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大明嫡长子 > 第946章 微服

大明嫡长子 第946章 微服

作者:皇家雇佣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1-10 12:19:48 来源:泡书吧

有了和王守仁的山间之论,朱厚照对于立储之事不再那么纠结,心情也随之好了很多。

连续几个晚上睡了又沉又安静的好觉。

第二天天刚亮便醒了过来。

他回到明代这么多年,作息也改了,不再是夜猫子,这主要是因为晚上没有其他娱乐事项,灯光不足,入夜之后看东西不方便,所以基本上在后世八点左右就入睡了。

所以说清晨时分都会自然醒,简单洗漱之后,他命人将这两日的奏疏拿来,一边吃着软软的汤圆儿,一边批阅奏疏。

已经连续几天,都是如此。

这日,巳时三刻(九点四十五)左右,侍从室拿了条子进来,说是顾人仪和王廷相这两个阁老求见。

他们这些岁数大的比皇帝起得更早,天子自己就勤勉,所以很看重臣子是否勤快这一条,像是之前的杨一清、张璁都是废寝忘食工作的,所以这两位也不敢怠慢。

其实以前上朝臣子也是天不亮就起,现在早朝免了许多,可他们还是要早早的把一天的奏疏票拟好,然后送进来。

这个阶段朝中无大事,臣子密折也不算多,所以相对轻松。

“臣顾人仪(王廷相)参见皇上。”

“喔,你们来了,赐座。”朱厚照暂时放下朱笔,端坐于位,与他们亲切的说:“两位爱卿,何事求见?”

顾人仪回道:“启禀皇上,臣与王阁老是为了内阁缺员一事前来奏请。本朝内阁虽无定员之制,但大多数时候都以三人为佳,可自张秉用去位已半年有余,若继续延宕,不利人心安定。”

朱厚照明白他们的意思,

顾人仪这个人呢,重视自己的名声。所以总是少一个人,旁人会说他贪权揽权。

这倒不是说三个人的工作两个人分,所以心里不痛快,这是后世想摸鱼的人的想法。真要碰着贪的人,恨不得搞独相。

这些日子到了南京,江南文教又盛,怕是顾人仪又听了什么也是有可能的。

“是该早定,你们可有推荐人选?”

顾人仪有避嫌的心思,“自古用人权柄归于上,臣为首揆,不应多言。”

“臣附议,还请陛下委派。”

其实明朝的文官本来是什么都要管的,只不过二十多年下来给他收拾的老实不少。

朱厚照沉吟一声,“朝中六部九卿已是稳固之局,还是不易再动。”

像是吏部尚书蒋冕、兵部尚书张经、外务官桂萼,这都是新上任的,按照他的习惯,人员要保持相对稳定,否则一个衙门没熟悉,又去了另外一个,走马观花一样的,搞什么?

另外如户部尚书姜雍、产业部尚书邢观、工部尚书吕恩、少府令范玉昌和礼部尚书靳贵,这都是当得很称职的,朱厚照也不想动。

至于刑部尚书周铮、大理寺卿赵慎和左都御史张子麟,这些人朱厚照觉得他们入不了阁。

赵慎倒是几十年的老臣了,经验丰富,但他几十年的经验都在办案、断案这一块。就像原来的刑部尚书闵珪,成了一个领域的标志性官员,那就不好动了。

而内阁阁老的选拔原则,是与未来的施政方向有关的,与如何办案子没关系。

朱厚照现在有两个总体上的选择,

一个是像嘉靖那样,继续玩新老交替的游戏,就是现在顾人仪上去了,那在后面给他放个不一样的年轻人,比如严嵩。等到时机成熟再行替换。

另外就是像早些年三杨阁老和刘健、李东阳、谢迁这种,保证内阁的团结来获得朝政的稳定。

而即便是第二种,朱厚照也不会放纯粹的、只会清谈的官员。

本来王阳明倒是个不错的人选,可他身体不好了,还是让他养着吧。

这么算下来,他心中还真的难以决断,便说道:“你们两位不必如此,朕还怕你们任人唯亲?若是心中确有合适的人,不妨说一说。”

顾人仪和王廷相于是不再推辞,分别说了个名字。

顾人仪推荐王守仁,王廷相则推荐顾佐。

朱厚照都摇头,“王阳明身体不适,顾佐么,南洋公司离不开他。”

这样,顾人仪又推荐一人,“陛下,礼部右侍郎,方献夫如何?”

