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风雨大宋 > 第240章 钱与物

风雨大宋 第240章 钱与物

作者:安化军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14 14:08:15 来源:书海阁

给两人倒了酒,杜中宵道:“对于朝廷来说,量入为出,量出为入两种办法,或者参杂使用,世间常见之事。朝廷治天下,当然可以如此,但对一个家庭来说,又该如何呢?要想让百姓过得好,就要让他们除了能活下去,还要有所积蓄。惟其如此,才有指望,一个人活着不仅仅是为了活着。百姓的积蓄,各种各样百姓的积蓄,朝廷如何处置,就是天下大事。朝廷施政,很多都是来源如此。”

说到这里,杜中宵对韩绛和王安石道:“过些日子,我就要离开京西路,带兵打仗去了。京西路的营田务和常平司,耗费我数年心血。今天的话多一些,向你们说清楚,也不费我一番辛苦。子华接任为提举常平,介甫在舒州同样要营田,会筹那里的常平事务,你们参详。”

“以前钱粮对朝廷来说,只要筹足,养兵有余,百官俸禄不缺,就了不得了。从今以后,京西路你们看到了,如果推行天下,钱粮就不会如此艰难。或许有人说,收的钱多了,难道还有官员不会花?恰恰如此,花钱比收钱难太多了。钱怎么花,是个大学问。”

王安石道:“朝廷花钱,靡费民力。既然用度无缺,少收多散,让于百姓就是。”

杜中宵摇了摇头:“让于百姓?让给哪些百姓?难道大家分钱吗?今年分,明年不分,就有人起怨怼之心。去年多了,今年少了,不是徒惹骂名?天下之财未必有数,不过一年到头,天下所有人赚了多少钱,是一定的,不在官则在民。在官多少,在民多少,是朝廷一定要考虑的事。百姓何其多?手中的钱多了未必就是好事。子曰,不患寡而患不均,朝廷应论均不均,而不执着于多与寡。”

说到这里,杜中宵摇了摇头,笑道:“常听人说,官不当与争利。怎么叫与民争利?到底是哪些人是这里说的民,能够与官争利?普通百姓,能够与官府争利么?给他们好处,轻徭薄赋就足够了。能够与官争利的人,最少也是势力人家,难道还能是平常百姓?所以谁说这句话,谁就是为势力人家说话。”

韩绛道:“也未必如此,有时官员这样说,是为百姓着想。”

杜中宵点头:“不错,有的官员是真地为百姓着想,以这句话劝谏朝廷。谈税赋,谈科配杂捐,自然没错,谈其他的可就错了。台谏是一回事,官员为政,又是另一回事,今天我人只论施政。”

“我说了这么多,其实还是施政,核心在如何对待百姓积蓄。朝廷的盈余刚才已经说过了,可以让营田务开垦荒田,可以修路架桥,许许多多种办法。那么百姓手中的这一点积蓄,又该如何?有的人攒钱是为了建房,为了娶妇,为了嫁女。还有的人是为了防灾,防病,防老,诸般种种。但还有些人,就单纯是为了存钱而存钱,更有人就是钱太多,花也花不完。就是因为人人不同,朝廷施政就没个简单办法。”

韩绛道:“不是存在储蓄所里吗?人人都是如此,并没有什么。常平司以储蓄所的现钱印钱引,一贯钱可以印几贯钱的钱引,朝廷总不会亏了本钱。”

杜中宵道:“账岂能够这样算?现在是市面上缺钱,成了钱荒,钱贵物轻,印多少钱引,百姓都能够收去。等到以后本钱更多,印的钱引太多,钱不荒了,物贵钱轻又该如何?钱引留在手里,对于常平司来说可是一文不值。那个时候百姓存钱没有利息,还不如手中留着现钱,存的也会取出来,储蓄所里的现钱少了,钱引还值那么多钱吗?必然出现,钱引相对现钱不值钱,人人都要现钱,不要钱引。常平司一是本钱少了,印的钱引少了,再一个印了钱引没人要,最终就会做不下去,还不是回到从前的样子?这叫作劣币驱逐良币,只要朝廷不能保证市面上的钱同样价值,必然发生。”

市面上存在几种货币,实际价值跟规定的价格不同,人人都收藏价值高的,花价值低的,这种事情无法避免。通货膨胀买黄金等贵金属如是,用本币换外币同样如是,只是对价值的估计不同,包括实际的利息,同样也包括将来升值和贬值的估计。

