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玄幻 > 新书 > 第519章 罪与罚

新书 第519章 罪与罚

作者:七月新番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4-04-25 14:52:56 来源:69书吧1

搜猫阅读(soumal),最快更新最新章节!

济水河下游的定陶,已经成了一座臭城,董宣在这进行的屠杀,导致上万赤眉俘虏丧命,一直到马援部抵达,尸骸都尚未处置完毕。

而董宣收到第五伦诏令,沿着济水往上游走,越往西,臭味就越轻,然而即便离开定陶上百里,他在自己的旧衣裳上嗅一嗅,仿佛仍能闻到恶臭!

这不是更换几件衣裳,多沐浴几次就能洗去的,罪恶烙在身上,难以磨灭,将伴随董宣一生。

随着战争结束,赤眉残部往东、南流窜,河济的秩序在慢慢恢复,尤其是济阳县城周边就更加好了。魏军的部队控制各个乡里亭舍,清除趁乱打劫的贼寇,着手恢复驿置。甚至还有黑衣官吏重新组织生产,春耕耽搁了几天,但现在抢种,秋后还能有些收获,万万不能再错过。

但逃跑的流民可没那么容易收拢回来,他们已经被没完没了的战乱弄怕了,宁可躲在山林里躲几年,日子是苦了些,但好在没赋税徭役,无非是将新生儿统统溺死,以保证成年人活下去,活到世道太平罢了。

于是乎,那些被王莽划成“野人”的赤眉义子义女,倒也不像依然心存反抗的赤眉“国人”一般被严密控制,他们已经被解开了绳索,在魏兵监督下,给撂荒的土地重新开垦,然后撒上粟种。

如果那一万俘虏没有被董宣处死,应该也会如此吧?

董宣站在田埂边看了很久,而后便进入了济阳宫,谒见皇帝陛下。

这亦是董宣第一次见第五伦,与盖延横竖都没看出第五伦“英雄”何在不同,董宣对第五伦印象却极好。济阳周边的秩序恢复、济阳宫内的维持简约,没有过多繁杂礼仪装饰,无不暗暗显露出皇帝务实不乐虚的性格。

“董少平。”

第五伦只道:“卿受诏来此,却不着官服、印绶,为何?”

董宣面无表情地回答:“臣如今是待罪之身,自当如此。”

第五伦问道:“那且说说,汝何罪?”

董宣却道:“太守二千石犯罪,若兖州牧在,则兖州牧定罪,如今兖州牧缺,则该交由廷尉来断,不该由罪臣本人置喙。”

第五伦笑道:“廷尉丞随驾而行,对你的断罪早已有结论,只是听你一说。”

董宣再拜:“其罪一,残贼多滥。”

魏国的法律不可能凭空创造,很大程度上是延续汉、新,源头则追溯到秦律去了。在法律里,贼寇也是受保护的对象,俘虏与之相似,若是官吏办案时不分青红皂白,杀戮太重,超过了犯人该受的刑罚,亦是罪过。

比如汉成帝时,有一位酷吏尹赏,去江夏郡做太守,因为“捕格**及所诛吏民甚多”,犯了残贼罪,被免职。

没错,对残贼罪的处罚,就是免职,这也是董宣自去官服印绶的原因。

直到出了这么大的事后,第五伦才注意到这条律令的漏洞:残贼罪太简略,甚至没有按照滥杀数量的量刑标准。

这是有历史缘由的,与“残贼”相反的一个罪名,则是纵囚,也就是故意减轻罪犯处罚,在律令上,纵囚则与贼人同罪!一个官吏若是背上这罪名,极可能丢性命的!

如此一来,残贼顶天免官,纵囚却可能掉脑袋,那肯定将罪往重判啊。

第五伦对此反思:“汉文帝虽去除肉刑,但律法依然严苛。上下相驱,以刻为明,严酷者获得公名,判案平缓者却有后患。这亦是造就汉时酷吏过多,对待平民百姓处置过于酷烈的原因?”

