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开局诗道圣子,将科学融入玄幻

作者:路过的假面 | 分类:女生 | 字数:133.0万字

第10章 悟道

书名:开局诗道圣子,将科学融入玄幻 作者:路过的假面 字数:3.6千字 更新时间:07-16 07:55

自杨皓白心魔滋生以来,不知不觉又过了十多日。

“该如何是好呢?”杨皓白无奈叹息。

杨皓白翻阅蕴道诗院藏书阁的心魔古籍,苦思冥想却无果。

心魔在他识海中滋长,尝试修炼却总被父亲声音和面容打断。

他心烦意乱,不知如何驱散内心阴影。

前世曾想凭自身成就证明自己能破除内心阴影。

但如今,杨皓白与他父亲已经相隔两界,他再也无法到父亲面前去证明自己了。

虽然杨皓白在光刻机和芯片上的成就已经通新闻发布会公布出去,但穿越到异界的杨皓白也无法得知父亲对此的态度。

这时,杨皓白突然感觉到了识海内的精神力不再增长,好像有一层壁垒阻碍了精神力的增长。

杨皓白知道是精神力在识海中观想诗词的滋养下已经到达了凝实境九重的极限,要想精神力继续增长,必须到达下一个境界——化形境。

可武道修为丝毫未进,连带着精神力境界也受到了阻碍。

杨皓白不禁感慨道:

“难道在心魔解决之前修为只能停滞不前了吗?”

杨皓白集中精神,以内视之法观察自己的识海,思索如何突破精神力的瓶颈。

正如武道境界可以超越精神力境界,反之亦然。

在这个世界中,有些人通过修炼精神力来提升武道境界,并利用强大的精神力构建阵法、符篆来对抗敌人。

杨皓白不确定心魔是否会影响精神力的突破,但现在他只能尽力一试。

这时,他注意到了识海之上的克莱因瓶。

《蕴道储神法》是一门可以辅助精神力突破的功法。

想到这里,杨皓白决定尝试一下,引导克莱因瓶内储存的精神力,将其倒入识海之上。

然后,他催动《蕴道储神法》中的破境秘法,试图打破境界间的壁垒。

随着精神力不断冲击识海空间的壁垒,杨皓白感觉到境界之间的壁垒正在逐渐消失。

最终,杨皓白突破了壁垒,进入到了化形境。在突破之际,他立刻运行起了《诗道观想法》和引动识海中沟通天道之灵的石碑。

杨皓白本以为又要搬运一首诗,没想到精神力直接蜕变。

“看来是《春江花月夜》太牛了,上次连破三境之后天道之灵馈赠还有剩余。”

突破后,识海空间变大,识海中的精神力也在增长。

在《诗道观想法》和天道之灵的帮助下,修炼者可以在除了启蒙境突破到凝实境精神力突破时产生一次蜕变,让其精神力强度更高,现在杨皓白精神力强度是一般化形境的两倍。

而之所以启蒙境突破到凝实境之所以没有蜕变,是因为启蒙境是积累精神力从识海中的小水潭变成一个可以覆盖识海的湖,而凝实境则是提高精神力强度,启蒙境突破到凝实境这个过程中识海空间没有变化,还十分脆弱,若蜕变,蜕变后精神力的量会损害识海。

在这个境界里,杨皓白可以运用精神力凝聚出各种形状,主要配合修炼者能更精准的控制灵力,可以用灵力化成各种形象。

在化形境,精神力可凝聚无形攻击,如大手或剑。

阵师能凝聚符文和阵法对敌,这是凝实境精神力操控外物的进步延伸。

看着精神力境界的突破,杨皓白十分惊讶和惊喜。

因为在突破过程中,杨皓白丝毫没有感受到心魔的阻碍,十分顺利的突破到了化形境。

杨皓白开始思考其中的缘由。

经过长久的思考,杨皓白脑海中突然灵光一闪。

“我之所以会产生心魔,是因为我在穿越后又走上了父亲原本让我想走的成为文学家专研文学道路相似的专研诗词之道。”

“背离了我原本想以科研为事业,把文学当成娱乐休闲和修心养性方法的初衷。”

“就如同重新回到了父亲的控制之下。”

“可这次精神力境界的突破,主要是由于克莱因瓶和《蕴道储神法》。”

克莱因瓶属于科学上的猜想,杨皓白在选择容器时选择塑造克莱因瓶跟他前世选择科研的道路不谋而合,继续和他对科学的探索。

而蕴道诗院的《蕴道储神法》其实与诗词毫无关系。

所以杨皓白在突破时才没有受到心魔的阻碍。

“可是,在这个玄幻世界,存在各种能让牛顿的棺材板都压不住的行为,我又能用科学来干些什么事。”杨皓白又有些迷茫。

“算了,整天待在圣子宫里独自一人思考如何解决心魔的问题也不是个办法。”

“干脆出去走走,古籍上记载在人群中往往能找到一些适合的想法来解决心魔。”

杨皓白想道。

于是杨皓白起身往圣子府外走去。

走出院府,本想继续走路的杨皓白突然一拍头,“傻了,虽然现在的修为无法让我御空飞行,可我的精神力不是突破到化形境了吗。”

“我记得老师给我多储物袋中有几把长剑,尝试一下御剑飞行,这可是刻在华夏人基因中的梦想。”

