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游戏 > 猛卒 > 第一千零三十四章 货币之争(上)

猛卒 第一千零三十四章 货币之争(上)

作者:高月 分类:游戏 更新时间:2024-04-25 15:28:35 来源:69书吧1

搜猫阅读(soumal),最快更新最新章节!

入夜,郭宋在书房仔细欣赏户部印制的银票,当然,这只是样品,兑换体系还没有启动,这张银票之所以能发行,关键在于造纸技术和特殊的金线缝制,另外还有特殊的符号,这是天竺人发明的数字,也就是今天的阿拉伯数字,已经在数十年前随同佛学一起传入唐朝,只是并不受唐朝重视。

郭宋不久前在雕版社中发现了这些数字,他便考虑将它们应用起来,这次银票的编号,就是第一次应用。

当然,有矛就有盾,这种特殊纸张的存在,很快会引来其他造纸大户的研发和模仿,民间也会有绣艺高超的人绣出更好的金线,这些都没有关系,可以用立法来限制。

另外还需要用实名制,就像支票的转让需要备书一样,银票的转让也需要在背面加盖印鉴背书,如果是假冒的银票,很容易通过背书者追溯到造假者。

这时,门外传来儿子郭锦城的声音,“父亲!”

郭宋点点头,“进来!”

片刻,儿子郭锦城走了进来,跪下行礼道:“孩儿参见父亲大人!”

“起来吧!”

郭宋对自己的长子确实很疼爱关心,他在报馆里做事,郭宋时刻关注儿子的动向,这半年儿子变化很大,长高一大截不用说了,他的身高已经超过郭薇薇,在家中仅次于自己了。

更重要的是,郭锦城长期和底层民众打交道,使他深深了解民间疾苦,也不再像从前那样内向,这些变化令郭宋着实深感欣慰。

郭宋取出两份报纸,他已经叠好了民生栏目,他把报纸推到儿子面前笑问道:“这是本月十三日和十四日的报纸,上面的九种粮价完全一样,一文钱都没有变,是巧合,还是没有去调查?”

郭锦城脸一红道:“这是孩儿的一个疏漏,送去拼字的时候,拿错了文稿,十三日的文稿用了两次。”

“是你的责任吗?你给我实话实说!”

郭锦城沉默片刻道:“其实是送稿人搞错了,但他上有老,下有小,如果认定责任在他,他会丢掉这份差事,对他家里影响很大,所以孩儿替他承担起这份责任。”

郭宋点点头,“你可以替他承担一次责任,但不能一直替他承担责任,我只是想知道,你有没有查清楚,为什么会犯这个错误?以后怎么避免再犯这种类似的错误?”

“原因确实是他大意了,两份稿子的格式完全一样,正好放在一起,他太匆忙,没有仔细看,现在我们为了防止发生同样的错误,便在桌上专门放了一个红色的木盒子,当天的稿子就放在木盒里,不再让送稿人自己在桌上找了,这是孩儿的建议,报馆采纳了。”

郭宋便不再提报纸之事,而是把银票递给儿子,“你再看看这个!”

郭锦城接过银票看了看,他顿时有了兴趣,问道:“这代表一百两银子?”

郭宋笑着解释道:“这叫银票,类似柜坊的飞钱,由户部制作,用特殊的纸张和金线防伪,如果户部发行一万两白银的银票,库房里就必须有相应的一万两银子,这座特殊的仓库叫做兑换库,但兑换库中白银或者钱实际上不是我们出的,是商人拿出来的,将来会兑换出去。

看似简单,可银票却大大方便了商人,他们不用携带大量银钱,只要带一叠银票便可以出远门了,更重要是,解决了目前市场上铜钱不足的大问题。”

郭锦城想了想问道:“只有白银吗?没有铜钱?孩儿觉得市场上除了银角子外,真正的白银很少见,主要还是铜钱,恐怕很多商人更需要是的钱票。”

郭宋点点头,“银票有,钱票也有,这只是一张样本,以后还会有一贯,五贯这种小额的钱票,直接可以拿去酒楼喝酒吃饭,可以买东西,用到一定时候,朝廷把它们逐渐收回来,再发行新的钱票,但那是另外一件事,我现在说的大额银票或者钱票。”

郭锦城摸摸后脑勺道:“孩儿还是不太理解,具体该怎么做?”

