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世家的上下三千年 > 第120章 别山四年总结(第二卷终)

世家的上下三千年 第120章 别山四年总结(第二卷终)

作者:亭云居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13 11:25:50 来源:泡书吧

120

这么多移民和军队不可能都送往天竺,而是广布于从东叶岛至暴风岛,婆洲岛,金铁岛等大型岛屿。

随着开拓缓慢开展,各开拓据点也随即建立地方管理机构,地方机构皆遵循《别山国律》设立四厅或者四局,地方可截留税款之六成,如果加上开拓兵卒费用达到七成,余下两成归国家四院,半成归别山君,剩下半成为储蓄结余资金。

因为国家有结余制度,四院也实行结余储蓄百分之五制度,至各下属机构基本上都遵循留存百分之五资金以备应急。

所谓国家国家,一国和一家没有区别,再者,华夏民族都有储蓄习惯,所谓提前消费理念不适合华夏民族思维习惯。

再者,一地主官主事,为官一任,如果寅吃卯粮搞出亏空,基本上宣布他仕途终结,因为新竞选出的阁臣评判地方官去留第一标准就是查看财政状况,别山以商立国,在华夏思维中,所谓商就是有积蓄有财富。

水得有点远,书归正传,别山封国大规模吸引七国百姓已经危及到七国利益,特别是近水楼台之楚国利益,可楚王悍再恼怒又能如何,他先后咨询国中文武都反对出兵,当然,理由一为各家私利,二确实打不赢攻不下。

楚国便加大边境管控,可这个时代所谓管控边境效果寥寥。

于是楚国动了小心思,总不能别山封国只吸我楚国一家之血,天下得一碗水端平,要死大家一起死。

所以楚国除了管控本国子民叛逃外,却放任六国子民逃往别山,六国之民,只要不是大规模军队,随便你们路过楚地而不加干涉,本着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阳谋,放任天下人纷纷南逃。

没多久,楚国的放任便成为大规模南逃的导火索,这下连秦国也急了,七国之民其实秦人最苦,他们本来身居恶地,却需承担严刑峻法,还有商鞅的驭民五术:疲民贫民弱民愚民辱民,你当秦人傻,在有选择情况下,谁甘心做牲口。

这事古今中外莫不如此,二毛老叙国民大规模往西方跑,墨哥国民大规模往米国跑,这是人性,不以个人意志能左右。

这个时代,秦国大概在千万人口,楚国八百万左右,齐国估计在五百万,赵国四百万,魏国三百万,燕国两百万不足,韩国百余万人口,所以战国末期人口总计不过三千三百万,若包括奴隶匿民隐户,再加上山越南越夷人,总计人口不足四千万。

但不足四年时间,别山封国从无到有人口突破百五十万,而且还在迅速增加中,列国大量人口逃匿所带来的后果是大量土地无人耕种,无数边军逃亡不足编制,民不足则税赋不足,军不足则战力下降。

秦王政本来是为了刷秦人存在感故意放水,可未曾料到闸门一开关不住,当然,秦法森严,秦人除了新占之地边境之民有机会逃匿外,其他秦人没有通关文书寸步难行。

秦王一怒无数人头落地,再加大人口管控和言论管控,总算是遏制住逃民。

山东六国就没有这么好办法了,当然,齐人本善商贾富庶,所以齐人南下多为经商,楚人口多家底厚也能承受,卫国本来鼓励向别山迁徙也无所谓,燕国路途遥远消息闭塞。

所以真正的受害者是赵魏韩三国,特别是韩国,本来就被秦国步步蚕食成小国,现在百姓看着国家没希望了再大规模南逃,韩王安心灰意冷瘫坐于地道:“罢了罢了,都他妈的跑光算了,只剩下老子孤家寡人一个最好,大不了孤也舍弃祖宗基业一走了之。孤做不了君王难道不能做个富家翁吗?”

别山封国三城三百里土地已经开发完毕,按照《资源环境法》,封国子民再不能往大别山开发土地,止于别山四年底,共得土地四十万块(理论上可得近五十万块永业田,须除去城池,工业区,湖泊,溪流,道路占用),别山目前拥有永业田者四十万户(独自逃至别山者众,因为成年便可立户),这四十万户共百五十万民(不包括海外移民数据)。

但别山封国,特别是别山商城工业园有奴隶无数(未曾统计),还有无数等待移民的逃户。

所以,七国争夺天下之地,别山封国争夺天下之民。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可这只不过是儒家一句口号而已,两千年儒家治国,儒家不但不让民为贵,反而把此民解读成彼民。

当然,天下列国之君都希望鱼与熊掌皆得,可天下因为别山封国的出现出现了变数。

所以,到底是民贵还是国土贵,有国土不怕无民耕种,可有民也不怕没有国土耕种。

这是别山封国媒体目前最大的争论,列国为了应对别山封国疯狂吸引移民也开出无数惠民政策,比如大秦拥有关中沃野和巴蜀沃野。

秦王政特意颁布律令,大秦也实行土地新政,大秦每口可开垦十亩荒地为己有。

楚王悍和赵王迁更豪爽,规定只要国民愿意开垦,所垦新地皆为私产。

注意,秦国是每口十亩,一家多少口可开垦数十亩新地,赵楚是不限量,想开垦多少开垦多少。

可列国子民为什么不踊跃开垦,特别是秦国百姓为什么惧怕开垦。

原因不在土地价值而在沉重赋税,列国其实都不缺土地,列国也一直在鼓励垦荒,可为什么无人主动垦荒。

比如秦国,垦荒耕种还有升爵奖励,可秦人宁愿忍饥挨饿也恐惧开荒,原因就是秦国是按照土地总量收取赋税,你土地多赋税多,普通百姓靠瘦弱双手能耕种多少土地,可国家不管你是否耕种,而是年年按亩收税,按册征赋。

再一个就是产权不明,天下之地不是国家就是封主,你勤勤恳恳开荒成熟地,保不齐哪天就是人家的了,或者国家一道命令征调你们全家迁徙,你这地就是别人的了。

所以,谁他妈的傻才去开垦荒地,所谓舍本求末就在于此,百姓要的不是多少土地,而是土地能给百姓带来什么好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