第五伦遂有意加大对“残贼”行为的处罚,好歹划个红线。不过这都是后话,董宣犯法在修律之前,还是得按原来的判。第五伦虽然搞过弄死渭北诸多豪强的冤假错案,但在对待自己颁布的法律时,还是颇为严肃的,绝不会因为个人情绪、喜好就带头破坏。

虽然是落后的封建法律,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但有法,总比没法强啊。

而堂下,董宣继续自陈其罪道:“其罪二,无令擅为。”

“陛下去年刚颁布了战时律令,若非两军交战,斩贼、俘百人以上,当禀于将军,千人以上,禀于天子。百人以下,太守二千石及偏将军方能自决,若有尚方斩马剑在,亦可自决。”

“定陶处决俘虏多达一万一千零五百三十六人,而臣既未能禀报马国尉,又不曾报于陛下决断,且无御赐宝剑在身,乃先斩后奏,此为大罪也。”

第五伦反问:“那此罪当如何处置?”

董宣道:“魏律上承汉、新两代,有矫制之罪,又分为矫制大害、矫制害、矫制不害三级。”

“其中,矫制大害,当判腰斩。”

“矫制有害,当判弃市。”

“矫制不害,罚金四斤。”汉初才四两,这已经是汉武时加码后的罚款了。

“无令擅为,比起矫制罪弱一级,刑罚也减一级。至于臣所为,造成是大害,还是有害、无害?就不该由臣来决断了。”

董宣的业务确实很熟,这些罪名,这实际上是从造成的客观后果来判定它的程度。

毕竟汉臣动辄矫制,尤其是出使外国的使者们,从常惠到冯奉世、陈汤,动不动就矫制干掉一个西域国王,或者发动一场战争。至于事后会不会受惩罚,主要看你是否打赢,这是第五霸在世时,曾对第五伦津津乐道的事。

而以这次的事来论,董宣擅自杀俘,综合河济战局来看,并未对局面造成损害,甚至让定陶守军腾出手来,阻拦赤眉军偏师进入战场,让第五伦能从容歼灭樊崇主力,反而有功。

不过按照“擅矫诏命,虽有功劳不加赏也”的原则,仍不当赏。

所以廷尉丞对董宣的判断如下:残贼过重,革除职务,又以“擅命不害”,罚金二斤,相当于两个金饼。

第五伦道:“马国尉为汝分罪,自陈他把上万尚未收服的俘虏留在定陶,是极大失误,这次残贼杀俘之事,他也要承担一半责任。”

马援本想以自己削户为代价,让董宣保住官职,但第五伦却没答应。

“国尉要替汝交一半的罚金,董少平,且将剩下一斤黄金,给廷尉署缴了,然后,就能以庶人身份,回家去了。”

一万人失去性命,而董宣失去的只是官职和金子,确实不对等,但这就是律法。

本以为董宣会如蒙大赦,俯首谢恩,岂料他却直接道:“一斤黄金,臣交不出来。”

第五伦一愣,开什么玩笑?董宣先前可是假守,领着年俸二千石的工资,虽然乱世之中条件困难,群臣的俸禄打了折,但百石之粮总有吧。

绣衣都尉张鱼连忙凑过来对第五伦附耳一番,讲述了他派人去董家后看到,还没来得及禀报的场景。

“董宣故里圉县,被赤眉洗劫,其宗族离散,如今住在陈留,臣派人去一看,全家依然在陋巷中,家中只有几斛大麦,一辆破车,家中无一奴仆,其妻还要亲自舂米。”

关东的吏治远不如关中,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尤其在陈留这种魏军刚接管的敌占区,官吏侵吞财产的事太多,且根本没法清查。董宣在定陶做官,就算赤眉抢了几遭,依然有油水,二千石的日子,居然过成这样?

“那董宣的俸禄呢?”

张鱼低声道:“要么用来救济宗族子弟,供彼辈上学,要么换了米粮,借给饥贫的乡里乡亲了。”

一听不是如莽朝官吏的假清廉,而是真的廉洁,第五伦只又看了董宣一眼,这一次,看得很深,心情复杂。

这是一个杀人如麻的酷吏,也是一位两袖清风的清官,更是马援赞不绝口,极力希望第五伦留用的干才,人啊,真是复杂。

第五伦心中了然,给了张鱼一个眼神,让他说出自己不方便问的话。

张鱼领会,遂道:“前汉成帝时,江夏太守尹赏因残贼罪被免职后,没多久,因南山群盗起,又被任命为右辅都尉,迁执金吾,督大奸猾。”

“尹赏临死前,对其子说:大丈夫做官,因残贼罪被免官,事后皇帝回想,残贼能令盗贼大豪畏惧,多半会重新任用。而一旦因软弱失职而被免官,就会终身被废弃,而无再起用之机!其羞辱甚于贪污坐臧……”

张鱼无礼地问道:“董少平,你决心杀赤眉俘虏时,是否也与尹赏,存了一样的念头呢?”

