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玄幻 > 新书 > 第548章 山头

新书 第548章 山头

作者:七月新番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4-04-25 14:52:56 来源:69书吧1

搜猫阅读(soumal),最快更新最新章节!

“陛下拜窦融为右相,成了百官之首,直接跳过了九卿,位在大农令之右,此为后来居上也。”

武德二年九月中,长安大农令府中,一位门客在朝廷重臣任光面前口若悬河。

“理由是窦融身在洛阳,为陛下转运粮秣,有萧何之功。但世人皆知,真正镇关中,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食的,是大农令啊!”

他对此愤愤不平,然而案几后,任光却恍若未闻,依然盯着面前的纸牍,算盘啪嗒啪嗒的声响没有停下来。

门客尤不知好歹,继续道:“东方粮食不足,还是大农令从关中省下来,向东输送,如今反叫窦融得了利好,而大农令的功绩竟被埋没,天下人都在为大农令抱不平啊!”

任光却抬起头,厚道地笑言:“此言差矣,我有何不平?陛下封我列侯,封地移到了故乡南阳宛城附近,膏腴沃土两千户,我追随圣主以来,无尺寸之功,得此大赏,已属惭愧,岂敢心怀不满?”

言罢,任光制止了还欲再言的门客,摆摆手,让人将此人带下去,末了又对家监嘱咐:“往后此人在请见,就不必传报了,腹中并无半分利国利民建言,却藏了一肚子坏水,想靠抨击我的‘政敌’来博取信任,这种人,还是离得远些为好。”

“诺,大农令,是否要将此人赶出府?”

任光是个细致人,只道:“不必了,我近来正要多辟南阳故旧为门客,再举荐给陛下,客愚无知,被赶走后乱说,倒显得我似陈胜那般绝情,反而不美。府中也不差张吃饭的嘴,且先留着,只降为下宾,不供鱼肉,等他自惭而去。”

处置完此事,任光依然在拨弄着算盘,此物是皇帝令人制作,任光花了两天两个夜,第一个习得熟练,得了天子好一通夸奖。他身为大农令,管全国钱谷,如今秋收已毕,十月上计就要到了,皇帝又要新建至少两军,正是最忙碌的时候,任光虽不必事无巨细都管,但还是要总其纲领,以免被底下的计吏们欺瞒。

正忙着时,家监又至,禀报道:“大农令,任延到了!”

任光一愣,这次直接停了计算,整理衣冠后道:“快请去厅堂相见。”

不多时,家监引着一位年纪轻轻的儒生步入堂中,任光笑着迎过去:“长孙可算来了!让我这‘族孙’盼望多时!”

来人名叫任延,字长孙,南阳郡宛人,别看才二十出头,论辈分,还是任光的族祖父呢!

任延乃是当世南阳三大“圣童”之一,十二岁时,他就成了太学的学生,一般人,比如他的学长刘秀,只能通一经,但任延却能同时通《诗》《易》《春秋》。只可惜后来天下大乱,任延没有完成学业,跑到陇西避难,在西汉政权里待了几年,但不肯做隗嚣的官。

任光邀请任延坐下:“去岁隗嚣南蹿,陇地大定,我记挂着长孙安危,特地让吴子颜寻找,后来才知道,长孙早就经由汉中回了南阳……”

然而南阳正值赤眉作祟,任家早就被抄没了,任延只能东躲西藏,等到赤眉覆灭,岑彭入宛,他这才回到故乡。

任光得知后,立刻写信邀请任延入朝。

“长孙大才,如今北方已定,正是大丈夫辅佐明主,安定天下之时,长孙今年几岁了?”

任延对这位从小到大就在族中祭祀时打过几次照面的“族孙”的热情有些招架不住,只拱手道:“年已二十二。”

任光拊掌:“少年有为啊!我朝有一位冯勤,今岁也才二十五,已经是堂堂河内太守了,天下纷乱,却也是英杰奋发的好时机,只可惜啊,长孙错过了今岁的考试,不如这样,我愿向朝廷举荐长孙!”

重开举荐,也是第五伦的无奈之举,击灭赤眉主力后,豫州、兖州成为魏土,一下子多出了十几个郡,官员严重不足。当地秩序被赤眉破坏得差不多了,于是第五伦只能安排到郡县长吏级别,保证朝廷最基本的控制,再往下的曹掾等职,除了当地豪强士人充当外,只能让老部下们举荐子弟、故旧、门客试任,土客各半,好歹掺点沙子进去。

任光道:“虽然只能从郡县曹掾做起,但圣天子一向爱才,若是做得好,破格提拔几级也并非不可能。”

任延想了想:“小人愿在南阳做曹掾,协助岑将军恢复地方,若如此,两年后的考试,是否还能参加?”

