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都市 > 诡三国斐潜 > 第1951章政策谋略,玲珑八面

诡三国斐潜 第1951章政策谋略,玲珑八面

作者:马月猴年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1-11 21:47:41 来源:23小说

斐潜很欣赏郭嘉,也同样欣赏荀彧。

这和是不是敌对关系没有什么联系,只是对于才能纯粹的赞叹和欣赏。

郭嘉的才能偏向于军事,而荀彧偏向于内政。

荀彧能做到当下这样的程度,很不容易。

任何政策,正常来说,都是时局和人物共同作用之下的产物,针对的也是广泛的一群人,这一点,斐潜比荀彧等人更加的清楚。

斐潜推出考举制度,并非是一蹴而就,也不是纯粹偶然,而是在一开始设立学宫的时候,就展开了引导。

守山学宫,从设立的那一天开始,就制定了类似于后世学校的期中考期末考的概念,称之为『学宫大、小比』,然后考得好的学生,可以获得一定的荣誉和待遇,比如荣誉称号,提升住宿条件等等,而学宫的那些学子在一开始就已经渐渐的被这种制度所影响,因此斐潜最初在平阳展开学宫之外的考举制度的时候,参加考举的大部分也都是学宫的学子,也就很自然的接受了考试之后根据成绩的高低来评比的设定,平稳的度过了最初的转换时间。

而这一条,或者说,这一个垫脚的基础,荀彧有么?

经过了三四次的考试,斐潜将所谓的『学宫大小比』扩大成为了整个山西政治集团的人才考举制度,其中的过渡也很自然。因为斐潜地盘扩大,各地的士族人员更多,所以扩大招考面积,尽可能的容纳更多的士族子弟参加,不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么?

这一点,荀彧有么?

同时,因为最初各大士族还习惯于察举制,所以来参加考举的人一般都是寒门旁支什么的,在正常的途径之中时没有机会获取更高更好的职位的那一部分人,因此这些人对于斐潜的考举制度,是不敢,也没有资格敢出声反对的,他们巴不得静悄悄的爬上去,喜滋滋的拿到官印权柄,哪里会闹,会叫嚣?

因此,在斐潜最初扩大考试范围的时候,也很平静。

直至看到那些旁门寒门的家伙一个个爬上去了,获得了或大或小的职位,然后自然是坐不住了,然后又加上斐潜开设了恩科,而临时开设的恩科,能及时收到消息并且立刻赶赴长安的,寒门旁支,亦或是贫困的士族子弟能做到么?

这年头,可不是随便出门就有车站就可以买票或是不买票上车的……

因此,从外地匆匆而来的参考的士族弟子当中,就有很大一部分是家境不错,经济宽裕的人了,而这些人相对于那些寒门子弟来说,读书的迫切性和拼搏精神,自然是差了一截,毕竟这些子弟如果按照往常的汉代人才察举制的规矩,也是有很大的几率会被选官的,就像是一生下来就获取了『保送资格』一样,又如何会努力发奋读书?

于是乎出现考试考不好的士族子弟,就很自然。考不好,原本吹嘘得比天还高的面子自然挂不住了……

斐潜原本的计划是这种落差会在一两次之后逐渐发酵,然后才爆发出来,但是没有想到的是有人提前替斐潜引爆了这个隐患。

而这些前期的铺垫和发展,荀彧有么?

荀彧都没有。

那么这么说,是不是荀彧变成了鲁莽者,匆忙上马所谓的『考正制度』呢?

实际上,也并不是。

荀彧这么做,也有处于荀彧自身的理由。

历史上『九品中正制』,很多人认为是曹丕和士族的媾和才出现的,是以换取士族对于曹丕登基的支持,然而实际历史上,九品中正制是沿袭了东汉乡里评议的传统,在战乱时期人士流移的条件下发展而来的,也是适应曹魏初期政治的特点而产生的,和曹丕有联系,但不是必然联系。

因为九品中正制度的最开始,以品第之法选拔官吏,始于曹操,且已成一制度。《三国志·吴志·鲁肃传》中有记载,『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牍车,从吏卒,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迎操,欲安所归。』

也就是说,其实在赤壁之战的前夕,曹操已经推行了『乡党品位』的实质性的制度,只不过曹丕上任魏王之后,确定了『九品中正制』的名称而已。

那么是不是曹操和曹丕都是为了获取士族的支持,才用这种『九品中正制』呢?

恰恰相反,是曹操和曹丕在和士族的斗争之中,所得出来的一条中庸的改革之路。虽然这一个制度最终反而促进了门阀,但是最初的本意,并非只是为了门阀。九品中正制,在最初是不受高层的士族子弟认可的,很简单,人之常情么,原本老子强,那么儿子就自然能当高官,何必多此一举来参加什么评定考正?

因此历史上曹操曹丕两代人搞出的这个九品中正制,和曹丕登基并不能划上等号,虽然带有政治因素,但也是一定程度上对于朝廷人才制度的改革和探索。

如今荀彧和陈群推出的类似于『九品中正制』的『考正制』,是对内对外的深思熟虑。对内,荀彧必须控制人才的外流,对外,荀彧也必须给斐潜添堵。

所以,最终的结果,便是荀彧推出了一个类似于『九品中正制』,但是又有些类似于斐潜的『考举制度』的『考正制』……

考正制度,更多的依赖于各地乡党,各个郡县的『考正』来进行评定,这就决定了各地的士族子弟必须留在当地,自然就不可能去长安。同时,考正制度也并不是彻底的推翻原有的举荐制度,而是作为其补充,给原本连举荐人都找不到的一些寒门子弟提供一个窗口,安抚这些人的躁动,稳定地方的统治,这对于曹氏政权在动荡之后稳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曹操现在也到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