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唐末:从一介书生到天下共主 > 第37章 兄友弟恭

唐末:从一介书生到天下共主 第37章 兄友弟恭

作者:身无分文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16 00:25:10 来源:泡书吧

林渊家那破旧的堂屋之中。

全家老小皆在,脸上愁云密布,茫然无措地等待着未知的厄运,仿佛世界末日即将降临。

昨日晌午时分,苏家的恶奴曾气势汹汹地来过一趟。

他们趾高气扬地宣称,林渊打伤了苏家少爷,必须赔偿十五贯钱作为汤药费。紧接着又翻出往年积欠的田租旧账,加上利滚利的利息,总计折银十三贯五钱八分。

家中省吃俭用,好不容易养大的几只鸡,眼瞅着就要开始下蛋了,却被恶奴们毫不留情地捉走抵债。

更过分的是,家中仅存的那点粮食也被抢夺一空,这意味着他们接下来将无米下锅,面临着饥饿的威胁。

恶奴们离开时,还假惺惺地说道:“我家老爷心善仁义,念你们穷苦,允你们拖欠田租。便是我家少爷被打了,也不把你们逼上绝路。像我家老爷这般慈善之人,整个颍上县上哪找去?你们也算是八辈子积了德。老爷说了,再给你们一天时间,把剩下的银钱凑齐便罢。若是凑不齐,那就准备好田契过户。我家老爷真是菩萨心肠,只要田骨,田皮还留给你们。今后可要记得老爷的大恩大德!”

此言一出,全家老小顿时嚎啕大哭起来。

若按照后世的划分标准,林家祖上也曾有过一段富裕的时光,可被评为“富裕中农”:拥有自己的土地,生活虽不奢华但也还算富足,只是没有能力雇佣长短工。

然而,十年前,颍上遭遇了一场罕见的大灾,旱灾与蝗灾接踵而至,农田颗粒无收。

林渊的祖父、祖母在这场灾难中相继饿死,父亲兄弟三人,无奈之下只能带着全家踏上逃荒之路,以求生存。

在逃荒的漫漫长途中,林渊的大哥、大姐、堂哥没能熬过饥饿与疾病,不幸饿死,堂姐则被卖给牙婆换得一点救命的粮食。林渊的二叔也在逃荒路上饿死,婶婶后来改嫁给他人。尚未成家的三叔,为了活下去,入山做了土匪,至今音信全无。

幸运的是,他们遇到了一位好官。知县上任后,立碑施粥,放粮救济灾民,并推行以工代赈的政策,林家全家这才得以死里逃生,没有全部丧命。

回到家乡后,为了重新开始生活,林家只能借高利贷来种地。

然而,利滚利的高额利息让他们根本无力偿还,田产也陆续被债主收走了大半。

曾经的“富裕中农”,如今已沦为半耕半佃,还得靠打短工维持生计的“下中农”。

而如今又遭遇这样的变故,看来林家仅剩的那点土地也保不住了,等待他们的结局很可能是成为一贫如洗的“贫农”。

……

“当初就不该让三子读书,老老实实种地哪会闯出这么大的祸事……”林父脸上带着昨日被恶奴殴打留下的伤痕,嘴里不停地嘀咕着,满心的懊悔与无奈。

林母默默流泪,声音哽咽地说道:“读书总是有个盼头的,万一能考上秀才呢?”

林父不敢反抗恶奴的欺压,只能将心中的怨气撒在妻子身上,责怪道:“秀才没考上,倒惹出了天大的麻烦。三子买书买笔的钱,还不如用来给浩娃娶亲呢!”

浩娃,是林渊的堂哥林浩。

当年二婶改嫁时,因不便带着他这个拖油瓶,便将他过继给林父抚养。如今林浩已经二十岁了,却因为家中贫困,一直未能成亲。

林浩为人老实巴交,性格有些木讷沉闷,他缓缓开口道:“三弟从小就聪明伶俐,本就该去读书的。等他做了秀才相公,咱家就不用再出劳役了,我晚几年成亲也无妨。”

林母犹豫了一下,低声提议道:“要不,去寻珍娘和姑爷帮忙?”

