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破命刀

作者:有之 | 分类:女生 | 字数:180.1万字

第1343章 以情驭势

书名:破命刀 作者:有之 字数:0 更新时间:07-11 15:36

在那困牛滩,往昔的黄沙历经十载悠悠岁月,悄然沉淀,竟化为了一片肥沃的田野。

遥想当年,那随风飘荡的无字旗,如今已然变换成了绣着“吴”字的玄色王旗,在风中猎猎作响。

城头之上,了望兵目光如炬,凝视着那商队如流的官道。

突然,铜铃般清脆的报讯声骤然响起,惊得一群正衔着谷种的麻雀,扑腾着翅膀四散飞去。

无古,这位曾经头顶石狮的少年,此刻正站在王宫的箭楼上。

他身着的铠甲,那上面的鎏金纹在夕阳的余晖下闪烁着粼粼微光,宛如天边的星辰洒落人间。

如今的他,已然成为了治下坐拥百万生民的吴王,肩负着一方百姓的兴衰荣辱。

无古治军,严如铁律。每月初五,他必定亲至军营,为士兵们发放军饷。

这一日,他如往常一般,踱步至军营伙房。只见士兵们捧着麦饭,狼吞虎咽,吃得正香。

无古微微蹲下身子,伸出指尖轻轻划过碗沿的豁口,眼中满是关切,轻声说道:“今年秋收之后,给每人都换个新碗吧。”

一旁的老兵听闻此言,眼眶瞬间湿润,哽咽着抬手敬礼,碗里的萝卜炖肉随着他的动作晃出汤汁。

这看似平常的一幕,在十年之前,却犹如遥不可及的奢望。

而无古的父亲,如今的吴相无患子,亦未闲着。

他整日穿梭于田间地头,亲自指挥众人挖通了十八条灌溉渠。

不仅如此,他还命人在渠底铺上从铁矿精心淘来的磁石,据说这般能让禾苗茁壮成长,丰收有望。

农妇们纷纷挎着新织的布包前来领取稻种,布包之上,绣着精巧的“无”字纹,那彩线还是官府赊给她们的。

此时,一位老妪颤颤巍巍地走上前来,递上一枚煮鸡蛋,满是感激地说道:“相爷,我家小子在兵营可有出息了,他还说要给您老磕头呢。”

无古大力推行“兵民一体”之策。每当春耕时节,士兵们便扛着锄头,奔赴田间,帮百姓翻地劳作。

他们铠甲上沾染的尘土,与泥土浑然一体,分不清彼此。

待秋收过后,青壮百姓则跟着军队一同操练。那长矛尖上,还挑着尚未脱粒的麦穗,仿佛在诉说着军民一心的美好景象。

夜市之中,卖炊饼的老汉能与巡逻的骑兵亲切地拉起家常。

老汉满脸自豪地说,他家三小子在兵营里学会了认字,如今都能给家书画插图了。

就这样,十年的时光匆匆流逝,吴国呈现出一片繁荣之景。

粮仓之中,粮食堆积如山,几乎要冒尖;兵器坊内,炉火日夜燃烧,照亮了整个工坊。

无古在王宫后园亲手种下了一棵梧桐树,每至秋天,他总会轻轻捡起飘落的树叶,在上面细细书写自己的治国心得。

其中一片叶子上,清晰地刻着:“民无恒产则无恒心,我吴地虽贫,然耕者有其田,工者有其器,商者有其途,此乃长治久安之根本。”

然而,平静的日子并未长久。当越国旗幡如乌云般出现在边境之时,无古正在专心查看新铸的火炮。

炮口映射出他坚毅的脸庞,只是眉间的川字纹,比十年前更深了几分,仿佛刻下了岁月的沧桑与忧虑。

此时,信使匆匆赶来,扑通一声跪在地上,怀中紧紧抱着带着朝廷朱砂印的招安文书,说道:“陛下说,若吴王肯解甲归田,可封‘安乐公’,食邑三千户。”

“三千户?”无古冷笑一声,指尖轻轻敲打着火炮的散热孔,言语中满是不屑,“这区区食邑,够我吴地百姓塞牙缝吗?”

他不禁想起三年前,越国新皇登基之际,曾派使者送来玉璧,信誓旦旦地说要“永结盟好”,可如今却背信弃义,陈兵边境。

在三次上书求招安均被无情拒绝的那天夜里,无古独自一人在梧桐树下坐了整整一夜。

落叶纷飞,堆积在他的身旁。他默默抽出佩刀,在地上刻下“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八个大字,每一笔都刻得深沉有力,仿佛刻在了自己的心上。

老相爷得知此事,拄着拐杖,在月光下缓缓走来。

月光洒在两人斑白的鬓角上,老相爷满是忧虑地劝道:“古儿,百姓们实在经不起战火的折腾了。”

无古缓缓抬头,眼中布满了血丝,声音略带沙哑地说道:“可越王却扬言,要‘人畜不留’。”

自此,小规模的战役便不断爆发,如此又过了十余年。

老将军无患子终究没能抵挡住岁月的侵蚀,溘然长逝,许多当年与无古同生共死的兄弟,也纷纷撒手人寰。

三年后,南水之畔的决战如暴风雨般猝不及防地来临。吴军的火炮在沙地上轰出一道道深沟,却终究难以抵挡越国那如洪流般的象兵。

无古骑着踏雪乌骓,挥舞着长刀,刀光如闪电般劈开晨雾。

战场上,斩落的首级如滚落的山石,纷纷滚进山涧,将那初开的映山红染得一片殷红。

他亲眼目睹自己的亲卫队长被长矛刺穿胸膛,即便在临死之际,亲卫队长仍拼尽全力大喊:“保护大王!”

