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十万大山:1840

作者:我是7天 | 分类:军事 | 字数:145.3万字

第395章 叶名琛背锅

书名:十万大山:1840 作者:我是7天 字数:2.1千字 更新时间:07-17 08:16

不得不说,已经在全球开展殖民活动多年的英国人的外交经验和殖民实务远远胜于清廷,手段充满了西方绅士风度的虚伪。

英国人开始制造舆论,散布叶名琛顽固好战的谣言,将其塑造成破坏中外友好的罪魁祸首,隔绝他对广州绅民的影响力。

然后将攻占广州的责任归咎于叶名琛,在法理和道义上美化侵略行为。

然后顺理成章的成立傀儡政权来稳定广州,迅速在广州开展贸易,取得实际利益。

在英法联军的授意,以及撇去自己责任的需要,1月7日,广州将军穆克德纳和广东巡抚柏贵等高级官员联名向咸丰上奏,报告广州失陷的消息,将责任归咎于叶名琛刚愎自用。

广州被英法联军攻占的消息传到北京,咸丰皇帝惊掉了下巴,这才接到叶名琛的奏折不久,在奏折里还是深有自信,振振有词,因此自己还十分高兴,下了指示,转眼间怎么就丢了广州。

咸丰在奏折上批阅:览奏实感诧异。

生气也好,诧异也好,终究是要面对广州被洋人占领的局面。

面对围剿太平军为维护政治统治的首要事务,相对洋人占领广州来说,还是广州的事务可以放在稍后处理,毕竟洋人要的是通商和修约,并不是要领土,更不是要皇帝的位子。有限的兵力还是要摆在围剿太平军的事务之上。

既然柏贵还在执行广东巡抚的职能,在与几位重臣商议之后,咸丰皇帝便采取了掩耳盗铃的方式,明知道柏贵被英法控制,他却没有把柏贵撤职,甚至可笑的谕令柏贵以情以理开导英法联军,如果联军肆意猖獗,“唯有调集兵勇与之战斗”。

但丢失广州的锅必须有人要背,蒙蔽朝廷的叶名琛自然是首选,而且居然没死被洋人虏去,这样的大员被虏,简直是奇耻大辱。

咸丰帝没有任何营救想法,反而担心叶名琛会成为英法联军要挟大清国的筹码,飞快地罢免了叶名琛的一切职务,声称“叶名琛业经革职,无足轻重。使该夷无可要挟,自知留之无益。”

在英国人和清廷双方出发点不一样,但是目的一样的污名下,叶名琛的“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相臣度量,疆臣抱负,古之所无,今亦罕有。”评价不胫而走。

广州陷落的消息传到防城,沈云峰长叹一声:“狗日的叶名琛,白瞎了一批军火!”

此时的沈云峰已经是从穿越前的一个小私营业主渐渐成长为一名政治家,从自己已经干扰之后,但广州依然迅速陷落的现实面前,深深剖析了清廷当前的政治形势。

大清皇帝集权是造成这种怪象的主要原因,从皇太极到康熙再到雍正创立军机处,绕开议政王大臣会议,皇权独揽已经到达顶峰。

但这个时代受到通讯手段滞后的限制,集权的皇帝并不能掌握到真实的情况,只能依赖臣子的奏章。即使是都察院也无法收集到真实情况来弹劾官员,更何况都察院的地位在清朝不断被削弱。

清朝也没有建立锦衣卫一般的情报机构,皇帝等于是个瞎子,完全依赖于臣子之间互相攻击。

清廷此时入关已久,深受儒家中庸思想的熏陶,即使满人也失去了游牧民族的血性,朝堂上讲究的是表面一团和气,内里走门路关系,人抬人高,水抬船高,一起演戏让皇上高兴。

就像鸦片战争中琦善、奕山、杨芳、伊里布之流哄骗道光帝一样,无论政绩如何,先要把皇帝哄骗高兴,至于事后怎么收拾总比眼前死好。而道光帝又不够狠心,这些人哄骗了自己,但往往又考虑宗室的原因,最后还是网开一面,甚至还有机会重新启用,让人在权衡之下不由的去效仿。

叶名琛算是个倒霉蛋,如果不出任两广总督,或许是个能臣,但是在错误的时间出任了错误的职位。

主战如林则徐获重咎,而主和之人,又皆见摈清议,身败名裂。两广总督之职位看似风光,其实在两难之中。

叶名琛自以为聪明,于主战和主和派之间别创一格,自处于不刚不柔之间。这样或许能糊弄朝廷,但画皮最终还是要在侵略者的需求前被粉碎。

所以,叶名琛算是个能臣,但是依然是封建王朝的臣子那套,心中只有自己的名声和官位,并无民族气节,更别说心中装着百姓。

在这样的政治形势下,想要借用清廷的力量改变中国在世界上落后挨打的局面,很难。

要想达成一些战略性的安排,必须强硬到一定的地步,而且让清廷感觉到统治权的威胁,才能屈服。

这一点,沈云峰不得不佩服这个时代英国人的见识,以外来人的眼光看穿清廷政治形势的迷雾:要打到天津,才能达成协议。

当然,中国人不都是软蛋,否则连绵五千年的文化如何传承到今日,自然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能人志士和热血男儿。

广州陷落后,广东地方州县官员和商贾,将消息陆续转递到了湖南巡抚骆秉章这里,骆秉章是广东人,一直关注着家乡的动态。得知广州事变(第二次鸦片战争),万分惊讶,奇耻大辱,太丢人了。

左宗棠这时候是骆秉章最信赖的幕府,正实际料理着巡抚衙门的军政事务,自然也得到了消息。一定要上奏朝廷提出抗击英法的方略。

左宗棠以骆秉章名义两次上奏朝廷,将广州陷落,叶名琛被俘,穆克德讷、柏贵等沦为英人傀儡的情况和盘报告了朝廷。指出:叶名琛昏庸已极,面对强敌压境的危急局势,竟然故作\"渊默镇静\"姿态,\"毫无布置,唯日事扶鸾海乩,冀得神佑\";对广州军民的请求备战要求,则一概拒绝,并下令\"敌船入内,不可放炮还击\"。

\"省城之祸,由于叶名琛平日不能固结民心,临时不能豫为戒备,非由夷人狡悍难防所致\",而是\"夷人因其忘备,始肆跳梁,亦非尽由叶名琛坚持定议所致也\"。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