珍娘,是林渊的姐姐林珍,她嫁给了邻村的一个普通农户。

林父听后,立刻摇头拒绝:“珍娘能帮上什么忙?她还在月子里呢,这事儿可不能让她知道,免得她担心。”

一时间,全家再度陷入了沉默之中。

只有林渊的弟弟林茂,一个三岁的小屁孩,还拖着鼻涕在地上玩耍,丝毫不知道家里即将面临的灭顶之灾。

左等右等,林父终于按捺不住,走出堂屋,拢着袖子蹲在门口,远远地张望着苏家恶奴的身影。

然而,恶奴始终没有出现,那悬而未决的威胁,就像刽子手的刀,高高举起却迟迟不落下,让人心里发慌。

恶奴没来,却等来了三个学童。

苏如鹤穿着一身华丽的丝袍,一看便知是富家少爷。

林父自惭形秽,不敢直视,连忙埋头问候道:“少爷安好!”

在这乱世之中,不管是哪家的少爷,先恭敬问候总不会出错。

林母却认出了他们,知道是儿子的同学,急忙回屋倒水,热情地说道:“少爷们请喝水。”

一路赶来,苏如鹤确实口渴了,接过陶土碗便大口大口地喝起来。他本是偷跑出来玩耍的,对这种麻烦事根本不放在心上,便对李佑说:“你来讲吧。”

李佑放下碗,拱手行礼道:“见过伯父、伯母。”

林父连忙起身,点头哈腰,惶恐地说道:“不敢当,不敢当,少爷可别折煞我们庄稼人。”

“少爷有礼了。”林母也行礼道了个万福。

林母年轻时曾在苏家做过丫鬟,也算是见过一些世面。只因当年意图勾引老爷,被主母发现后扫地出门。先是被许配给一个瘸腿的老鳏夫,丈夫病死后,才改嫁给林渊的父亲。

行礼之后,林母焦急地问道:“渊娃……我家林渊没事吧?他已经两天没回家了。”

李佑没有说出真相,而是微笑着安抚道:“林渊无事,山长怜他聪慧,今后就让他住在清风书院里。”

“那就好,那就好。”林母终于松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林父虽然嘴上埋怨不该送儿子读书,但心里还是盼着儿子能出人头地,光宗耀祖。

甚至在面对恶奴的欺压,即将失去仅有的土地时,全家都瞒着儿子,生怕影响他读书的心情。他们也没有去清风书院找林渊,心想儿子躲在书院里,总比回到家里受欺负要好。

李佑又说道:“伯父,伯母,林家欠的租子和利钱,今后都不用再还了。”

“真的?”林家人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眼中满是惊喜与疑惑。

李佑解释道:“苏太公已然病逝,苏家如今自顾不暇,无暇来催租。而且,你们佃租的田亩,今后会被收为学田,山长答应多佃给你们几亩。”

林父听后,扑通一声跪下,对着李佑连连磕头,激动地说道:“多谢山长,多谢先生,多谢少爷。今后我们就是做牛做马,也一定要报答你们的大恩大德。谢谢,谢谢……”

其他人也纷纷跟着磕头,呼啦啦跪了一地。

就连三岁的小屁孩林茂也跟着跪下,仿佛觉得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李佑见林家男丁个个带伤,家中也被洗劫过,心中不忍。他没有阻拦林家众人磕头,而是留下一些铜钱,叫上苏如鹤、苏爽默默离开了。

林家人磕了好一会儿头,才发现三位少爷已经走了,地上还放着那散碎铜钱。

林父泪流满面,抹着眼泪说道:“好人啊,都是好人啊,今天可算是遇到贵人了!”

……

苏氏家族的内部纷争,已经持续了二三十年。

主要是因为分出去的宗支太多,人心不齐,无法团结起来一致对外。而且,附近的土地和生意,几乎都已被苏氏家族占据,再想扩张,就只能对同族下手了!

苏松年被气死的消息传出后,附近的族人纷纷趁机发难。

李佑来回的路上,已经目睹了好几场闹剧。

“不准动,这是我家老爷的田!”

“你家老爷?你家老爷都死了。你家夫人干的好事,丢尽了我们苏氏的脸面!”

“再敢扒田基,我们可就不客气了!”

“不客气又怎样?抄家伙,揍他们!”

