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唐末:从一介书生到天下共主 > 第43章 就这?

唐末:从一介书生到天下共主 第43章 就这?

作者:身无分文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16 00:25:10 来源:泡书吧

唐末乾符年间,颍上县寒冬腊月,大雪纷飞,积雪厚达半尺,不知冻死多少百姓和牲畜。

相较西川,已是天堂。

西川之地,南诏国寻衅,兵祸未息,又逢连年大旱,赤地千里。中央朝廷兵败大渡河,自顾不暇,不仅未派一兵一卒赈灾,甚至连巡视灾情的官员都不见踪影。

而且,朝廷催逼赋税的力度丝毫不减。

皇帝虽有仁慈之举,下诏免除三年以前的逋赋,然而咸通十二年、咸通十三年的欠税仍需如数上缴。乾符元年更是变本加厉,河南道即便遭此大灾又如何,居然拖欠赋税数万贯,在朝廷眼中,这是对天子威严的挑战!简直不给新皇面子嘛!

催税,继续催税,就连用于抵御南诏边患的军饷也得全额征收!

转瞬之间,到了乾符二年(875年)。

元宵佳节刚过,皇帝便紧急召集朝中重臣,商议裁决“王宗实乱政”一案。

同为宰相的王铎,虽为世家大族出身,却不愿朝廷内部党争愈演愈烈,主张将王宗实一党定罪之人控制在五十人以内。

皇帝对此颇为不满,认为必定还有漏网之鱼,朝堂之上必有王宗实的余孽。

王铎顶住各方压力,依旧坚持原则,不想扩大打击范围,第二次呈交的王宗实一党名单,人数仍寥寥无几。

皇帝终于龙颜大怒,亲自过问此案,制定各项罪目,凡与王宗实有过往来、阿谀奉承之徒,皆视为王党!

宰相王铎无奈之下,最终上报王宗实一党名单共二百五十八人。

皇帝依旧心存猜忌,不断安插宫廷密探,一时间朝廷上下人人自危,惶惶不可终日。

党争?

经皇帝这一番整顿,朝廷中的党争已无法按常理进行,所谓收拾王宗实余党不过是个借口,真正的矛头已然指向那些在朝中根基深厚的世家大族势力。善于揣摩圣意的大臣们,私下里加紧谋划,只等时机成熟,便能一举颠覆当前的朝堂格局。

从某种角度来看,皇帝也是玩弄政治斗争的高手,通过一系列手段,不动声色地巩固了自己的皇权。

……

阳春三月,万物复苏。

李佑乘船前往颍上县城,与苏如鹤一同参加童子试。

李佑本无意于科举之路,苏皓劝他不妨一试,张守义也在一旁相劝,盛情难却,李佑便决定去考一场,全当是一次经历。

为了获得考试资格,李佑暂时改名为苏佑,从一介流民变为苏家养子,户籍也顺利落入苏家户籍正册。

县试前一日,众人便在县城寻了客栈住下。

一同参加考试的有苏如鹤、林渊,苏爽虽也是书童,却因种种原因连考试资格都没有。

众人半夜便起身,早早来到考棚外等候,天色微明时,开始检查身份入场。

颍上县的考试条件相对不错,考生无需自带考桌和板凳,考试也未在县衙凑合,而是专门设置了考棚。

苏如鹤打着哈欠,抱怨道:“怎么还不开门搜检?我还想进去补个觉呢。”

李佑笑道:“这考试要考一整天,有的是时间让你睡。”

苏如鹤叹气道:“唉,我才刚背熟《孝经》,《论语》都还没记全,爹非要我来考这童子试!”

“家里没帮你疏通一下知县大人?”李佑低声调侃。

苏如鹤揉了揉胖脸:“疏通又有何用?即便考过了院试,也不过还是个童生。若想崭露头角,还得在乡试里脱颖而出才行。”

李佑转身问林渊:“你觉得自己有几分把握?”

