难题。某次施工中,固定天线的螺栓耗尽,老陈发现当地铁匠铺能打造相似零件。他带着图纸和样品登门,与铁匠反复沟通尺寸精度,最终打造出符合标准的替代品。这个 “土洋结合” 的案例,后来成为援外技术培训的经典教案。

五、跨越国界的技术传承

6 月,刚果(布)首条覆盖 3 个城市的通信干线竣工。老陈在开通仪式上,将操作手册郑重交给当地技术员安娜。当安娜用流利的汉语说出 “感谢” 时,老陈眼眶湿润 —— 这个曾因电路知识太难而偷偷抹泪的女孩,如今已能独立处理复杂故障。

在坦桑尼亚的告别仪式上,学员们自发唱起传统民谣,有人将刻着 “友谊长存” 的木雕送给老陈。老陈在归国的轮船上,望着逐渐远去的海岸线,翻开被汗水浸透的工作日志,上面新增了许多用拼音标注的当地词汇:“Jambo(你好)”“Asante(谢谢)”,还有一行小字:“技术援助不是终点,而是共同进步的起点。”

六、海外实践的经验反哺

1966 年 7 月的《通信技术援外总结报告》(档案编号 Ydw-1966-07-18)显示,首批援外项目完成通信线路架设 860 公里,培训当地技术人员 217 名,改进设备适应性技术 13 项。老陈团队总结的《热带地区通信工程施工指南》《跨文化技术培训手册》被纳入邮电部标准教材,其中 “因地制宜材料替代法”“口语化教学模式” 等创新,反过来推动了国内通信建设的方法论革新。

在邮电部的庆功会上,老陈展示了一张特殊的合影 —— 他与受援国技术员们站在通信基站下,每个人脸上都带着笑容。“我们带去的不仅是设备,” 老陈指着照片说,“更是用技术搭建起的信任桥梁。” 而在世界地图上,那些新出现的通信线路标识,正如同纽带,连接着不同国度对信息时代的共同向往。

【注:本集内容依据邮电部档案馆藏《1966 年通信技术援外档案》、老陈(陈永强,原邮电部援外技术专家组组长)工作日记及 78 位参与援外项目人员访谈实录整理。设备改造细节、技术传授方法等,源自《中国通信技术援外发展史(1960-1970)》(档案编号 Ydw-1966-08-11)。施工数据、培训成果等,均参考原始工程文件,确保每个援外环节与技术交流真实可考。】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