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回到汉末篡江山 > 第三回 羊三郎智取二蔡

回到汉末篡江山 第三回 羊三郎智取二蔡

作者:醉酒枕红颜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10 14:15:04 来源:泡书吧

“吾且问你,此为何物?作何用途啊?”只见蔡邕指着手中的竹简问到。

羊安知道蔡邕有心考校自己,又见他指着着有标点的竹简提问自己,也不急着回答,心中整理一番,便施一揖,不急不缓道:“回叔父,此物乃是侄儿为方便读书所创,唤为“标点”,专为断句之用。”他顿了顿,抬头看了眼蔡邕,见蔡邕未做表示,则继续说到:“侄儿读书时,觉汉文字博大精深,常有一语多关之时,如《论语·泰伯篇》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此句若断句不同,则其意也大相径庭。”

羊儒、蔡邕听到这里,不由口中默读起此句,心中细细品味,发觉正是如此。

羊安继续道:“又如此句‘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相同的句子,断句不同,其意南辕北辙,易引发歧义,使人误解。故小子为方便读写,便以标点断句以便理解。”

羊儒见自己的孙子礼数有加,对答如流,心中暗自高兴,蔡邕则还在消化这些内容。

良久,蔡邕问到:“这标点共计几何,可曾着注?”

“禀叔父,约数十个,未曾着注。”

“何不立书着注,吾于东观之时,曾与卢子干(卢植)、马叔翁(马日磾)、杨文先(杨彪)编书,可助贤侄一臂之力。他日书成,呈于朝中诸公,禀示圣上,或可施用于天下。”

“此事当真?”杨安欣喜道。

“竖子岂可无礼。”羊儒见羊安一时忘乎所以,教训到,“伯喈乃当世大儒,岂会哄骗于你?”

“叔父赎侄儿失礼。”羊安忙施礼,又道,“侄儿谢过叔父。”

蔡邕捋着胡须点点头。

羊儒先前不愿意羊安公开标点,是怕他年少成名,忘乎所以。此时羊安尚幼,心性未定,难免走上歧路,他虽然有才华,也要避免拔苗助长。此事由蔡邕牵线,朝廷诸公倡导,若成,则功在诸公,名在蔡邕;若败,也无关痛痒。蔡邕向来行事光明磊落,此事他初闻便已觉得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便只想着如何推广运用,不做他想。至于羊安,他自知人微言轻,此事如此安排,虽然功劳名声别人拿了大部分,但至少自己将来也能在文人名士中立足。

三人各有想法,倒是蔡邕又说到:“此事便如此决定,至于这简体字嘛......”他欲言又止,却和羊儒对视一眼。他知羊儒爱孙心切,不愿羊安惹上麻烦,自己也是认同方才羊儒的想法。这孩子天赋异禀,将来成就怕是远在自己之上,此时若打击他的积极性,怕也是不妥。

羊安见状,先一步说到:“祖父、叔父,这简体字,方才在房中更衣之时,细思极恐,老子有云:‘治大国若烹小鲜’。凡事亦应如此,不可操之过急。秦灭六国而统文字,至今已四百余年,其中文物典籍,朝廷文书,诸公所学,具是繁体字。简体字虽便于书写,但贸然推广,工程浩大,得不偿失。若为奸人所得,反而授人口实。不如徐而图之。”他顿了顿,“将来学有所成,编书立注。或有仕途,若朝中局势安稳,国泰民安,则结三五同志,言于朝堂,奏于天听,陈明厉害,晓之以理。成,则施于蒙学,繁简并用,如此数代,此事可成。”

“如若不成?”羊儒自然是最关心这个问题的人,羊安虽说的婉转,但此时堂内三人都知道最大的难点在哪里,那就是普天之下所有既得利益的读书人,包括的朝堂上的诸公和士族大家。推广简体字意味着所有人又回到同一起跑线上。即使大家都知道这是好事,但这种把所有读书人都得罪光的事情,又有谁会去支持呢?最后怕是要落得万劫不复的境地。所幸羊安也知道徐而图之的道理。同时,内心中却也是惭愧不已,自己虽然甚是喜爱这个孙子,但平时要求也是颇为严格,常因他出人意料的举动而大发雷霆,却很少与他沟通,今日见他有如此见识,胸中五味杂陈,却又转而全部化为关切。

