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大明嫡长子 > 第945章 山间之论

大明嫡长子 第945章 山间之论

作者:皇家雇佣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1-10 12:19:48 来源:泡书吧

王守仁说的是非常现实且深刻的一个问题。

自古以来,无数聪慧的先贤思来想去还是选择嫡长子继承制,就是因为这是最不坏的制度。

立贤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标准。

你觉得老二贤?凭什么呢?我就觉得老三贤!

你说老三贤?不对不对,明明老四贤。

这种标准不定,就会让所有人觉得自己都有机会。

即便是定下了某个人作为太子,那么其他人也不会认为自己不贤,只要老皇上没死,太子没有登位,那么我就有机会。

于是相争不断,严重的还会见血,其实是很大可能会见血。

而且朝中的大臣、各个派系也要选边站,有的时候还不是因为贤与不贤选边,比如梅氏一家,他们没什么好选的,老大老二就是个傻子,他们也得支持。

由此,因为血缘、关系远近等关系的影响,朝中天然的就会按照各自支持的皇子分成派系,然后互相争斗。

而嫡长子继承制在这方面就有优势,

谁先出生,谁后出生这玩意儿是定的,你总不能闭着眼睛瞎说老三年纪比老大大吧?

这样所有人的心思都定了,剩余皇子你也别想了,安稳点儿吧,就算你想,那大臣不想,没人支持你,你能弄出什么动静来?

这就是立下了规矩。

有了规矩,就有稳定的政治秩序。

政治秩序,对一个国家的稳定来说是太过于重要了。

然而似这样的道理,遍阅史书的朱厚照又怎会想不到?

“爱卿,你说的朕都明白。朕登基二十二年,四方诸夷皆定、百姓生活富足,天下轻徭薄赋,民间经商大兴,即便生乱也是疥癣之疾,立储确为本朝最大的一样事,也是朕最为重要的一件事。”

王守仁再拱手,“既如此,还请皇上早做决断。”

朱厚照看着山脚下充满烟火气的南京城,“但朕励精图治二十余年,呕心沥血、废寝忘食,好不容易有了今日的局面!一想到如此基业,若不能所托得人,心中便分外不甘。爱卿刚刚说了很多事例,但可曾想过刘次卿那句‘乱我家者,太子也’?”

王守仁只能叹气。

所谓刘次卿就是汉宣帝,他本人是非常有能力、非常贤明的君王,他的太子刘奭就是后来的汉元帝。

这个老兄是读圣学经典入了脑,是真正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皇帝,在此之前汉武帝、汉宣帝那都是嘴上说说,实际上是外儒内法,王霸兼行。

汉元帝还是太子时就和父亲说,您有时候太严酷了,为什么不实行儒家的仁政呢?汉宣帝大惊,怒斥他:我们汉家自有制度,向来都是王道与霸道兼而用之,怎么能像周朝那样单纯地依靠道德教化人呢?

尽管如此,汉宣帝并没有废长立幼。

后来呢,汉元帝果然优柔寡断,没有底线的宽仁纵容,在政治上少有作为,导致皇权式微,朝政混乱不堪,社会矛盾激化,出现了吏治败坏、外戚专权、流民四起等一系列严重的社会政治危机。

西汉由盛转衰的节点就是汉元帝时期。

王守仁无奈,只能说:“皇长子远远胜过汉元帝。况且,废长立幼,乃取乱之道!”

朱厚照沉默了一会儿,

他望着山下久久不语。

哪怕是王守仁这样了解他心思的,也不明白皇帝此时在想什么。

其实朱厚照心里还是偏向立贤。

为什么?

因为立嫡立长还给他一种无力感,对于未来的事情就是认命,然后看运气如何。

其实有问题一直是国家的常态,就算避免了内乱的问题,也会有其他的问题。这种时候君主没有能力怎么能行?

支持嫡长子的人无非就是把皇子相争的后果放得无限大,并忽略国家治理中的其他问题。

立贤的确也会有王守仁说的那些恶果,但相对有能力的君主上位,至少能压得住各方牛鬼蛇神。

怕就怕矮个子里面拔将军,那就是国之将亡,无可救药了。

说到底没有完美的制度,只有合适的制度。

朱厚照认为,他已经将大明带向了另外一条道路,如果继承人选的不合适,就容易人亡政息。

而且眼下正值大争之世,这是个关键关口,如果大明能有两到三代帝王比较靠谱,那么所取得的成就和为汉族奠定的基础将会非常强大。

过了一会儿,负责守卫的将军许进过来禀报,单膝跪地说:“皇上,天色将晚,山上不好留宿,还请皇上早些还宫。”

“知道了。”

朱厚照站了起来,对着王守仁招手说:“走吧,爱卿,陪朕走一段山路。”