方献夫……

这个人么,是王守仁的弟子。

看来咱们的顾阁老是很会照顾皇帝的心情,嘿,就算是清流,可要当到首揆,不知道怎么拍皇帝的马屁又怎么能行?哪怕是暗拍都得拍。

朱厚照先前没想过这个人,主要是方献夫跟随王阳明确实把自己的学术造诣搞得很高,但此人的心思么……给朱厚照的感觉就是都在精研理学上。

历史上,他也是因为大礼议而被嘉靖重用。

朱厚照给他弄到礼部去任右侍郎,算是人尽其用,可说要让他入阁,哪怕他是王守仁的得意弟子那也不行。

他本人推崇王阳明,那是他个人的事情。

官职,这是公器,否则他该给王阳明上一堆文臣的荣誉尊号了,太傅也不是给不起。

顾、王二人看皇帝闭口不答,就知道此人黄了。

“陛下欲从地方督抚中挑选吗?”

这个操作在正德年间,已经被皇帝做过了,虽然仍有部分人觉得拔擢太快,但有先例,自然不是问题。

现在比较冒头的地方大员,如新疆巡抚王宪、山东巡抚欧阳铎、四川巡抚杨慎、浙江巡抚汪献等,这都是皇帝尤为信任的大臣,而且大多在政务方面搞得有声有色。

朱厚照脑海中闪过一个个名字,这事也不需纠结过甚了,他开口道:“令欧阳铎前来听旨,此人是个办实事的。至于山东巡抚之缺,由关延卿去补。”

顾、王都想不到是这么一位。

“遵旨。那臣这就去拟旨。”

“可。”

不管是谁,对于顾人仪来说这个心思是解决了。

出宫以后,他说道:“皇上不喜清谈,尤重实务,这也是应有之义。王阁老,依老夫看,还是不要过多议论。”

王廷相心有默契,“正该如此。”

朝中有很多资历更老的官员,比如靳贵、比如姜雍,但他们都没排上号,但顾人仪可不想听他们的牢骚。

现在他是首揆,该有的威严还是要有。

至于欧阳铎这个人,他离所谓的清流是若近若远,倒不邪性,就是可能不太喜欢他们这一套。

可就是这样的人反而受到皇帝青睐,之前接任山东巡抚很多人都觉得意外,这次就更加意外了。

这实际上就与朱厚照心中的‘施政方向’有关。

他觉得有了明约、收拾了日本,国内又有水泥、白糖这样的新式产品问世,货币改革也刚刚落实下去,是该有一届内阁来好好的做点事情了。

其实此次到江南,他给自己的另外一个任务就是要微服出巡,从何鉴到李东阳再到王守仁,江南连续二十年都在这些世人口中的名臣之下,但真实的民间到底是怎么样,他要用自己的眼睛看一看。

顾、王二人走了以后,朱厚照继续,等到将所有的奏疏全部批完,他就命人更衣。

这次微服,他要把王守仁带上,所以先去了他的府上。

至于宫里的事情,等到顾人仪来找就告诉他,以他的稳重肯定会保守秘密,等到还宫时他的‘不满’,那是后面的事了。

这个突然的决定吓了王守仁一跳,朱厚照只得揶揄他,说:“爱卿治理的江南,不敢给朕一看吗?”