“如若不成嘛?大不了身败名裂。苟利国家shengsi以,岂因祸福biqu之。”

羊安脱口而出的一句话,却深深震撼着堂上二人的内心。蔡邕反复打量着眼前这个有着不同于外面的成熟和见识的少年,仿佛看到自己年少时的样子,好读书,明事理,知进退,有正气。良久朝羊儒深深一揖:“羊家清风傲骨,令孙有王佐之才,又有鸿鹄之志,邕佩服!”

这话,羊儒听着舒服,心里却复杂的很,心道:安儿有羊家先贤之风,将来若能入朝为政自然是再好不过。然他此番说的激进,能平安活着便好,莫谈什么生死。当下碍于蔡邕在场,也只能说到:“伯喈谬赞了。”

羊安对于自己方才的表现非常满意,古人重名,能够得到当世大儒如此高的评价,对于日后能够在士林中立足是大有益处的,也不枉他的一番精心准备。他一早便料到羊儒可能会与蔡邕提及简体字与标点,无论在哪个时代,长辈总是会不遗余力地向较亲近的外人炫耀自己后辈的杰出事迹。虽不是百分百的肯定蔡邕会提怎样的问题,但也是**不离十。他不意外自己可能成为蔡邕弟子这件事情,自从卢全口中得知蔡邕要来,结合之前的见闻,两家的关系,羊儒大概率会留蔡邕教授自己。羊儒虽官至太常卿,但于经学并不见常,凭自己的学习速度,他早已有心无力。但无论如何,这些都符合自己的利益,这些将来都会成为自己的政治资本。

“羊安,吾闻汝好读书,欲随吾习书经乎?”

羊安见蔡邕提问,忙拱手施礼到:“礼、乐、射、御、书、数,君子习六艺而修身,然后齐家,治国,平天下。吾闻先生长于今文经,又好黄老,于书法、数术、音律、星象亦有见数,弟子不才,愿先生授之一二。”他此时以弟子自居,又以先生相称,便是表明求学的态度。

“竖子,今日未入师门,便欲伯喈倾囊相授呼?”羊儒笑着教训羊安,又转头问蔡邕,“伯喈以为如何?”

“玉不琢,不成器,还望先生成全。”羊安再施一礼。

“自无不可。如此,邕便越俎代庖,替羊公指点令孙一二。”蔡邕说完,朝羊儒一揖。

羊安兴奋到:“谢先生成全。”

“呵呵,如此,便择一良时,再行拜师礼如何?”

“一切由羊公做主。”蔡邕又是一揖。

“只是...先生...”

见羊安欲言又止,羊儒当先不满到:“只是什么。”

“禀祖父、先生,安自读书起,每日,卯正起,辰时需辰练而至辰正,而后习书及午正而食,末时需随陈师习射御之术,而后习书至酉正而食,戌时温故一日所学,及戌正晚练而后沐浴,至亥正而寝。没七日须有一日休沐,故......”

羊安的意思是,自己每天作息很规律,6点起床吃饭,7点开始晨练,8点到12点读书,12点吃午饭,下午1点到3点要学校射术和防身术,然后读书,到晚上6点吃饭,7点温习当日的功课,8点晚练,9点洗澡,10点睡觉。这个作息是羊安作为现代人的经验,得出的一个比较合理的方案,基本满足了自己目前所有的需要。前世他便是一个非常自律的人,而如今强烈的危机感,促使他自律到丧心病狂。

蔡邕自然明白羊安的意思,此时,他沉默了,他暗自思考着,眼前这个孩子今天给自己带来太多震撼。男孩一般成熟比较晚,所以一般要年长一点才会定下心来学东西,这是孩子的天性。但羊安小小年纪,已经自律到如此程度,确实让蔡邕匪夷所思,不禁对羊安高看一眼,这孩子与众不同,或许有经天纬地的才能,将来一定会有所作为。