话音刚落,董宣就猛地抬头,直着脖子,瞪向皇帝身边的大红人张鱼。

“绣衣都尉此言,才是对董宣最大的羞辱!”

“也不必隐瞒,当时臣确实知道,按照律令,自己罪不至于死,此乃臣胆敢行事之倚仗。”

“但也仅此而已,既不求死,也不求功,臣只想着拖住赤眉偏师,尽职尽责,从未想过之后会如何。”

“臣无能,想不出更好的办法,只能知法犯法。古人云,祸莫大于杀已降,万人之血,足以让宣断子绝孙,岂会念着用它们,来染红自己的官帽缨带?”

“今大罪已铸成,万人已赴黄泉,再难挽回,而官职已撤,只愿求借钱帛,交完罚金,退于陇亩,与乡人归家,只等命丧之日,于黄泉受万人冤魂之恨,纵魂飞魄散,亦是宣自行取咎。”

如此一来,第五伦对董宣的了解,也算全面了。

他强毅劲直、案法治官,敢于决断。但应变能力较弱,面临一个电车难题时,就用了最笨的办法,若第五伦在定陶,当会有不同的处置,但你没法要求人人都智计百出。

“当是之时,若救火扬沸,刻不容缓。”

第五伦不会赞同董宣的手段,但也明白那时的处境。

“董少平。”第五伦遂道:“也不必去筹借了。”

“那一斤黄金,由予来借。”

第五伦肃然道:“赤眉已败,颍川郡初降服于予,官吏多有空缺,予欲以汝试任阳翟令,先扣两月俸禄来偿金,汝可愿意?”

区区县令,比先前跃升的太守可低了两级,董宣看着第五伦:“陛下,还愿用臣么?”

第五伦则道:“如今天下纷乱,颍川多盗贼及赤眉余党,祸乱百姓,阳翟多强宗大豪,趁机兼并虐民,非武健严酷之吏,焉能胜其任而愉快乎!”

“卿也不必回家了,直接去赴任,且记住,其治务在摧折豪强,扶助贫弱。”

“这次,予希望你不仅能遏制盗贼、强宗,还能救阳翟万民于水火,可能做到?”

“臣定竭力而为!”

董宣犹豫了很久,他本来已经做好回家耕读的准备了,直到第五伦说出这句话后,才勉强应诺。

让内心焦躁与恐惧稍稍平复的办法,就是不停做事,千万别闲下来。

罚一人而三军震者,罚之。

用一人而万人惧者,用之。

道德评判被第五伦扔到了一边,对董宣的撤职和起用,都基于这两个原则,董宣现在自带煞气,颍川那些从战国秦汉起就盘踞的强宗大姓,谁敢在他们面前胡来试试?

但董宣在告辞前,却道:“陛下,臣还有一言,虽有越职之嫌,但仍不能不说。”

“听闻新帝王莽已到济阳。”

“然臣思索律令之中,并无现成条例,能对王莽加以处置。”

“县令犯法,太守、郡丞裁之;二千石犯法,州牧、廷尉裁之;三公犯法,天子裁之。”

“然王莽乃昔日天子,他的罪,当由谁来审判裁断?”

在照律宣课的董宣看来,这是颇为困难的事,他提的问题,也是魏国群臣最头疼的事。

和秦始皇处置六国君主、刘邦项羽处置秦王子婴还不同,第五伦过去与王莽是有君臣之份的。若魏国宣布新朝并非正统也就罢了,但第五伦为了宣扬“汉德已尽”,对新莽代汉,是加以承认的。

所以,谁来审判王莽?董宣当然不可能掺和,他不配,或者说,放眼天下,没有任何人有这资格。

哪怕第五伦作为新天子亲自审判裁断,在道德和理论上,仍有些说不过去,难免落下一个“成王败寇”的讽刺,有失公平。

这就使得问题愈发复杂,所以不少大臣,诸如耿纯等人,就提议不如效仿商汤流放夏桀,留王莽性命,而将他撵到“三危山”,也就是河西走廊去。

反正老家伙到了那也肯定死了,还能彰显第五伦的“仁慈”,岂不是一举两得?

但第五伦不打算这么敷衍,面对董宣的提醒,他只笑道:

“审判王莽的人,已经有人选了!”

……

PS:第二章在半夜。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