好大的帽子,扣得王守仁都动弹不得。

再加上皇帝旨意,他不敢不遵,于是只得跟随前往。

至于车马和护卫人员,这是朱厚照自己带的。他虽然微服,却不会真的冒着生命危险,毕竟还是有一些人对皇帝不满的。

所以身边是带着二十个近身护卫,暗中又安排两层防卫,各五十人,都不露头的跟着。

至于他们的装扮么,

王守仁脱下官服,换上儒生装扮,朱厚照则戴上黑色书生帽,后面还有两个垂下的条带,像是老先生的弟子一般。

这样两辆马车自南京城出,一路向东而行,悠悠哉哉,怡然自得。

现如今主要的城建都在大城之内,一出城很快便是原始农村的面貌,路边要么是河,要么是田,目之所及的小村落也有不少。

行到一处,朱厚照从马车上下来,指着这些树说:“以往我读史书,知道大饥之时,人或啃树皮野草,或食泥土,以至于千里平原都不见树皮,令人心揪。现在能看到树长得好,便知人差不了。”

王守仁笑对:“皇上之言,虽然新奇,倒也不无道理。”

“走了,走了,到前面的镇子看看,人多不要叫皇上了。还有你们都是。”

朱厚照对着身后人嘱咐了一下,此次他还带了侍从室的徐阶,他要沿途记录的。

“是。”

这个季节属于农闲,不管是小麦还是棉花,都已经收割完了。

只有各路来收棉花的商人游走于乡野之地。

他们这群人看着像外地的,也不是普通平民,于是刚进这个镇子没多久,便有村民上前询问,朱厚照则让王守仁去招呼,他自己站在其侧身后,滴溜眼睛看着。

来人就是两个农夫模样的人,一男一女,女子不好抛头露面,所以站得远了些,只有男子上前,他放下自己扁担,壮胆来问:“敢问,可是前来收棉花的远来商旅?”

朱厚照动了一下脑筋,这个身份好,所以他提前抢话,“正是。”

王守仁听他这句话就知道意思,于是应话说:“眼下已经入了十一月了,村里还有未出手的棉花吗?”

这家伙没当过商人,这话问的有些官员味道,不过算了,老百姓也分辨不出来。

男子答道:“有的有的。”

王守仁眉宇一暗,这是怎么回事?

他没有直接转头,而是以自言自语的方式做了‘禀报’,“按道理说,棉花需求很甚,江南商家年年都要远购,如何会留着这么近的村子不收呢?”

朱厚照心领神会,说,“既然碰见,不如去瞧瞧吧?要是没货便算了,万一有货也不虚此行,如何?”

这是问句,实际上就是命令了。

徐阶上前一步,说:“这位小哥,不妨前头带路。”

此人略微迟疑了一下,但还是迅速点头,“好的,那诸位便随我来。”

路上朱厚照就开始打听,“小哥,我们是北方来的,不了解南方的情形。敢问,如今一亩地能得棉花多少斤?”

明代时,也有斤的概念,一斤大约是后世的1.2斤左右。

此人回答,“贵客初来不知,我们这里地肥,每亩都可种棉花三千株,可得棉花350到500斤。”

“竟有150斤的区别?”

“这不算大,种地本就是靠天吃饭。”

朱厚照心中记了下来,这就是所谓的抵御风险能力差,好的时候很好,差的时候那是没有底线的。

“足够养活一家吗?”

他没有直接问多少钱一斤,因为他们这个身份,再笨的人也知道往高报价。

“若是一切顺利,则完全足够,甚至还有富余。”这个实诚汉子面色不错,不是那种忍饥挨饿的,大冷的天也穿着厚实衣裳,就让人放心很多。

王守仁解释了一句,“所谓顺利,主要是两条,一是风调雨顺、二是足价出货。缺了一个都不行。”

“这位老爷是懂的。最初那几年,棉花行情好,好些人种了就有高价,后来人人模仿时价格却低了,这才意识到还不如种粮食实在。至少种粮食只需要风调雨顺。”

