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我在中唐当皇帝 > 第081章 洛阳巧逢李长吉

我在中唐当皇帝 第081章 洛阳巧逢李长吉

作者:博带青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4-23 14:35:50 来源:9书院

李宁等人参加了河中节度使郑元幕府中宴会,袁滋的筹粮使向他介绍了关中之地的灾情,请他全力相助。

不多河中虽受灾较轻,但也不能将全部余粮送至广通仓赈济关中灾民。郑元有心相助却无能为力。

李宁此时提出,他的“五谷粮铺”将全力配合河中稳定粮价,并且豪言以两倍的粮食归还。

最终,郑元答应出资五万石粮食,相助于广通仓。

这两倍的粮食,李宁和朝廷各出一半。他之所以给出如此优厚的条件,还是因为河中离关中最近。等到江南的粮食运来,说不定要到何时。

而后,袁滋的筹粮使去了河东,不过李宁却偷偷南下陕州、前去洛阳了。

李宁这些天和袁滋的筹粮使打得火热,屡次帮他们筹到粮食。他们也就放松了对李宁的看管,这才使得李宁轻易逃脱了。

李宁等人从绛州南下,经垣县、沿黄河北岸,在孟津度过黄河去了洛阳。

河南的灾情也比较严重,李宁一路上看到了零零散散的一些难民。到了洛阳城外时,难民突然增多。

幸好城门外有施粥之处,也有遮风挡雨的棚舍。虽然简陋,倒是井然有序。当然这和济民乡一派安定的情形还是颇有差距的。

不过,这已经做得很好了。如今的东都留守是韦夏卿。去年十月份前任东都留守顾少连积劳成疾,突然去世。

经过宰相杜佑的推荐和朝中众臣商议,皇帝李适任命了昔日治理京兆府有功的韦夏卿任东都留守。

韦夏卿去年因为天旱无雨、常常宴饮被李实诋毁而罢免,改任太子宾客。

如今他临危受命、执掌洛阳,便吸取教训,一改从前宴饮无度的恶习,专心救助灾民。

因为顾少连打好了基础,加上他也极有才能,才在最困难的时候稳住了洛阳,乃至河南之地,居功至伟。

李宁此次前往洛阳,便是要查看河南之地粮仓情况,看能否分出余粮。

唐朝的粮食一半都存储在河南之地的含嘉仓、常平仓、洛口仓,方便调运。

不过,河南之地人口稠密、百姓众多,这次的难民更是远超关中。在韦夏卿的统筹下,河南之地将灾民妥善安置,并未出现大规模饿死冻伤。

李宁好不容易从灾民群中进入到洛阳城内,随后前去拜见留守府。不过。李宁等人却并未见到韦夏卿,反倒是元稹和白居易接见了他。

当初李宁被截在潼关,白居易便只身一人去了洛阳。以白居易的才学出现在这里并不稀奇。

至于元稹就更不稀奇了,他现在虽然和白居易一样在秘书省当校书郎,不过他却是韦夏卿的女婿。

蒲州崔家人不仅投资了书铺,又将他们主要经营的丝绸生意搬至河中。他们靠着雄厚的财力和娘家加亲家的荥阳郑氏支持,很快站稳脚跟,发展壮大。

元稹在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得知崔莺莺已嫁给他人后,伤心不已。他和一些新认识的李绅谈论了此事。

李绅因为写了《悯农》不被当权的贵族看好,正好结识了没考中进士也没做官的元稹。他写了一首《莺莺歌》描绘女子怀春之状,元稹趁此机会为自己强行洗白,专门做了一首《莺莺传》的长篇文章。

崔家在朝中还有宰相崔损、当初的吏部侍郎如今的宰相郑珣瑜。元稹哪敢大肆宣扬、撕破脸皮,只是低调做人。

李宁和李绅关系不错,自然得知了元稹所写的诗文。他当初已经稍加惩戒了元稹一番,这次并没过多计较。

元稹另找靠山,舔狗一般得极力讨好京兆顶级贵族韦氏当家之人韦夏卿。他凭借着非凡的才能和两年的交游,终于成了长安城中鼎鼎有名的文人雅士,还考中了吏部的书叛拔萃科。

元稹任校书郎不久后,韦夏卿就被贬为太子宾客。韦府也有热闹异常变得门可罗雀,唯有元稹依旧常常探望。

所以,韦夏卿便把他韦从嫁给了看起来放荡不羁,但李宁从元稹口中得知,韦夏卿亲自前往城东组织赈灾事宜。他等到晚上才见到赶回城内的韦夏卿。

李宁说是奉广陵郡王之命查看赈灾情况并筹借粮食。

韦夏卿见过李宁,虽然这是机密之事,还是告诉了他实情。河南之地的粮食只够本地坚持到四月末,省吃简用才勉强能熬到夏收。

这和李宁的父亲李淳预计的差不多,李宁不得不去淮南和江南去筹粮。

第二日,李宁去了“五谷粮铺”和“东海商会”联合在城西办的施粥处。它是城西最早的灾民救治点,在顾少连任职之时,他全力配合才搭建的。

“五谷粮铺”虽然不像朝廷的赈灾之处,直接发放粮食,只是以施粥的形式救济难民。但它已经连续施粥将近半年之久,深得百姓赞赏。

放粮与施粥两种方法相结合,才能更有效得救助难民。

“五谷粮铺”还和朝廷一起合作,建了些遮风挡雨之所,但都很简陋。李宁此次视察主要是来看这些棚舍的。

这些棚舍只是用木棍、茅草修建,一下雨就漏水,还老被风刮坏十分简陋。

如今,李宁的水泥作坊每天都能产不少,完全够济民乡所用,他便想把多余的捐出来赈灾。

李宁在难民之中发现了一件令他惊讶不已之事。一处简陋的棚舍中,竟一个半大的孩子正带领着一群孩童背诵《千字文》。

这些孩童三四个坐在一起,正前方还有一本李宁发明的线装书放在一块布帛上。旁边还有一处沙盘,供练字之用。

这群孩子根本没有纸笔,只能用木棍在地上写画。那半大的孩童竟是他们的老师,教他们认字书写。

这一幕,好像前世看过那则著名的广告。李宁只觉眼睛瑟瑟得,内心十分同情这群孩子。

他立刻对旁边“东海商会”洛阳分部的刘会长道:“立即派人修一上好房屋作为这群孩童读书之所,笔、墨、纸、砚悉数备全,不得有缺。”

这时那位半大的孩子听到外面动静,在门口停了李宁的话,立即走出棚舍,头都没抬,学着大人的样子对李宁深深拱手道:“善人建屋修舍,又赠笔送纸,我代这群孩子谢过。”

李宁回道:“理所应当,不必言谢。公子年纪不大,深入难民,教导孩童识文断字,李某着实佩服。”

他回道:“随手而为,不敢居功。”这才发现施以援手的竟是比他还小的一位公子。

这时刘会长给李宁介绍说:“这位李公子乃福昌李贺,少年神童,聪颖好学,极为仁孝。”

李宁不想竟无意间认识了诗鬼李贺,立刻拉住他的手道:“原是洛阳神童,宗室王孙李贺,失敬失敬。”

喜欢我在中唐当皇帝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soumal)我在中唐当皇帝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