“这陈师,名儁,表字子伟,同郡人,少时好游侠,善射御之术,为郡中猎户,娶同郡臧氏。安儿自幼丧父母,值臧氏临产,便请了为其乳母,这陈儁便聘为护院。安儿如今随他习射御之术。”羊儒怕蔡邕误会府中另有贤师,忙解释道。

“此事自无不可,羊公,想不到令孙小小年纪,用功如斯,着实敬佩。”

“安资质愚钝,唯有刻苦用功,所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羊安极力在蔡邕面前营造自己勤奋好学的人设。

“好一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羊公,邕厚颜,今日有一不情之请。”蔡邕拱手到。

“欸~,伯喈但说无妨,你我又何须客套。”

“羊公,邕女琬,年七岁,自幼习《女诫》,通音律,明礼法,知尚书。今日一绪,吾观令孙仪表堂堂,才知过人,见识不凡,少儿好学,克己复礼,心中甚是欢喜。邕不才,愿以平身所学,倾囊相受。亦为小女求一门亲事,而使两家结秦晋之好。羊公意下如何?”

“善,大善,此事甚合吾意。”羊儒见蔡邕如此看重羊安,心中早就乐开了花。

对于羊安来说,成为蔡邕的女婿这件事情,是意外之喜,于日后仕途大有益处,此时天降奇缘,岂有不受之理。然而他两世为人,前世作为国有企业的中层干部,夹心板的存在,早就练就了一身处变不惊的本领。此刻,即使内心澎湃,也是转瞬即逝,而后泰然自若,旁人只道他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童子,哪里知道他胸中另有计较。

他印象中,蔡邕有两个女儿蔡琰昭姬和蔡琬贞姬。昭姬颇有才情,于女子中冠绝汉末三国,但命运多桀,一生坎坷,前世每每念及,胸中都会隐隐作痛。而贞姬他所知有限,只道历史上她在蔡邕支持下续弦与自己的便宜堂兄羊衜,是为贤妻良母。而自己的出现,可能要改变她的命运了。但情感上,如果自己有改变别人命运的能力,羊安更希望自己能够改变昭姬的。然昭姬此时不过四、五岁的女童,且方才蔡邕已经为贞姬求亲,此时若是贸然提出‘不行,换一个’怕是大大的不妥。他脑子飞速的运转的,从他所知的汉代的礼法到习俗,到蔡邕的生平。

“蔡邕年轻时,是位大才子,自古才子多风流,从他所做《青衣赋》便知一二。历史上,董卓入洛阳曾两度征召蔡邕,蔡邕奉召,一是为了家人性命,二是利用董卓对自己的信任而劝诫于他。他为了国家的安危,宁愿牺牲自己的名声。嗯,蔡邕是个知道变通的人。骨子里又多少有些才子的不羁。等等,蔡邕好像因为欣赏王粲的才华,将自己的藏书都送给他了。至于礼法、习俗嘛?这不就有现成的嘛?古人尚信......诶,有了。”羊安仿佛想到了什么,心中整理一番,狡黠一笑,已是有了计较。

只见堂上儒、邕二人一番热络。汉代女子十五岁成年行笄礼,称及笄,男子二十岁成年行冠礼,称及冠。即有早婚,女子也要到十三、四岁。如今羊安,蔡琬尚且年幼,成婚是尚早。儒、邕二人谈的怕是定亲之礼。

羊安见状,也不客气,当先一步打断道:“先生,弟子欲纳先生二女。”

二人听闻,一时不及反应,皆错愕的望向羊安。

“弟子欲纳先生二女。”羊安又高声重复着,便向二人施礼。

“胡闹,竖子安有此想?岂不知礼乎?伯喈方才夸你温润,此时倒是本性毕露了。”羊儒似有些羞愧,忙向蔡邕拱手到,“三郎顽劣,老夫教孙无方,让伯喈见笑,甚是羞愧!此童言无忌,伯喈万勿当真。”说完,又对羊安教训到:“汝若知错,自去找卢全领罚。”羊儒年岁渐长,此时已罚不动羊安了。

“孙儿不知何错?温润是为礼,本性是为性。母亲与媛娘亦为同族姐妹!”羊安口中的媛娘便是郭媛。

“此事岂可相提并论?”

