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烽烟四起:逐鹿天下

作者:常太禹01 | 分类:女生 | 字数:80.5万字

第二百七十一章 隐患无穷

书名:烽烟四起:逐鹿天下 作者:常太禹01 字数:2.2千字 更新时间:07-11 15:48

蓼氏,四十多岁的她,岁月并未能减弱她的魅力,反而增添了一种成熟的韵味。

她的眼角虽有皱纹,但那双眸子却依旧明亮,仿佛能洞察人心。她的长发轻轻挽起,插着精致的玉簪,更显出她的高贵与庄重。

她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微笑,都透露出一种从容与自信,那是岁月的沉淀,是经验的积累。

她用她的温柔与智慧,将夏嵇紧紧地包围,让他沉醉在她的温柔乡中。

妹姜,年轻的她,如同一朵初绽的花朵,充满了青春与活力。

她的肌肤如玉,细腻光滑,她的眼神清澈,如同泉水般纯净。

她的长发如瀑布般垂下,随风轻轻飘动,给人一种飘逸的感觉。她的衣衫简单,却更凸显出她的青春与活力。

她的笑容中带着一丝羞涩,一丝好奇,仿佛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向往与期待。

她用她的青春与活力,为夏嵇带来了新的活力,让他沉醉在她的青春气息中。

夏嵇,大乾的天子,他彻底陷入了这两位女子的温柔乡中。

他不再关心朝政,不再关心天下,他只关心他的温柔乡。

他沉溺于蓼氏的成熟与稳重,也沉溺于妹姜的青春与活力。他在这两位女子的包围中,找到了他的天堂。

在后宫中,蓼氏和妹姜过得如鱼得水的同时,朝堂上的大臣们却忧心忡忡。

太宰公输台再次找到夏嵇,恳切地说道:“天子,自从那莫国的两位女子入宫后,天子似乎对朝政之事有所懈怠啊。

这二位女子身份特殊,留在宫中,实在是隐患无穷。”

夏嵇有些不悦地说道:“天子,孤知道你担心什么。但孤心中有数,她们不过是两个女子而已,能掀起多大的浪?”

公输台急道:“天子,您不能掉以轻心啊。这荆国献上她们,未必没有其他企图。

万一她们在宫中为荆国传递消息,或是蛊惑陛下做出不利于大乾的决定,后果将不堪设想。”

夏嵇皱了皱眉头,说道:“够了!公输台,你不必如此危言耸听。朕看她们乖巧伶俐,并无恶意。”

太傅吉秉也赶来,劝说道:“天子,公输大人所言极是。如今诸侯纷争不断,我大乾正处于关键时期。天子应以朝政为重,切不可被美色所迷惑。”

夏嵇站起身来,不耐烦地说道:“孤已经听得够多了。此事孤自有分寸,你们不必再提。”

公输台和吉秉无奈地退了下去。

但此事不能就此罢休。于是,他们决定联合其他大臣,再次向夏嵇进谏。

在一次朝堂之上,多位大臣纷纷站出,言辞恳切地劝说夏嵇远离蓼氏和妹姜。

一位大臣说道:“天子,自古以来,红颜祸水。这二位女子来自莫国,背景复杂。她们的存在,只会让天子陷入困境。”

另一位大臣也说道:“天子,我们还听说,这妹姜在莫国时就颇有手段。如今到了我大乾,难保她不会使出什么阴谋诡计。”

夏嵇听了,脸色阴沉下来:“你们这是在怀疑孤的判断吗?孤说过,此事不用再提。谁敢再多言,休怪孤不客气。”

众大臣见夏嵇发怒,都不敢再说话。

但他们心中明白,此事如果不及时解决,大乾恐怕会有危机。

在荆国,张邺得知夏嵇纳了蓼氏和妹姜后,脸上露出了得意的笑容。

张邺端坐于龙椅之上,面容沉稳而坚毅,目光如炬地扫视着下方的群臣。

丞相白驹异白老率先出列,躬身行礼后,缓缓说道:“君上,如今我大荆既已拿下莫国疆土,实乃天赐良机。

然新得之地,人心尚不稳定,诸多事务亟待梳理。

老臣以为,当务之急乃是推行一系列新政,以安民心,促发展。”

张邺微微点头,示意白老继续说下去。

白老接着说道:“君上,这莫国之地,历经战乱,百姓生活困苦。我们首要之举,便是还田于百姓。

让百姓能够真正拥有自己的土地,他们才会安心从事农耕,如此方能保障我大荆的粮食根基。”

御史大夫崔钰附和道:“丞相所言极是。还田于百姓,乃是仁政之举。

如此一来,百姓定会对我大荆感恩戴德,民心也会迅速向我大荆靠拢。”

兵部尚书李轩却皱了皱眉头,担忧地说道:“君上,丞相大人的想法固然美好,只是这还田之事,恐怕会触动一些既得利益者的利益。

那些在莫国原本就拥有大量土地的乡绅贵族,未必会愿意轻易交出土地。”

吏部尚书赵启微微一笑,说道:“李尚书不必过于担忧。君上,我们可以对于那些认可我大荆的士大夫与乡绅,给予优待和重用。

如此一来,他们便会成为我们推行新政的助力,而非阻力。”

张邺沉吟片刻,说道:“赵爱卿所言有理。

我们要分化对待,对于真心认可我大荆,愿意为大荆效力的士大夫和乡绅,给予他们应有的地位和待遇。

这样既能减少新政推行的阻力,又能团结一批人才为我所用。”

户部尚书汪宇此时也站了出来,行礼道:“君上,除了农业方面,我们还需重视工商的发展。

莫国地处交通要道,商业潜力巨大。我们应当鼓励百姓经商,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

张邺问道:“汪爱卿,你有何具体的想法?”

汪宇回答道:“君上,我们可以降低商业税赋,吸引更多的商人前来莫国经商。

同时,设立专门的商业区域,加强市场的管理和规范,保障商人的合法权益。

这样既能促进商业的繁荣,又能增加朝廷的财政收入。”

礼部尚书王相如接着说道:“君上,汪大人所言甚是。而且我们还可以组织商人们开展贸易活动,与周边国家进行贸易往来,互通有无。

这不仅能够促进我大荆的经济发展,还能提升我大荆在各国之间的影响力。”

工部尚书商子衍也不甘示弱,说道:“君上,除了商业,基础设施建设也不容忽视。

莫国的许多地方,道路崎岖,桥梁破旧,这严重影响了物资的运输和人员的往来。

我们应当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修建道路、桥梁,改善交通状况。”

要想富先修路,这是前世的常识。

张邺点头赞同道:“各位爱卿说得都很好。商业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是我大荆发展的重要支撑。我们要双管齐下,全面推进。”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