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都市 > 诡三国斐潜 > 第1722章 求真求正

诡三国斐潜 第1722章 求真求正

作者:马月猴年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1-11 21:47:41 来源:23小说

《禹贡》之书,讲的是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所以称之为禹贡。很多人都认为是上古之时大禹定下社稷之后,来区分华夏九州,当然,在《禹贡》的整篇文章之中,大部分还是讲山川如何区别,如何治理的问题,贡赋篇幅占比偏少一些。

所谓九州之说,最早就是出现在《禹贡》之书当中,所以可以称之为具备跨时代意义的一本书,让华夏民族第一次对于整个天下,有了一个大致上整体的概念。

这样的一本书,在汉代,绝大多数的人都认为《禹贡》是夏朝史官所写,甚至是大禹本人的著述,是属于纪录圣人言行的一本书,就跟《论语》一样,是代表了大禹的意志和精神,因此李黄之前才以《禹贡》举例,说读懂了《禹贡》就通晓了治理山川。

虽然李黄的这一种理论有些片面,但也代表了大多数人的观念,因此当司马徽表示,《禹贡》根本不是大禹,抑或是夏朝史官代为记录的,而是后人假借大禹之名的伪作之时,自然是哗然一片,顿时忍不住交头接耳议论纷纷起来,还有些人更是站起身,愤然指责司马徽不敬圣人……

司马徽笑着,丝毫不惧。

要是在别的地方,司马徽还多少会担心群情激愤之下出了什么乱子,但是现在于骠骑将军斐潜的地盘上,自己的安全自然是有保障的。果然,都不用司马徽特别发号施令,在场边维持秩序的兵卒立刻沉声大喝,将混乱的场面控制了下来。

等众人稍微安静了一些之后,司马徽微微笑着说道:“诸位!诸位听某道来……方某有言,《禹贡》之书中,有‘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东出于陶丘北,又东至于菏,又东北,会于汶,又北,东入于海’一文,然否?”

“这又如何?”李黄左右看了看,发现因为方才司马徽所言,一些人也跟他一样站了起来,不由得胆气略壮,高声应答道。

“此便是老夫之言佐证也!需知菏水非上古即有,而是吴夫差十二年,为与晋争霸,沟通泗济,再由济水入河也!《国语》一书之中有记‘阙为深沟,通于商、鲁之野’是也!菏水而成,吴王领兵循泗北上,由泗入菏,再由菏入济,抵黄池盟晋也!”司马徽朗声说道,“夫大禹之时,尤可知吴王之举耶?盖因撰《禹贡》之人,因菏水以久,而忘其故也!《禹贡》之书,字字珠玑,描绘山川,更是明晰,读之如观掌纹也,然尤假托大禹之名,何也?乃欲以圣人之名而曲众之!”

李黄哑然半响,憋出来一句:“尤可知大禹之时,便无菏水?吴王若只是开挖淤堵,重辟河道……”

司马徽笑了笑,没有理会李黄的强辩,也没有解释,就像是没有看见李黄一般,继续说道:“须知古文之体,东周者众,尤有金文,故识之者甚少也。今文以隶载之,孝武,光武皇帝心怀天下,欲广泽华夏,金隶相较,自然以隶胜之,更利教授,故立于宫学,非古文所不正也!”

汉武帝和光武帝是不是这么想的,谁也不知道,有可能是,也有可能不是,反正司马徽现在这么说了, 信不信由你……

但是也不能不否认, 司马徽所说的确实有些道理。今文确实是比古文更加容易传授和学习,这是今文具备的优势,否则也不会当下那么多的人学习今文经学。

“然求学之人,岂能知难而退哉!”司马徽的声音铿锵起来,手臂也挥舞着,“古文难矣,便斥之如敝乎?天下难事,亦斥之乎?老夫于此,非为论古文之美,亦非论今文之害,乃论学子之正道也!”

司马徽继续朗声说道:“学之道,乃求真也!明天地之真,方可知日月风云,晓世间之真,方通人情冷暖!如此才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欲求虚名,假借圣人,妄解惘注,实为百害而无一益也!狂妄自大,只知于形,不求真解,不进正道,岂如指鸠为鸡,指鹿为马乎?其可悲也叹,其可笑也欤!吾辈求学,自当去伪求真,去妄求正!如此方为学之道也!”

“哗……”

司马徽“求真”之说,就像是一声雷响一般,带动着广场之上所有人都开始议论了起来。其实古文经和今文经的争辩和对抗,并非是司马徽一个人,也并不是现在这一段时间,而是从一开始,就存在了。两派人士各有拥护者,也曾经是争论得天昏日暗日月无光一般……

大汉立国之初,因为焚书法令,导致很多经典流失了,所有流传到了汉代的经书,大多数都是从能背诵和传授全文的学者口中抢救出来,所以,在经学传承这个方面上,今文经学的功劳确实是不能抹灭。

但是也不能说这是秦朝做的一件混账事,而是因为秦朝确实是太短了,很多事情可能秦始皇还有后续的手段和策略,但是来不及继续下去了。

战国各国各自为政,不管是钱币,还是标准,抑或是文字,都各不相同,如果没有秦始皇同文之举,后来华夏也不会有大一统的基础,正是因为秦朝焚书,汉代重建,华夏文化就如同凤凰磐涅一般,从废墟之中升腾而起,才更加绚丽。

然而今文经学从汉初,发展到了现在,因为各家各派的传承不同,注解不同,甚至经文本身都不同,导致了同样一部经典,因为文本的不同,就会演化出很多学派,而这些学派之间又不可能进行妥协,到了汉恒帝汉灵帝时期,身为为了让自家子弟能够在太学之中取得更好的名次,获取更高的起点,有些家族甚至贿赂太学的博士,让其用自家的经文为范本,而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