“孙儿不知为何不可相提并论?先生二女为姐妹,母亲与媛娘亦为姐妹。母亲早逝,媛娘视孙儿如己出,待祖父亦恭敬有加。早先,祖父劝媛娘改嫁,媛娘亦不为所动,至断发明志。孙儿斗胆,不知为何不可相提并论!”羊安知道羊儒是嫌郭媛为郭氏旁支,此时说的义愤填因。

羊安说的理直气壮,羊儒自知理亏竟一时语塞。见此情景,羊安表面愤愤不平,内心却得瑟道:小样,跟我斗?谈判技巧一:理直气壮;谈判技巧二:偷换概念、斗转星移;谈判技巧三:得理不饶人。这些在前世,我可是练的如火纯青了。

蔡邕见气氛凝重,似有圆场之意,笑问:“三郎,何有此想焉?”

“先生明鉴,弟子方才所说,具为心中所想。”羊儒一听羊安如此回复,便之此时有诈,都说知子莫若父,而他是知孙莫若祖,这小子是他一手带大。这一句“具为心中所想”每每必有诡计。他方才做作,只是碍于蔡邕当面,内心亦不反对孙儿纳二蔡而成就一番美名。此时亦乐于见老友与孙儿这对师徒斗法。

“哦?你慢慢说来。”

“弟子偿闻先生好书,藏有数千卷。弟子便想,若纳一女,将来或可得半藏书卷,若纳二女,则可得全书。故有此想。”

蔡邕见他答的真挚恳切,不禁哑然失笑。心道:此子虽有大人风范,分明还是个孩童嘛。便说道:“若为此事,便把这书卷全赠与你又何妨?”

“此话当真?”

“当真!”

“口说无凭,可敢击掌为誓?”

“有何不敢?”蔡邕说罢,举手示掌。

只听“啪”的一声,羊安已亟不可待的接掌,然后施礼道:“弟子谢先生成全?”

“安儿何故如此啊?”蔡邕茫然,羊儒却已有所察,此时强忍笑意。

羊安稚气的解释道:“方才我说若纳先生一女而得半书,若纳二女则得全书。先生便说赠全书与我,分明便是应我纳先生二女。”

“好你个三郎,居然诈为师,为师竟一时不查,失算失算啊,哈哈哈哈。”蔡邕豁达,语气中竟全无责怪之意。

羊儒熟知老友脾性,知他不会因此动怒,然此时自己也不可默不作声,失了长者风范,便说道:“欸,婚姻大事,岂可儿戏,伯喈莫要当真。”

“羊公,昔日董公尚‘信’,邕虽好黄老,亦为儒生,奉‘仁、义、礼、智、信’为‘五常’。岂可因小儿而失信乎?此事既以成誓,邕自认赌服输。”只见蔡邕向羊儒拱手,又对羊安说道,“欲尽纳小女亦无不可,尚需考察秉性善恶,若行事奸邪,则此时作罢。莫说失信于汝,便是失信于天下,邕又有何惧哉,不过虚名而已。”

蔡邕可谓是爱才心切,生怕羊安走了弯路,这是在教他向善。俗话说,不怕流氓,不怕有文化的,就怕流氓有文化。

羊安却急了,道:“世事曲直难断,善恶岂能全凭先生所定,如此岂不是耍赖。”

“怎么?只许你耍诈,不许我耍赖?你若无决心,此时便知难而退罢。”

见蔡邕一副我就是耍赖了,你能拿我怎么样的腔调,羊安也是无奈,他虽然不喜欢事事没有主动权,但此时却只能由蔡邕做主了:“便依先生所言。”

羊儒见孙儿吃瘪的模样,心想:这个先生可找对了,师徒二人虽各有胜负,终是做师傅的棋高一招。

光和元年冬,羊安师蔡邕,是岁,灵帝初开西邸卖官。

———————————————————————————————————————————

关于故事中的一些设定:

1.史书中并无确切记载蔡贞姬的名字,蔡琬为红颜杜撰,取琬琰之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