“若肯离职,亦不禁止。”

任光话没说全,两年后,考试可能要出现改革,在州一级举行初试,中试者才能获得复试名额。

任延欣然应诺,他是神童,在太学时能通三经,学问都是通的,对考试颇为自信。

说到这,任光不由感慨:“南阳之地,自周时以来,有汉阳诸姬,楚时则为宛叶重镇,既丽且康,人杰地灵,近十年来,素有‘南阳三圣童’之说。其一是新野邓禹,其二则是长孙,第三,乃是张堪。”

“张堪少时得亡父遗留百万家产,却都让给了堂侄,此举受到全郡赞誉,十六岁入长安太学,品行超群。我亦去信邀约张堪,但他至今未至。”

任延却是知道原因:“大农令有所不知,张堪少时与那刘文叔有些渊源,又同来歙相善,刘秀在东方称汉帝后,张堪便去淮南投奔了。”

“邓禹也在那‘东汉’做官,已是司徒。”

任延其实对小小曹掾职务不太满意,此刻就借机道:“其余不说,投奔刘文叔者,起官常是县令以上,而入魏后,则只能从小吏做起。”

任延道:“宰相必起于州部,此举并无不妥之处,而魏主雄踞北方,必能一统,但其余南阳人却不这么以为,要论礼贤下士,刘秀确实强于魏皇。”

任光也嗟叹遗憾,他们的皇帝,对熟人介绍的举荐制度警惕性很高,而魏国盘子大后,就像一艘大船难调头,很多事得论资排辈,新加入的人才,即便才干出众,想要立刻出头得到重用,没那么容易。

“如此一来,南阳人物,各为其主,一分为二矣!”

“但最后能胜出者,必是魏主!”

送走任延后,任光算着目前受他举荐,安排到各地任职的南阳人,感到一座大厦的基石,正在慢慢建成。

国内无派,千奇百怪,魏国内部是存在派系的,若只论籍贯,除了占绝对优势的五陵士人外,一个“南阳集团”,也在一点点成型。

朝中有他任光担任九卿,地方上则是投靠第五伦,被任命为南阳太守的阴识,军中,更有岑彭这位隐隐崛起的镇南将军。

这就是任光一点不着急窦融先当上右相的原因。

朝中派系斗争难以避免,在任光看来,他们的皇帝很擅长利用这一点,窦融之所以上位,是因为他乃新朝旧臣,只能做陛下死忠,又与各方皆不相善,出了事也方便随时罢退背锅,不引起朝堂震动。

但随着时间推移,任光觉得,皇帝陛下肯定会对五陵豪杰稍稍压制,在军中,马、耿贰将之外,似乎在扶持岑彭来分摊功劳。

而朝中,自然也要有人来平衡陛下的亲家耿纯,以及开始抱团的五陵诸卿。

所以任光希望,当南阳士人成为中流砥柱时,或能变成与河北、五陵抗衡的又一政治集团,而他任光,当仁不让,是其领袖!

但任光又颇为聪明,不断举荐同乡,是举贤不避亲,不忍人才埋没,无人有证据指摘他结党,是为不党之党。这正是陛下用得到的,未来一旦时机合适,或可籍此摸到相位。

如此念着,任光却又想到了一事……

“陛下已拜马文渊为骠骑大将军,总关西军务,看似拔高,实则是将马援从东边易立功之处调回来,在凉州喝几年西北寒风,等轮到他灭公孙述时,我朝的‘大’将军,恐怕有好几位了……”

大将军和XX大将军,完全不是一回事,前者在汉朝可是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后者则是第五伦故意掺水,头一个还金贵,但很快就会泛滥成标配。

虽然看穿了第五伦的权谋,但任光明白,在权术和长远布局之外,还是得干好本职工作,并恰到好处地为皇帝陛下排忧解难,才能得到圣天子格外的器重。

“按照朝廷邸文,马文渊即将西来,吴汉则会调去北边并州对付胡虏。”

吴汉是一个特殊的人物,因为籍贯,又是任光当初做乡长时的亭长部下,勉强算南阳一系,虽然他本人又是军中所谓“渔阳系”的首脑。

任光喃喃自语道:“虽是被看中的好马,但若是性子太烈,胡乱撅蹄子,亦会被骑士嫌恶。我得去信劝劝吴子颜,让他以大局为重,千万勿要生出事端来!”