王守仁又解释:“所以江南也不是家家户户都种棉花,一波起潮,一波落潮,就是这样波动。”

这就是朱厚照总是强调产业的原因。

商业社会就是这样,需求不能断。所以这样的国家对外发动战争是必然的,因为需要控制市场。

对于商业国家来说,你不和我做生意,就是相当于要我的命,这虽不是侵略,但和侵略的结果是一样。

朱厚照难得出宫一次,所以从官道上下来以后便一直东张西望。

这条入村的小路是跨了一跳河的,河上有一座拱桥,没有很古老的感觉,看来是新修的。

进村的小道边上也有沟渠,沟渠不宽,因是冬季水流也浅,不过因为外形规整,一看就是人工修整的。

他与徐阶聊着,说:“瞧瞧这些。”

徐阶是松江府人,他相对了解,便说:“这些是灌溉水系,自当年西涯先生(李东阳号)在时,便组织江南各县修筑,最早是为了连同大小江河,以利泄洪,不过这么多年下来,水利兴修一直不停,到现在也有了灌溉的能效。”

朱厚照点头,带着几分满意。

江南有大湖,也有大河,不过这些天然河湖不是每个都相连通的,这样发生洪水时想要尽快泄掉就慢,但这种大河兴修,是需要几十年的功夫的,因为这是人力改变地形,只能一铲子一铲子积少成多。

“苏州府便在开挖从太湖到长江的运河。这是项十年的计划,每年农闲时动工,现在正当时。”

朱厚照想起来了,地方上禀告过这个事。

水网地带、鱼米之乡,听起来好听呢,但实际上一旦多下几场雨,整个地区就会成为一片泽国,像是淮河流域,几乎是三年一小泛,五年一大泛,那里也在进行同样的治洪工程。

这就是水利学院的必要性,农耕文化真的需要把水治好。

“颇有成效,颇有成效。”

朱厚照看到了这些小沟渠,也不会怀疑那个大运河的工程。其实也没多大,他自己心中盘算着,估摸着也就七八十公里。

“到了。”

这是一片相对大一些的村落,村门口还立了个竖起来的牌子,上面是四个大字:许文头村。

远眺下,也有约百户人家呢。

朱厚照根本不关心其他的,他先是往里走,主要是先看看房屋,这是真正的古镇了,房屋很密集,都是黑瓦白墙的风格。

泥土房子……几乎没有,这让他觉得不错。

村头还有八头牛呢,外加两个小牛犊子。

平平静静,真是个好村子。

“先生,”徐阶怕他走远,好些人也都跟着他,“还是不要往里走了,免得打扰了村民。”

朱厚照一看,他动起来把所有人都带过来了,有些尴尬,于是摸摸鼻头往回去。

“刚才问了,此地确实有未收的棉花。”王守仁近身说。

“不同寻常?”

“是不该如此,要仔细问一下。”

于是几人回身,而村里面也出来一些老人。

现在江南不少地方改为经济作物,而为了和外面的人沟通,都会统一起来。

结果他们刚想问,出来的一位老者就说:“几位怕不是收棉花的吧?不然,怎么连个拉货的车都没有。”

徐阶反应的快,“初来宝地,许多物件儿没跟上,不过我们家老爷有意做这份生意,所以先下来看看。”

“喔,那么买吗?现在我们尚有万余斤呢。”

徐阶说:“老人家,我们并无冒犯之意,只是好奇,贵村离南京城这样近,为何还会有这么多棉花?”

人家笑了笑,“做买卖不需要问那么多。作价几何,又需多少,这便足够了。”

徐阶回身看了一眼,有些为难。

朱厚照刚才就观察到围在老头身边的汉子越来越多,心思已有明悟,这帮人肯定着急,“来历不明,不收了,咱们走!”

“哎!”还未真的走就立马有人急了,“叔公,您看看,这事怎么说的?”