“是。”

王守仁身体不大好了,但总是躺着更加完蛋,还是稍微动一动,走慢一点就好了。

这样君臣相合的画面看起来还是蛮和谐的。

“去年底,老三还京,说还来看望你,他对你很是仰慕啊。”

“三殿下抬爱了,微臣不过微末之才。”

“还京以后,他告了老大一状。”朱厚照语气平淡,好似说一件寻常之事一样。

王守仁微微一愣,他是没想到皇帝竟将这等秘密的事情告诉他,“唉。若以贤而论,这总是无法避免的。皇上总是会更疲累一些,老臣听之,心中不忍。”

“朕累一些倒没什么。”朱厚照就这么缓步走着,边走边说,守卫将军则远远跟在后面,“爱卿,朕明白你说的,废长立幼以后,会引发皇子相争,只要不立老大,那么立谁都是竖了一个共同的敌人,这个太子就会像个靶子一样遭到所有人攻击。”

“确实如此。”

“那么朕便不公布太子人选。所有人都不知道,不就行了?”

王守仁大惊,“陛下,储君乃是国本,关乎皇室存续,社稷安稳,若是储位常年空悬,恐生不忍之事。”

“不不不,朕不是说不立储君,朕立,只是不公布是谁。如此,便没这个靶子了。也就是,秘密立储。”

“秘密立储?”王守仁眉头皱起来。

这四个字,只要公布出去就是泼天的大乱。

这里面的关系太大了。

首先一个,就是不符合道德伦理,汉家皇帝从来就没有这样过。不仅不立长子,还要秘密立储,到时候不知道会有什么帽子扣下来呢,一个‘乱’字是怎么都逃不掉的,尤其,道德、纲常本就是这个国家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其次,就是不符合群臣、勋贵、后妃这些所有人的利益。

因为会无限增大他们的风险,那就跟赌博押上全部身家的感觉一样。

如果皇帝立了一个皇太子,像是朱棣立了朱高炽,那么满朝文武都不必多费脑子,这就是未来的皇上,你就可劲顺从就完了。

这样多稳当?

如果舔得够早,还能弄个从龙之功。

但是一旦秘密立储,这就麻烦了。

臣子们会迷茫,不知道哪一个皇子将来是皇帝,万一和一个人走得近,结果却是另外一个人当了皇帝,那到了下一朝还有他们的活路吗?

别的不用多想,就是现在已经和皇长子走的近的那些臣子,如姜雍、蒋冕必定会拼尽全力的反对。

极端的说,你把这些人逼得没有活路,人家一拥而上,给太子来个黄袍加身,然后把朱厚照掀了都有可能。

这也是朱厚照全力打压皇长子的目的,

所以此次让他监国,也算是朱厚照做的表面功夫,实际上是什么权力都不会给他的。

要说直接废、杀,或是忽然废为庶人,那不太可能,那得犯很大的罪过才行。

他毕竟是自己的亲儿子,

这次他在江南的错事,在支持他的那帮臣子看来不算什么大事,略微小惩就可以了。

所以从大朝会之前就想办法在为他脱罪。

尽管亲情温暖,但到目前这种时候,类似皇帝防太子的那种格局已经出现了。

这是几千年宫廷政治的必然结果,

不会因为朱厚照是穿越者,就能改变什么,

也不会因为他们感情好,就能避免这一点。

朱元璋和朱标那种情况是非常稀少的情况,朱标也是很少见的能掌握权力的太子。而极端少数个例,不具备参考价值。

王守仁又道:“若立储一事只有皇上一人知晓,那么将来诸皇子皆可矫诏,若是皇帝说与旁人知晓,便是让出了废立大权。”

“朕不会告诉任何人,朕会写好两道立储诏书,一道收在朕的寝宫之内,想来没有人敢到那里去偷盗,就算偷了也没事,朕再将另一封放在奉天殿的匾额之后,若朕忽然暴毙,来不及传下遗照,到时候拿出这两份立储诏书,大位可定。”

秘密立储确实算是一个解决的办法。

但之所以朱厚照明知有雍正皇帝的这个办法,还要纠结,就是因为秘密立储——其实也不是完美的解决办法。

而且清朝实行秘密立储之后也没几个皇帝了,真正用上的就是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帝,没有足够的样本,到底会不会有新的问题,还真不知道。

甚至有人认为,实际上真正起作用其实就是道光到咸丰这一步。

因为乾隆当皇子的时候,大部分人就知道是他,毕竟康熙皇帝喜欢他。

嘉庆皇帝是乾隆活着呢就禅位让给了他。

道光呢,他小的时候也受到乾隆皇帝的喜爱,再加上嘉庆十八年,紫禁城被人攻打,当时嘉庆皇帝在热河,而道光和其他几个皇子正在读书,一听说这个事情,他连发几条命令,包括火速奏报、关闭城门、率人迎击,并派自己的弟弟寸步不离保护皇后。

实际上,显不出什么了不起的军事才能,但至少他能沉着应对啊!