……

武德二年,十月中旬,当陇西的寒风正吹时,第五伦对诸将军的调整,也送到了凉州天水郡!

得知自己即将调离陇右,吴汉的心情复杂,先是松了口气,旋即却有些沮丧和恼火。

之所以暗喜,是因为陇右太难管了,这半年来,吴汉的日子,可以用“焦头烂额”来形容。

公孙皇帝的阴谋初见成效,西边的先零羌被鼓动起来,仗着魏国在凉州这穷地方无法集结大军,就和吴汉对着干,背靠高原,不断袭扰河湟谷地。

除了客军外,若能让陇右豪强协助,倒也能抵御羌虏,但陇地初定,人心不附,只要不侵犯到自己头上,豪强们都存了看热闹的打算——吴汉这外地人,真不一定比羌人更亲。而吴汉急切地勒令各家摊派军粮和人手,反而激化了矛盾。

凉州豪强与东羌及属国胡人的合流,在汉末就可见端倪,如今吴汉军令粗暴,他们自己不敢造次,但可以怂恿沾亲带故的东羌胡人捣乱。一时间,陇右诸部抗徭抗赋成风,加上收成不太好,一时间不但金城陇西吃紧,东方几个郡亦不宁。

吴汉最初的对策还是杀杀杀,但西羌东羌,都是越杀越乱,第五伦已经来过几次诏令,让吴汉和各郡守学学前朝赵充国,分化诸羌,多向护羌校尉等人请教。

但亡羊补牢已晚,随着情形越来越复杂,眼看盖子就要捂不住,只能靠大军强行压制时,换马的诏令适时抵达。

“可算能离开这鬼地方了。”

吴汉遂释然,可随之而起的,是心里的无名火!

“陛下莫非是觉得我无能,无法安定陇右,这才让马援前来?”

吴汉只觉得委屈,他好战好胜,眼睛只盯着先零羌这个敌人,但派去西边的军队,却只能走到河湟谷地尽头,再往西就会遇到“寒瘴”,战斗力大减,甚至死伤惨重。先零羌和汉军、新军打了上百年仗,早就学精明了,一旦大军开进,他们就溜到山岭高原,袭敌补给。

如此数次后,吴汉发现想一举击灭先零很难——尤其是在没有其余羌部协助的情况下。

但西羌东羌都在与他作对,梁子已经结下,再想化敌为友,哪那么容易!

吴汉只觉得自己也和那些枉死在高原的弟兄们一样,被寒瘴包围,越是精壮的汉子,就越会感到无法呼吸,浑身乏力,他挥出的拳头,也落在了空处。

吴汉不甘、不服,只觉得若是第五伦再耐心些,派个文官,比如任光来协助,再给他几年,等自己摸清这陇右的门道后,定能荡平羌乱!

这临阵换将,却打击了吴汉的心气,让他郁郁不乐。

好在第五伦也善于哄人,除了诏令外,又给吴汉来了封信,魏皇对这位猛将说了些“体己”的话。

“《诗》里说,‘戎狄是膺’,《春秋》则说,‘有道守在四夷’,久矣,夷狄之为患也!”

“然氐羌不过小患,而匈奴,则为中原数世之大患!”

“久在前汉,号称一汉敌五胡,汉军尝屠大宛之城,蹈乌桓之垒,探昆明之壁,籍西羌之场,艾朝鲜之旃,拔南越之旗,近不过旬月之役,远不离二时之劳,固已犁其庭,扫其闾,郡县而置之,云彻席卷,后无余灾。唯匈奴为不然,真中国之坚敌也,三衰而三起。”

第五伦本着“抄老师不算抄”的念头,将扬雄《上书谏勿许单于朝》里的名句改了改直接用,不断渲染匈奴之强,给吴汉打鸡血。

“匈奴曾为卫霍大败于漠北,失王庭,又南下朝于汉宣,列为藩臣。然和亲之政,亦可谓养虎为患,匈奴复强,正值王莽愚蠢自大,内政不修,构难四夷,匈奴遂趁隙南下,祸乱北边,立贼子卢芳为汉帝,夺朔方地,侵吞河上,无遂不返并州、河西,屠戮掳掠十数万人。”

“将军在幽州渔阳时,匈奴左贤王、乌桓大人皆不敢近边,又长于骑战,并州之兵,舍将军,谁可统御?望将军移幕于新秦中,复蒙恬之事,为予长城而守藩篱,他日光复朔方,饮马河上!使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此信读罢,吴汉心里那点不服、不忿没了,一时间眼花耳热,恨不能立刻赶赴并州疆场!筹备兵戈,早日反击匈奴,收复河朔!