郭宋取出一张纸,提笔在纸上写下流程,并解释道:“其实就和飞钱一样,只是由户部发行,所有柜坊都通用,比如户部发行一百万两白银的银票,交给各个柜坊代办。

一个客商想去广州买一万两银子的货物,他就拿出一万两银子向柜坊购买一百张银票,柜坊把一万两白银交到朝廷兑换库中。

商人则带着银票去广州,他拿到货物后,对方可以用银票去任意一个柜坊兑换白银,也可以用银票继续去苏州购买丝绸,等这批银票在柜坊兑换了,负责最后兑换的柜坊总店就会向朝廷兑换库申请拿回一万两白银。”

“会不会出现柜坊觉得银票有假,不肯兑换呢?”郭锦城问道。

郭宋摇摇头,“我们的要求是,只要不是明显造假,柜坊都必须要兑换,然后由专门的稽查机构来查,问题出在哪里?”

郭宋放下笔又笑道:“我在考虑将来让内卫转型为稽查机构。”

郭锦城沉思片刻道:“这样说起来,这种大额银票或者钱票,朝廷并不需要准备银子和铜钱,其实都是商人的钱,朝廷只是用信誉来做担保,保证兑付,是这样吧!”

“你说得很对,这其实就和飞钱一样,只是用朝廷担保,缓解大宗货物交易的不便,之前几家柜坊准备联合发行一种大家都承认的飞钱,被我否决了,这种事情只能由朝廷做,正好王侑在宣州发现了这种可以难以仿制的纸,才促使我下定决心。”

“父亲需要孩儿做什么?”

郭宋取出一篇文章递给儿子笑道:“这是我的一篇关于银票和钱票的文章,你拿去报馆,印在后天的报纸上,另外,你告诉报馆李执事,可能会要求报纸开辟一个关于钱票的专栏,希望他做好准备。”

.........

这天,《长安快报》和《天下信报》都同时刊登出一篇文章,题目叫做‘关于银票和钱票的启用’,这篇文章出来,立刻在长安的街头巷尾引发热议,尤其商人对此格外敏感,他们立刻意识到,这将是一件影响深远的事件。

不过普通百姓对此却没有什么感受,毕竟大额银票和钱票与他们相距遥远。

黄昏时分,西安门外大街各家的酒楼内宾客爆满,生意兴隆,几乎所有食客都在讨论银票和钱票的事情,虽然当天报上同时刊登了泉州姚广平遇刺身亡的消息,但没有人关心。

几天前报上也刊登了刘士宁被诛杀的消息,也只是让大家感叹虎父生犬子而已,对于朝廷地盘的扩大,大家都已经麻木了。

在明珠酒楼二楼靠窗处坐着两名官员,一个是工部侍郎苗稷,另一个是户部郎中杜嗣业,杜嗣业出任商州长史四年后,便调回朝廷出任户部郎中,银钱发行就是他的管辖范围。

当然,铸银钱是由少府寺负责,但每年需要铸多少钱,发行多少银角子,发行多少白银,则是户部来决定。

苗稷和杜嗣业的父亲杜宗武少年时曾是同窗好友,虽然杜宗武比苗稷大五岁,但不影响两人的交情,两人同年参加科举,苗稷有父亲的余荫,去了巴蜀为官,杜宗武却没有出头的机会。

但杜宗武的儿子杜嗣业却很有魄力,他科举落榜后,便带领一批读书人去河西投笔从戎,很快便脱颖而出,成为郭宋的第二任记室参军。

一晃十几年过去,苗稷还是出任工部郎中,但比他小十岁的杜嗣业却已是户部郎中,而且苗稷官职已经到顶了,杜嗣业却前途无量。

“贤侄为什么要反对钱票呢?我觉得这是好事,能大大促进商业的发展,你不知道从前从巴蜀运送几千贯铜钱去长安都十分费力,现在用银票或者钱票,朝廷规定无条件兑付,岂不是大大方便了商人?”

杜嗣业摇摇头道:“我反对的不是大额钱票,而是文章后面说到的小额钱票,作为铜钱的替代品,一贯两贯之类,用来吃饭买东西,这种东西可以无限制印刷,如果有抵押金银还行,就怕朝廷尝到甜头,开始大量印刷,这和以前发行当十钱的铜板有什么区别?都是在剥削百姓的财富。”

“你的反对完全是寄托在一种将来可能会发生的事情上,这样的反对没有意义,我估计晋王和朝廷都不会接受!”

“这不是我一个人反对,今天中午报纸出来后,整个户部都炸锅了,大部分人都反对,包括我们尚书也反对!”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