嘉庆帝是个很传统的皇帝,常常以儒家圣君的标准要求自己,你说他辛辛苦苦十八年,结果紫禁城被人攻打,这他娘的千百年来有过这种事吗?属于是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气得嘉庆都要吐血。

而在此过程中,表现亮眼的道光皇帝自然就是他的‘救命稻草’,算是唯一可以安慰的事情,事后他也对这个儿子大加赏赐。

到这个时候,还秘密个啥?

真正起作用的就是道光在选择继承人时,是选择老四奕詝还是老六奕?。结果就这么一次关键的抉择这他妈老道光还选错了。

后来的咸丰皇帝虽然说不是什么昏君吧,但他身体不太好,老是叫慈禧协助处理政务,祸根就是在这里埋下的。

身体不好的另外一个直接结果就是嗣君的年龄必然很小,必须垂帘听政。

要是选老六就不一样了,先不管鬼子六这个称号背后的那颗鬼精鬼精的头脑,至少他还活到了1898年呢,道光帝死是1850年,这中间半个世纪啊,如果是一个相对成熟、长寿一些的帝王,那至少中央权力还能稳固。

所以秘密立储还有一个致命缺点,

就是它完全依赖皇帝的个人选择,而人,是会犯错的。

甚至有些混蛋执迷不悟,知错犯错,比如说受到宠妃蛊惑,就是要立宠妃的孩子,这时候和贤或者不贤没什么关系。

而之所以思来想去,朱厚照还是考虑这个办法

其实是他心中一个不能说的理由,哪怕是王守仁都不能说。

他刚刚沉默的那一阵,就是在想这个、

就是都现实一点讲,

立长也好,立贤也好,那说到底又能有几个靠谱的皇帝?国家能保证多久的安稳?真的就一代更比一代强?

拉倒吧,不管你用什么制度,三代、五代之后,肯定弱而生乱。

盛极必衰,这是规律。

现在是1527年,撑足了再给大明三百年的命数,那也差不多了。

皇帝治国,以一人敌天下人,这是个高难度操作,能玩好是个别现象。

所以说,与其如此,朱厚照还不如在他的儿子和孙子中挑个好的,这样祖孙三代加在一起,弄个六十到八十年的稳固时期。

先这几十年辉煌一遍再说。

而且有个大几十年的时光,至少可以把那些老古板的人全部熬死,生在新时代的人长大成为中流砥柱,这样国家也不会发生彻底的转向。

那么以汉族和中国的体量、规模、底蕴,总是会再次崛起的。

哪怕周遭都失去,只要中原一统,其强大的力量就会再次辐射周边,到时候新的王朝就得把朱厚照的路在走一遍,为啥?

因为那是汉明故土。

因为你不能做到比明朝皇帝还厉害,你就没有理由取而代之!哪怕临时苟活,内部的不稳定因素也会时时反抗,逼迫新皇帝这样做。

汉人就是这个毛病,就是要当世界第一,谁在位谁都得提这个目标,你说咱不搞那些,现在的条件也搞不到第一,

那简单,

你下来,让我上,你不行不代表我不行。

咱们会一直找到那个行的人,然后在他的带领下继续前进。

王守仁蹙起了眉头,他和皇帝之间没有那些个多激烈的话要讲,就是一番利害陈述,陈述完了,谁能改变得了谁呢?

“皇上真的想好了吗?此事一出,必定朝堂大乱!”

朱厚照叹气一声,他虽然是天下的九五之尊,但对于秘密立储之后的大乱与争斗却没什么办法,“朕不想大乱,所以才拖延至今。”

王守仁明白,他忽然问起另外一个问题,“皇上,相信命不由天定?”

这话一出,皇帝直接停下脚步定住了身形,他眼神凝重的看了一眼王守仁,这老家伙则低头行礼,未有多言。

“俗话说,过慧易折,你要是不那么聪明,兴许可以活个七十大寿。”

王守仁笑了笑,“能有五十,已是偷天之幸。”

正德天子,不愧是正德天子,他这句话背后的意思也被领悟了。

说起来,立贤就是要皇子凭后天的努力,这就有点‘反动’的味道。

古时有所谓君权神授和君权人授的说法,不管是哪一种,君都是一种天命。封建朝廷为了维护统治,所宣扬的就是一种天生血统的论调。

你爹是王爵,你生下来就是比屁民高贵,屁民也得接受这一点,为什么你苦,因为你投胎没投好。

人人认命,社会才会稳定。

如果后天能改变命,那么皇帝轮流坐,今年到我家,凭什么我不可以呢?