精神力突破到化形境之后,除了精神力可以化形这个最大的特点外,精神力的提高也可以让修行者可以控制的物体的重量变大。

杨皓白御剑飞行经过了位于真传弟子区中心的一处真传弟子用来一起交谈的灵风亭。

灵风亭坐落于湖中的小岛,四周环绕着苍翠的古木。

灵风亭采用了飞檐翘角的设计,亭顶覆盖着琉璃瓦,阳光下闪耀着七彩光芒。

亭子的主体结构由千年沉香木搭建而成,散发着淡淡的香气,令人心旷神怡。

杨皓白看到大师兄徐思华于亭中一手持一本古籍,一手持一茶杯品茶,便御剑到湖心岛中停下。

杨皓白进入亭中,行礼道:

“大师兄。”

徐思华身材颀长,肩宽背挺,站立时如挺拔青竹,面容清秀,眉如远山,眼深邃明亮,鼻梁挺直,唇角微笑,皮肤白皙如玉,衣着简洁雅致,一袭淡蓝色长袍,绣有银色云纹,腰间系白色绸带,脚穿黑色布鞋,鞋面绣有莲花图案。

徐思华微笑着对杨皓白说:“小师弟,老师告诉我你有了心魔。”

“我看你刚才御剑飞行,是不是已经突破了境界,心魔解决了?”

杨皓白摇了摇头,

“没有,只是精神力有所突破,心魔哪有这么容易解决。”

徐思华的笑容消失了,神情变得凝重,看着杨皓白烦恼的表情,转而一笑,说道:

“不说这个了。”

“小师弟你出来应该是为了散心,我就不跟你说这个了。”

“来,一起品茶,聊天。”

杨皓白坐下,徐思华为杨皓白倒茶。

这时杨皓白注意到了徐思华手中的书籍,书名为《灵气杂谈》,于是好奇问道:

“大师兄,这《灵气杂谈》是关于什么的啊?”

徐思华回应道:

“这本书是一些有些奇思妙想的修炼者在讨论灵气是什么,我觉得有趣,就拿来看一下。”杨皓白再次被勾引起好奇心:

“那大师兄你知道灵气是什么吗?”

徐思华见杨皓白好奇,便回答道:

“我也不清楚,这本书上有些信奉神灵的说灵气是神灵呼出来的气体,赐于凡人让凡人可以修行。”

“有些说这是天地法则的碎片。”

“也有一些一能修行的凡人因为嫉妒说灵气是一位魔鬼控制人的手段。”

“各种各样都有,不过没有一种说法可以被证明是正确的。”

“不过作为修行者,到了后期本就是为了追求道,研究天地法则,探索世界本质。”

“而我现在是悟道境,领悟五条法则到了圆满,想通过看书来找找灵感看是否能再领悟一条法则。”

说着,徐思华举起茶杯喝了一口,又说道:

“而对道的探索不是每个人都相同,比如我们蕴道诗院弟子可以通过感受诗词意境来探索道,又比如玄天剑宗那群剑疯子通过练剑来探索道,又比如一些邪教通过杀人探索道。”

“小师弟,你也许也可以找到自己独特的方法来探索道。”

听徐思华说完,杨皓白脑海中灵光一闪,大声道:

“谢谢你,大师兄,我知道该如何做了,我先离开回圣子宫了,对不起,先告辞了大师兄。”

看着杨皓白匆忙离开,徐思华十分疑惑和惊讶,

“小师弟现在在想办法解决事该如何解决心魔吧,跟我说的探索道有什么联系?”

另一边,杨皓白飞速御剑赶回了圣子府进入静室,盘坐于蒲团上。

杨皓白自语道:

“我之前想岔了,我去研制出先进的光刻机和芯片是为了向父亲证明自己可以在科学这路上走好。”

“证明了自己,得到父亲认同之后想做的事才是我的真正目标。”

“我爱上科学是因为宇宙中的奥秘让我着迷,我想运用科学去探索。”

“而我得到父亲认可后想做的事就是去研究这宇宙的奥秘,试图像牛顿一样探索出像万有引力定律一样的科学定律,宇宙规则。”

“而大师兄说的求道就是探索宇宙的规则。”

“正如大师兄所说的探索道的方式有很多种,而我可以用前世积累的科学知识以科学的方来探索这个玄幻世界的奥秘。”

“去探索灵气为何?这个世界的人为何可以修炼?为何修炼者可以长生?”

“来看玄幻世界我应该庆幸才是,在这里,我可以有更长的生命去探索宇宙,而这里也有更多原来宇宙没有的事物可以去探索。”

“以科学探索宇宙,定义宇宙才是我的道。诗词之道只是为了辅助我修行和修心。”

“就算真的父亲不认可我光刻机和芯片的成就,那我就在这里探索出更大的成果,回到地球,去证明自己。”

“以文修心,以理求道!这就是我的修行之路!”

想清楚自己以后道路的杨皓白再次尝试化丹田为金丹。

过程中,盘踞于杨皓白识海中的父亲的身影再次浮现,他的声音再次回荡在脑海。

可这次杨皓白丝毫不受影响,杨皓白于内心大叫:

“等着吧,父亲,我会在我的道上一直走下去。然后,回到你面前证明自己。”

然后,杨皓白成功凝聚出了金丹雏形,并发出耀眼的光芒驱散了杨皓白识海中的心魔,杨皓白父亲在消失时,在强烈的白光下杨皓白看不到的脸上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见状,杨皓白催动《诗词蕴道经》,为抒己怀,直接放声吟诵: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李白《上李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