林渊摇头道:“半分把握也没有,我启蒙太晚,《论语》才学了大半。若不是先生让我来应试,我肯定明年再来考。”

“今年考也好,提前熟悉一下考场,免得明年来了什么都不了解。别紧张,就当是来看看考棚。”李佑安慰道。

考场外,只有苏爽跟随。

苏皓也来了,还有周武以及几个苏家的奴仆,此刻都在客栈休息,说是等天亮了便去汝阴访友。至于儿子考试,苏皓并不放在心上,只当是让儿子去考场体验一番。

苏大公子唯一做的事,就是找来几个秀才,为李佑他们联合作保。

黎明时分,考生开始入场。

差役确认李佑的身份后,便放他进去搜身。

院(县)试的搜检不过是走个形式,考生衣服都不用脱,差役随便摸几下便敷衍了事,似乎对考场作弊这种事早已司空见惯。

进了考场,李佑连忙抢号,尽量选了个离厕所远的位置。

天空突然飘起细雨,李佑赶忙钉好油布,等一切弄好时,身上已被淋湿了一半。

睡觉!

李佑和苏如鹤隔得不远,两人都没把这次考试当回事,几乎同时趴在桌上呼呼大睡。只有林渊紧张得很,完全忘了自己只是来体验考试的。

晨光微亮,李佑被人叫醒。

差役举着题目板,在考棚间穿梭,由于光线太暗,李佑看不清题目,只能等着差役走近些。

两道题,一题考《论语》章句,一题要求现场作诗,考试时间为一整天。

李佑定睛一看,《论语》考题是:“吾日三省吾身”,作诗题目则是《春景》。

苏如鹤看到题目,顿时愁眉苦脸。

《论语》这题,虽然勉强有印象,但要完整阐述含义并写出精彩的文章,实在太难。

这胖子想了半天,决定先作诗。

望着窗外的细雨,苏如鹤咬着笔头,憋出几句:“春雨落纷纷,青草绿如茵。花开无人赏,独我叹孤闷。食多腹便便,行走苦难言。劝君节饮食,身健心自安。”

(?*???????唔)

林渊那边,对着《论语》考题反复琢磨,又看看作诗题目,一时不知从何下手。

李佑看到“吾日三省吾身”,脑海中迅速构思起论述的框架,从个人品德修养谈到治学态度,洋洋洒洒写了起来。

写完《论语》论述,李佑开始作诗。他回忆起这些日子在书院看到的春景,提笔写道:“暖日催新芽,莺啼绕柳纱。溪喧鱼戏藻,风细蝶迷花。”

(诗是作者菌胡乱写的,各位看官,当看个乐子就行,别太当真)

时间还早,但已有四人交卷。

李佑是第五个,放下卷子正准备走,郑知县却把他叫住。

“大人有何吩咐?”李佑拱手问道。

郑知县捋着胡子说:“你急什么?且等着!”

李佑乖乖站在旁边,此时有个考生正在接受面试。

郑知县出了一个上联,那考生迅速对出下联,便欢天喜地地获准离开,似乎是被当场录取了。

县试无需糊名,郑知县看了一眼李佑的卷子,问道:“你是苏氏哪一支的?”

“颍上管仲苏氏。”李佑回答。

“苏大昭是你何人?”郑知县又问。

李佑说道:“正是家父。”

郑知县瞬间和颜悦色起来,笑着说:“令尊才华出众,想必你也不差,且让我看看你的文章。”

李佑心里无语,这(县)院试也太随意了,一点都不避嫌吗?

郑知县先看《论语》论述,微微颔首:“剖析透彻,见解独到,小小年纪有此等才思,难得!”再读诗作,眼睛一亮,“诗中春景鲜活,意境优美,远超同龄人!”

然后,郑知县开始犯愁,案首已经定下,第二名也有了人选。李佑的答卷再好,也只能列为第三名,真是委屈了这位神童。

郑知县叮嘱道:“回去好好准备乡试,切莫懈怠。”

李佑有些懵,自己这就被当场录取了?

不是说大唐科举竞争激烈,尤其河南之地更是难上加难吗?自己不过是把平时所学临场发挥了一番而已!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