“……”

两伙家奴就在田边打了起来,原本属于苏松年家的田基,被族人们硬生生地扒掉,然后挪到了十几丈之外。

他们就是明抢,毫无廉耻之心。

苏松年死后,家中只剩孤儿寡母,几个女儿早已出嫁,此时不抢更待何时?

不仅如此,与苏松年血缘较近的侄儿、侄孙们,也纷纷上门讨债。他们声称当年老太爷(苏松年之父)分家不均,某某店铺该归自己,某某宅子该归他人,还说苏松年霸占了老太爷留下的名人字画。

张氏穿着一身丧服,带着儿子去祖宅哭诉,可族长却很“不巧”地生病了,对他们的遭遇不闻不问。

无奈之下,张氏又派人回娘家求救。她的兄弟们义愤填膺,率领上百家奴前来为她讨还公道。

然而,此举却激怒了苏氏家族的其他人:苏氏家族的内部事务,岂容外人插手?张家这分明是想抢夺苏氏的产业!

两族之间闹得不可开交,甚至已经到了要打官司的地步,把知县郑乾搞得焦头烂额。

作为一县之主,遇到家产官司,本可以从中捞些好处。

可这次的苦主是苏氏和张氏,郑知县哪个都不敢得罪,无奈之下,郑知县也“生病”了,对这件事避而不谈。

两族矛盾不断升级,最终演变成了械斗,还闹出了几条人命。

苏氏家族人多势众,张氏一族打不过,只好派人带着重礼,连夜赶往州府,向观察使衙门递状子。

观察使李大人很快就派了属下来到颍上。这位判官在收受了双方的厚礼后,只是草草询问了几句,便以需详查为由拖延。没几日,便借口州府有要务,匆匆返回。对外只说案情复杂,需多方查证,实则是拿人钱财,敷衍塞责。毕竟在这乱世,各方豪强势力盘根错节,观察使大人也不愿轻易得罪任何一方。

原来,唐朝后期,地方行政以道为监察区,每道设观察使,掌考察州县官吏政绩,兼理民事,其权力颇大,类似东汉末年的州牧。地方上的纠纷,往往需要通过观察使衙门来裁决。但到了唐末,吏治**,许多官员贪财枉法,遇到豪强争斗,往往是收受贿赂后和稀泥,这也导致地方矛盾愈演愈烈。

清风书院内。

刘风满脸讥讽地说道:“大昭兄,这苏氏的门风,可真是让小弟大开眼界啊。”

苏皓居然还能笑得出来,说道:“闹吧,就让他们闹个够。反正已经烂透了,索性把丑事都抖出来,让外人看个清楚。”

刘风一愣,一时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苏皓摇头叹息道:“走吧,去找詹老弟一起读书。我算是看明白了,苏氏家族已经无药可救,我只能靠自己,看能否考中进士,跳出这个泥潭。闭关读书,发奋图强,三年后进京会试,要是落榜了,就捐个官做知县。”

于是,苏皓和胡梦泰便去找詹兆恒一同读书,研习诗赋策论。三人都志在科举,平日里互相切磋学问,探讨经史典籍,日子倒也过得充实而有意义。

特别是詹兆恒,虽然年仅十五岁,还未取得功名,但他对儒家经典见解深刻,诗赋文章更是信手拈来,才华远超苏皓和刘风。在当时,想要通过科举入仕极为艰难,需历经层层选拔。可詹兆恒才思敏捷、博闻强识,在众多学子中脱颖而出。若假以时日,他极有可能在州府的解试中崭露头角,进而奔赴长安参加由礼部主持的省试,一旦高中,便能踏入仕途,光宗耀祖。

三人相互勉励,一心只读圣贤书,不再过问家族中的那些纷繁杂事。

至于帮忙整顿清风书院,苏皓只需以苏家唯一举人的身份,在关键时候表明立场即可。如此一来,他便能轻轻松松地得到颍上县管仲镇的一家商铺,也算是对他的一种回报。

pS:各位读者大大,本书一测失败了,成绩惨淡。和编辑大大聊了一下,建议我切书,重新开。作为小萌新第一次写小说,实在不想就这么放弃掉,准备单机写到完结,我编辑大大说了,大大人很好说话,鼓励我。各位读者放心,我会写下去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