钱引初期发行看着很美好,如果发行不受控制,没有回收渠道,终有通货膨胀的一天。到了那个时候,没有断然措施,就是能兑现钱也无法控制。

杜中宵道:“今天我们不说这些,以后你们做得久了,自然知道。今天说的关键,就是如何对待百姓手中的储蓄。刚才说过,百姓存起来的钱,最好是多年之后,还能够买那么多东西,就是稳定。没有办法做到长期稳定,也要做到短期稳定。”

说到这里,杜中宵摇了摇头,对两人道:“稳定不容易哪。钱引是印出来的,铜钱是铸出来的,市面上用来交易,并不能刚好是市面所需。既然稳定不容易,那么百姓的积蓄,能不能保值,就关系到了天下人心,关系到了天下治乱。许许多多,都是由此生发开来。”说到这里,杜中宵沉默一会,理了理思绪。以前学来的,经常讲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那么其他生产关系会不会发生危机?当然同样会发生,只是表现形式不同。就是资本主义制度,危机形式难道就每次都一样了?很多问题以为不会在资本主义下发生,只是那种制度还不够久,又不断换面目,出新说法,想当然的以为不同了而已。以前学的知识,不管哪种理论,哪种主义,哪种思想,哪一种制度,都是由欧洲的历史伴随着工业化时代的到来,不断整理而成。是不是真理?当然不是。如果是由中国的历史,中国的文化传统,进行工业化,当然就是不同的面目,很多思想、主义等等都不会出现。而由于历史的局限,前世所没有出现的许多思想、理论,会自然而然地出来。拿着那些当作真理,到这个时代指导发展,当然会格格不入,成为笑谈。但是,那个时代发展太快,许多原理更通,倒是可以拨开迷雾。

资本主义危机,是社会大生产跟私人财产所有制之下的矛盾。除了资本主义,有没有社会化大生产的存在?中国是大一统的国家,社会化大生产当然会存在,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会促进这一进程。危机不仅仅是生产相对过剩,不相对过剩就能长久繁荣?死在相对紧缺的朝代不知道有多少。

主掌一路经济数年之久,杜中宵再想当然地用以前学的理论,来分析和解释这个时代,这几年就白干了。那些理论不但指导不了一千年前,连那个时代都指导不了。结论不可靠,原理和分析方法,却是值得借鉴的。用那时的方法分析现在,用原理指导现实,才是真正有用的。

喝了几杯酒,理清思绪,杜中宵对韩绛和王安石道:“当政最要紧的,一是要想办法,让百姓手中的积蓄保值。储蓄所是办法,让存在储蓄所里的钱,能够相对保值,就是常平司要做的。常平之所以称为常平,不只是粮价稳定,更是要让社会财富稳定。至于什么办法,以后会找到很多,最简单的就是,一边让百姓存钱,一边用更高的利息把钱贷出去,用息差补贴,保证货币稳定。今天那些不说,只说基本的。”

“百姓手中有了钱,除了存到储蓄所,还有许多选择。以农民论,钱攒到一定数目,没有需求去花的时候,可以买地。买地的好处,是地里出产粮食,不管以后如何,农具更好,新种产的更多,自己的地跟着也会如此。换句话说,对于农民来说,土地天然保值。”

王安石道:“土地虽然保值,但世间能够不断买土地的,有多少人?百姓日子宽裕,还是大多人没有田地,富者和势力人家多占,是也不是?能够保值,他们就更不会卖了,还要多买。”

杜中宵点头:“介甫说的对。越是保值的,越是难平均。哪怕是平分田地,也会很快兼并,没有其他手段,此事难以阻止。什么手段?把积蓄收上去,再配以土地禁买卖,不然此事无法解决。”

说到这里,杜中宵看着两人道:“保值的资产最麻烦,长期保值的麻烦无比。社会上的钱多了,便会向这些地方集中,把价格慢慢一直推上去。而且这一种涨价,朝廷不介入,可能会没有上限。为什么没有上限?把地买到手里,收的租子是自己所有。只要地价没什么变化,以后卖出去,并不会亏本钱。不管地价涨到什么程度,只要保证地价不跌,地里出产多少不重要,随时可以变成钱。此时的田地,并不是用来出产粮食的,而是富者用来保存自己财产的。只要他们能够联成一体,地价可以无限上涨。”

地价如此,其实房价也如此,这就是房住不炒的矛盾之处。并不需要炒,只需要保证价格不跌,就能保证房价不会转头掉下来。换句话说,地价和房价有了金融功能,直到土地产多少粮食,房子用不用来住无关紧要。只要再加上一条可以方便交易,就完成转身,换了本来面目。而没有的人,最终只能是买不起。在农业社会租土地种,在工业社会租房子住,慢慢成为常态。

喜欢风雨大宋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风雨大宋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