老头子拄着拐杖还要走两步,“且慢且慢。”

他边上的一人则抢话,“说也能说,咱们许文头村得罪了县里的大人,他不让人进村来收!”

王守仁立马询问:“哪个大人?为什么得罪?”

“就是县里的县丞曹行,因为他行事粗暴,多征杂税,我们不缴,他便用这个办法来对付我们。”

喔,难怪他们不讲。

朱厚照明白了,这帮村民也没那么‘纯朴’,他们是看自己是外乡人,不知道这里的‘规矩’,想着卖了就卖了,反正叫县丞怪罪他们去。

这道理讲清楚,这些人也有些不好意思正眼来看。

王守仁则有些上头,他过来说:“那这些棉花……”

“当然不能收。就知道有问题。”

朱厚照说完就走,叫也叫不住。

他一动么,其他人哪管那些村民如何呼天抢地,必然是都要跟上他。

在出村子的道路上,朱厚照吩咐说:“这种情况不一定是个例了,多年以前我便说过,若要商业兴旺,则必然要法度森严,否则便是各种以权犯禁的事情,禁绝不止。徐阶……”

“属下在。”

“小小一个县丞动不得巡抚大驾,你派人去处理一下。先让他用自己的关系联系棉商收了这里的棉花,再抄了他的家,但杀他浪费,派去挖运河吧。”

“是!”

乡野村头这种小事,既不需要朱厚照也不需要王阳明。

不过以小见大,朱厚照实际上是把着眼点放在了定法度上,“江南的经济作物是商业中的一环,必然乱不得。你以为颁布一个量身定做的法条如何?”

这是问的王阳明,此时他们已经回到了马车上。

“回皇上,出现这种事是臣失职,并非朝廷法度不严。”

“朕不是追究过失,下来看了以后发现水系畅通、村落有序,就知道江南百姓的生计没有多难,否则哪里来的那么多砖头房?朝廷的法度呢,是有,不过没有专门针对此事,我以为必得特别强调,他们才知朝廷重视,量刑再重些,将行商守法的观念宣扬出去。如此,应该会有成效。”

“谢皇上不罚之恩,微臣惭愧,这些事本该微臣来做。”

朱厚照笑了笑,“没事,说实在话,相比于读奏疏朕也喜欢这样。”

刚刚其实还有一幕,就是往里走的时候,隐约听见有朗朗读书之声。

在现在这种生产力之下,一个村子的村民到了冬天能有厚衣蔽体,有砖房居住,有土地耕种,还有能读书的孩子,还想怎么样?总不至于现在就要物质极大丰富吧。

“皇上护民爱民,宗社幸甚,百姓幸甚。”

这种话朱厚照耳朵都听得起茧子了,他也没什么反应,只是看着外面的景色说:“这个法条朕陪你看一看想一想,但这不是几天就能定下的事,你要仔细考察,多方听取意见,然后完善它。百姓很脆弱,一旦有所失策,代价就大了。”

王守仁心中感动,“陛下放心,微臣一定竭尽所能。”

农业方面的治水现在来看应当还是不错的,如果再行法度规范商业发展,朱厚照相信当前的繁荣就不会是终点。

当晚,他们留宿在了县城里。

县城不大,但是安静祥和,商铺林立,完全没有凋零之象,尤其还有猪肉摊,他在这看了好一会儿呢。

这让他有一种满足感和成就感,说实在话派兵收拾一下周边的弱国容易,皇权在手,调动力量有什么不会的,真正难的其实做到他看到的这一步。

看到这样的场景他甚至有些惊讶,便问王守仁:“如何做到的?”

王守仁说:“恕微臣冒犯,陛下说的市场、货币在微臣看来是有些玄乎的词语,不管市场如何,民总是以食为天,百姓需要消耗多少粮食与肉类是个定数。所以唯有想方设法鼓励饲养。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陛下放心,盛世之下,也有盛世之实。”

朱厚照心有感触,“我们在外面多看几日吧,不急着回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