所以王守仁是想和皇帝说,立贤还会带来这种深层次的观念的改变。

朱厚照想了想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早在秦代就有人这样喊了。朕不是独夫民贼,也不希望朕的子孙后代成为独夫民贼,他们必须要明白,当年陈胜吴广的这句流传千年的强音。”

“即便如此,臣还是觉得应当立皇长子。福亲王虽有小过,却也能知错就改,没有足够的理由,皇上要行废长立幼之事,实在难以令天下人折服。”

他说什么,朱厚照都接受,经过这番对谈,他的心中其实明晰了不少。

“咱们且行且看。”

与其按规矩躺平等死,朱厚照选择用一个合格的嗣君再辉煌几十年。

所以有件事,他得办了。

他现在尚未确定究竟选谁,因为他要综合考虑一下孙辈。

……

……

后宫诸妃大部分都是初次到南京皇宫。

女人聚在一起很容易叽叽喳喳,朱厚照也躲不过这一回,好在大家都说好,没人敢抱怨什么。

至于说的事情,范围也很广,从气候到花草到饮食到风俗到口音到……南京不一样的街道。

朱厚照为了尽孝,到了南京以后去皇太后那里的次数也多了些,就是怕她有不适应的地方。

至于真正要说的话,是没什么的,拉拉家常而已。

倒是夏皇后考虑的仔细,

慈宁宫中,她说,“母后,皇上,这入了冬,眼瞅着就到年关了。今年一过,载基便满了十六岁,载壡也十五了。是不是该给他们寻个亲事?”

张太后笑眯了眼,问道:“皇帝以为如何?”

朱厚照以前是不着急的,放在宫里他可以多带几年,现在则改了口,“娶妻生子,这原也是应该的。母后,儿臣觉得可以。最好叫他们都多生些,叫重孙们都围着您叫太奶奶。”

夏皇后跟着说喜话,“不止呢,载垨、载壦都有了儿子,等到他们长大再行婚配,到时便是五世同堂,咱们一起好好孝敬母后。”

“哈哈哈。”张太后被逗得乐起来,“这倒是个大事,轻忽不得。人选也得仔细的选一选。唉,说起来时间过得真是快,那两个小家伙都要出宫开府了。”

“总是要的,就算朕忙于国事一时疏忽,皇后也定会记着的。顺妃、敬妃,此事母后做了主,你们也该谢谢母后才是。”

有此一言,这两人自是躬身称谢。

左右无事,朱厚照就在后宫之中多陪她们一会儿。

听着顺妃讲了几个笑话,她一向胆大,加上有皇帝宠爱,所以几十年便没改过,也多亏了她,讲些不知哪里听来的奇怪之语,这才让老太太开心。

当然,宁妃、昭妃因为载垨犯错一事,脸上总是有些阴郁。

朱厚照看她们一双姐妹也楚楚可怜的模样,便在今晚去了她们宫中留宿。

到了以后,气氛有些沉闷,她们不太敢说话。

就是默默的做着伺候他的事情。

最后是朱厚照受不了,他说:“载垨虽犯了错,但你们不必如此害怕。”

宁妃见皇帝提了,立马告恩,“此次幸得皇上开恩,臣妾、臣妾心中感佩。”

“不必多说。记得你们初入宫的时候,朕就说过,后宫之中咱们以夫妻而论,朕从来都只想将你们当做是妻子,但天家特别……现在这样,也不是你们的错,只要……只要守规矩就好。你们见到载垨的时候也要常常教导他这一点。

现在后宫人多、事情多,要想每日如现在这样和睦,只能明晰规矩。而且朕是皇帝,不能带头破坏宫里的规矩,所以还是都安稳些好,否则闹出了什么事,便是朕想维护也不好维护。”

两位同时低头,“臣妾明白,谢皇上教诲。”

“嗯,事情说过了就说过了,今后莫要再提。不管怎么说……”讲到这里朱厚照把她们两人的手一边一个拉了过来,“咱们也是二十年的夫妻,咱们还是自家人。朕还是喜欢你们两个一起伺候朕。”

说到这边,宁妃偷偷笑了笑,昭妃则还是有些害羞。

她们虽然没那么年轻,但保养的好,看不出一丝皱纹,但完全熟透之后则更有风味,尤其身材弧线更加夸张,这是皇帝在年轻妃嫔哪里找不到的山峰美景。

“皇上,天色晚了,让臣妾与姐姐为您更衣吧?”

朱厚照看到,怀颜的眼神都开始拉丝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