流亡的第二年,无古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他遣散了所有的女眷与幼小。

他给每位夫人都发了一袋金沙,而后跪在马车前,满是愧疚地磕头说道:“是我无古无能,护不住你们了。”

最小的姨太怀中抱着襁褓中的王子,泪水潸然落下,滴在无古的头盔上,轻声说道:“大王,我们等您回来。”

此时,三千亲兵守在山谷口,他们铠甲上那曾经鲜亮的“吴”字漆,已然渐渐剥落。

无古站在断崖边,望着最后一批老弱妇孺的身影渐渐消失在迷雾之中,心中五味杂陈。

突然,他猛地拔剑砍向身边的巨石,大声吼道:“都走!我无古一人担罪!”

为首的校尉听闻,毫不犹豫地扑通一声跪下,铠甲磕在石头上发出沉闷的声响,坚定地说道:“末将等生是吴兵,死是吴鬼!”

山谷决战那日,天刚蒙蒙亮,晨曦尚未完全驱散黑暗。越军的喊杀声如汹涌的潮水般滚滚而来,势不可挡。

无古手中的刀已然卷刃,手臂上的伤口深可见骨,鲜血汩汩流出。

他看见一个小兵被箭射中眼睛,却依然毫不退缩,猛地扑上去,紧紧抱住敌人的大腿,张开嘴巴,竟生生咬断了对方的脚筋。

“好样的!”无古放声大笑,笑声中带着血沫,“我吴军儿郎,死也要站着!”

最后,三千将士背靠背站成圆阵,刀刃朝外,矛尖直指苍穹,宛如一座坚不可摧的堡垒。

越军的弓箭手已然搭满了箭,却被眼前这视死如归的气势所震慑,竟无人敢率先上前。

无古缓缓擦去脸上的血污,突然,他唱起了吴地的民谣。那熟悉的旋律,仿佛带着故乡的温暖与力量。

三千人听到歌声,纷纷跟着唱了起来,激昂的歌声在山谷里久久回荡,惊飞了满山栖息的飞鸟。

箭雨如注般落下时,歌声依旧未绝,直至最后一个音符,被那殷红的鲜血无情地淹没。

无古的头颅被送至越王面前,就在此时,无古竟忽然睁开双眼,一丝幽魂从眼中飘出。

越王见状,大惊失色,从此一病不起。不久之后,越王驾崩,越国顿时陷入内乱,国内一片动荡。

同年,无古的长子兴兵而起,凭借着坚定的信念与无畏的勇气,历经三年艰苦奋战,终于夺得大宝,国号仍为吴。

而在另一个奇妙的世界里,楚一凡的魂灵从鼎炉中悠悠飘出,那一刻,他感觉自己仿佛挣脱了千斤枷锁,浑身充满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

炉壁上的符文还在散发着微弱的光芒,曾经那灼人的烈焰,此刻已化作点点流萤,围绕着鬼九和毛球轻盈旋转。

鬼九的白发上沾着些许炉灰,眉心的道纹却比以前更加明亮,仿佛蕴含着无尽的智慧。

毛球则蜷缩成一团,爪子里还紧紧攥着半块烧化的尘迹——那可是它化凡得来的化形契机。

“主人,”鬼九缓缓睁开双眼,声音带着鼎火淬炼后的沙哑,“你可知,无古为何能让三千兵将至死不渝?”

他伸出手指,轻轻指着炉底的灰烬,语重心长地说道,“不是因为权势,而是因为他把‘情’字,活成了百姓的饭食、士兵的刀鞘。”

楚一凡静静地盘坐在炉边,脑海中回想起无古临终前那爽朗的大笑。

那笑声里,没有丝毫的怨恨,只有一种释然,像极了当年在小城拆毁楚府时,那些灾民脸上所洋溢的疯狂与解脱。

他终于明白,情,并非是束缚人的枷锁,也不是伤人的利刃,而是如同鼎炉里的火——既能冶炼出无比坚韧的精钢,亦能在不经意间灼伤自己,关键在于如何去驾驭它。

这时,毛球打了个哈欠,爪子在炉底随意地扒拉着,没想到竟扒出了半枚玉佩。

玉佩上刻着一个“无”字,边缘还有齿状的缺口,仔细一看,正是无古儿时佩戴的那枚。

楚一凡轻轻接过玉佩,指尖传来温润的触感,仿佛能透过这枚玉佩,听见困牛滩的风声呼啸,和南水之畔那激昂的歌声回荡。

楚一凡为此感到迷惑不已,这鼎中化凡本应是虚幻之事,如今却实实在在地得到了无古儿时的玉佩,这又分明是真实的。

难道那渔村、周府、困牛滩所经历的一切,皆为现实中真实发生之事?

楚一凡缓缓站起身来,身后的鼎炉渐渐隐去,化作点点星光,融入了那弥漫的晨雾之中。

鬼九恭敬地低头行礼,毛球则亲昵地蹭了蹭他的裤腿。随后,三人一同朝着东方走去。

远处那虚幻的山峦,在晨光中若隐若现,宛如一幅刚刚展开的水墨画,正静静地等待着他们去书写新的篇章。

而在未知之外的空间中,越国旧都的皇宫之巅,无古的长子正傲然站立,手中紧紧握着父亲的佩刀。

刀鞘上的龙纹在阳光下闪烁着寒光,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荣耀与沧桑。

刀柄处,刻着一行小字:“情之所托,虽死无悔。”

他目光坚定地望向吴国故地的方向,那里的百姓们正在努力重建家园。

田间地头,又再次响起了那久违的歌谣,歌声悠扬,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