但第五伦恐怕没料到,他的怂恿,也产生了负面影响,吴汉估算着自己击陇右时带出来的兵,以及入陇后新募的士卒。开始琢磨,这些好不容易练出来乘手的吏、兵,是不是应该多带点去并州呢?

并州兵骑是耿伯昭练出来的,他们听话与否,吴汉可不知道,他们这些做将军的都一样,任吏用兵,当然是任人唯亲!不带点嫡系过去,恐怕会长期被并州兵骑架空,别说反击,连号令都出不了大帐!那怎么行?

“军队属于朝廷,不可以带,私从、门客总行罢?”

吴汉寻思:“我好歹是个重号将军,麾下也有半军之众,军制,将,短兵四千人,我起码要带两千去并州!”

至于将精锐、骨干抽空后,来接他烂摊子的马援怎么办?那关吴汉屁事!

但吴汉怕是不知道,当年第五伦就是以此为借口,从新秦中带了一两千人去魏郡,从此兵为将有,开启了革新之业……

可有个人却很清楚这些往事,赶在吴汉闯大祸前,那封信送到他手中。

任光与吴汉交情颇深,吴汉当初在南阳杀人犯法,还是任光帮他潜逃去了幽州,如今同朝为臣,也相互照应。

看了任光的密信后,吴汉久久未言,关键时刻,他倒也知道大局,思索后叹息道:“带两千人,确实太过。”

“那我便只带五百人罢。”

吴汉对待下属也很放任,但又同衣同食以收其心,军中骨干都有哪些,各人本事如何,他一清二楚,这五百人的名单,都由吴汉亲自拟定。

等人数差不多凑齐时,吴汉却想起了一个人,他在陇西之战时,曾立了不小的功劳,如今已是营正。

吴汉在那个人名上画了个圈圈。

“将阿云也带上!”

……

陇右的危局让魏军内外受敌,很不好受,但有人却暗自欣喜。

驻扎在祁山堡的氐吏阿云便是如此,眼看天气一天比一天冷,他暗暗寻思道:

“这吴汉打仗不错,但却不懂如何处置氐羌,惹得陇右不宁,想来不久后,凉州就会打乱,到时候,公孙皇帝和荆将军,便能派兵北上,我作为潜藏在魏的刺客间谍,就能派上大用了!”

阿云琢磨着,自己究竟是要策应蜀军,还是按照原本的计划,刺杀一二魏军大将——他原本的使命,是来行刺万脩,挽救隗嚣的败局!但阴差阳错,却在战争中途被调到了吴汉麾下。

还不等他寻思清楚,就被一封调令,呼唤到了天水郡城。

本着“虚与委蛇”“留有用之身做得大事”的心思,阿云也只能一头雾水,跟着校尉来到吴汉军营中,汇入了先期抵达的五百人中。

其他人基本都知道目的地了,都在那议论纷纷,一个红脸的吴汉旧部在给众人打鸡血。

“若非吴将军,岂有吾等今日?若是有令不随,岂非禽兽?谁敢不追随将军,就是叛兵,乃公要亲自宰了他!”

众人纷纷附和:“没错,只要跟着将军,丝帛都不会缺!至于家眷?稍后带上便是,什么,彼辈是陇右女子不肯离乡?大不了去当地娶新妇!妻子如衣服,而吾等,是吴将军手足啊!”

“匈奴、胡汉掠了沿边诸州无数人丁钱粮,可比除羊外再无他物的羌人富庶多了,吾等随吴将军北上后,绝不会少了好处!”

或言忠义,或谈利弊,阿云听得发愣,微微张大了嘴,不知该从何问起。

不等他搞明白状况,随着外面一阵呼喝,吴汉却大踏步走了进来。

吴汉往胡凳上一坐,虎目扫视自己挑中的五百骨干,也不管有人刚到,只随口问道:“一天了,诸君思虑得如何?是拿了吴某赠送的丝帛,留在凉州等待马将军。还是随我北上,去并州……”

他双手朝东方一拱:“为陛下建更大的功业?”

此言一出,众人立刻单膝下跪,表态道:

“不论将军去何处,吾等皆愿誓死追随!”

“追随将军,无论水火!”

众人如此嚷嚷,阿云也不好鹤立鸡群站着,只好一起跪下,而跪下来,还敢再站起来么?

他此刻也算搞清楚缘由了,只觉哭笑不得。

“我一个潜藏凉州的蜀中刺客,怎么就要替魏主去打匈奴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