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明末崛起:打造一个崭新华夏帝国

作者:第八海 | 分类:军事 | 字数:414.7万字

第739章 辩论中

书名:明末崛起:打造一个崭新华夏帝国 作者:第八海 字数:0 更新时间:07-17 08:14

陆长夫只是微微含笑,轻轻抿了一口酒,然后目光深邃地看向三人,缓缓说道:“你们也别跟我客气,我知道你们都是大家族出身,平日里讲究的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他微微顿了顿,“不过在我们保宁府,可没有那条件奢靡,就是秦大人平时吃饭,也不过是一荤一素,我今天这算是超标了”。

保宁府有着一套严苛的餐食标准,像陆长夫这样的官员,每月的伙食标准仅仅是二两银子。

一旦超出这个标准,就需要自掏腰包。这还是他享受五品官的待遇,才有的标准,而普通的书吏,每月的伙食标准更是只有区区三百钱。

当然,这些钱能保证吃饱,如果想要吃得更好,就得提前说明,然后自己额外付费购买。

陆长夫似乎并不在意几人听到这番话后的惊讶表情,他目光如炬,紧紧盯着三人,认真问道:“今日三位研读了这么久,不知有何感想啊?”。

陈孟华微微皱起眉头,沉思片刻后缓缓说道:“确实感触颇深,我发现保宁府的律法几乎全部都经过了改动,这会不会在一定程度上显得不太尊重华夏的传统呢?”。

“传统?什么传统?”陆长夫目光如电,直直地看向陈孟华,声音微微提高,带着一丝质问的意味,“是百姓长期吃不饱肚子的传统,还是逼得他们走投无路,只能卖儿卖女的传统?”。

这话如同一把重锤,狠狠地砸在陈孟华的心坎上。,他一时语塞,不知道该如何回应。

他可不是那些斗鸡遛狗的世家子弟,江南地区虽说是大明的富裕之地,但百姓的生活依旧困苦不堪。

食不果腹是常态,一旦遭遇天灾人祸,卖儿卖女的悲剧便屡屡上演。

陆长夫继续说道,“历史上那个朝代普通百姓过好了,文景之治还是开元盛世,这些时期算是明君在位了吧”。

“可是真正能吃饱饭的百姓又有多少?每日辛苦劳作,到头来还不是半年粮食半年菜糠,哪里有好日子过”。

他这话倒是不假,由于生产力的原因,一亩地产出不了多少粮食,还有沉重的赋税、劳役。

汉代主要有田租、算赋、口赋等。田租在汉初为十五税一,后减为三十税一,相对较轻。

算赋是对成年人征收的人头税,口赋是对儿童征收的人头税,这两项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百姓负担。

唐代前期实行租庸调制,租是田租,庸是力役,调是户调,以实物为主,百姓负担较为合理。

后期改为两税法,按资产和田亩征税,简化了税制,但在执行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官员随意加征等,使百姓赋税负担有所加重。

总体来说,汉唐时期赋税在盛世时相对稳定,战乱或朝代后期则可能加重百姓负担。

到了宋朝,他的赋税主要有田赋、丁税、杂税等,田赋是主要税种,一般按亩征收,分夏秋两季缴纳,丁税是对成年男子征收的人头税。

杂税种类繁多,包括商税、盐税、茶税、酒税等。

宋朝商品经济发达,商税等在财政收入中占比较大,为应对庞大的财政开支,赋税总体较重,百姓负担不轻。

最后再说大明,明朝赋税主要有田赋、徭役及各种杂税,田赋是核心,按土地亩数和质量征收,明初税率较低,后因战争等因素有所增加。

徭役包括里甲、均徭、杂泛等,百姓需服各种劳役,可纳银代役,杂税有商税、盐税、茶税等。

后期推行一条鞭法,将田赋、徭役及杂税合并,折成银两征收,一定程度上简化了税制,但因土地兼并严重,许多百姓失去土地仍需承担赋税。

加之战乱频繁,财政亏空,不断加征“三饷”,导致百姓赋税负担沉重,生活困苦。

其余朝代就不用说了,连基本秩序都没有,百姓成了私人农奴,别说财产了,连人身自由都没有,比如晋朝、元朝。

这些事情普通人可能不了解,但是在座四人都非常清楚,历代王朝都是在压榨百姓,百姓真正能过上好日子的时候不多。

“反观我们保宁府”,陆长夫继续道,“给所有百姓分了土地,取消了苛捐杂税、徭役,只收取土地对应的粮税”。

“保宁府执政几年来,已经不会饿死人,百姓们安居乐业、丰衣足食,大部分人还家有余财,你们还说这个传统改得不好吗?”。

顾云章三人无言以对,这是切切实实的事情,他们即使想反驳都不行,你总不能说让百姓吃饱穿暖不应该吧?也没有那个圣人说过这话。

王悟轻咳一声,“不管怎么说,还是要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才是最好的,这是几千年来的铁律”。

陆长夫笑了笑,“怎么不是共治天下了?我们大人可是很少插手政务的,只要不逾越他画的红线,文官们怎么做都可以”。

顾云章三人更是无语,秦思源确实不怎么插手政务,但是大方向全在他的手里,而且按照保宁府这个搞法,士大夫这个阶级都要消亡。

到了现在他们才发现,秦思源制定的政治架构太精密了,而且非常有利于他的统治,只要把规矩定下来了,想钻空子就不容易了。

比如,秦思源不怎么插手政务,那么政务上出了事情就找不到他,像大明这样出了天灾就把皇帝拉出来背锅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如果以后出了天灾人祸,大概率是把首席政务官拉出来鞭挞,秦思源再出来说几句好话,保住他的位置,这人反而要感恩戴德。

还有一个就是贵族系统,保宁府的贵族系统和大明可不一样,文官做好了也能封爵。

而封爵的权力又在秦思源手里,那么文官还会和他对着干吗?谁不想有个爵位传承,即使只是终身制的也好啊,至少身后名给提起来了。

最厉害的是他把立法的事情抓在了手里,又把监察院和法院半独立了出来,严重削弱了主官的权力。

一个地方的主官怎么才能展示自己的权威,除了钱粮以外,不就是判罚的权力吗?没有了这个权力,很多人就不怕他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