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晚唐浮生 > 第八十六章 枢相们

晚唐浮生 第八十六章 枢相们

作者:孤独麦客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4-02 16:15:25 来源:9书院

北衙下院枢密副使王瑶、枢密承旨赵匡明、录事萧永忠(萧阿古只)三人来到了位于邙山脚下的背嵬军驻地。

背嵬军组建没几年,营地的历史自然不是很长。

王瑶犹记得,当初这里有几个稀稀拉拉的村落。村民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与孤魂野鬼们相伴——是的,邙山附近大部分都是失了祭祀的孤魂野鬼。

管你一个个身前多么显赫,多么威武,都敌不过沧海桑田,世事变幻。当王朝覆灭,家业崩毁之后,一切都是虚无。

运气好点的,能在史书上留下几笔,还不算彻底死亡。

运气一般的,后人只能从墓志铭上了解墓主的一二生平。

运气不好的,墓碑都已经成了农户家里猪圈的一部分,字迹晦暗难辨,史书又无载,任你生前是将军还是刺史,不都是被人遗忘的结局?

如今时隔多年,村落也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规模不小的军营以及更加庞大的校场。一等国道从东侧经过,南来北往的行人们经常可以看到军士出营操练的场景,也算是邙山一景了。

“这里的百姓都去哪了?”王瑶扭头问道。

“据闻去了随州、光州、寿州等地。”一名紧随其后的小使回道。

“还好,不算远。”王瑶用略带庆幸的语气说道。

随州算是直隶道属州,虽然离得比较远,但也不是什么蛮荒之地。

光州是旧淮西镇属州,蔡贼的核心老巢之一,唐末夏初的战争中人口损失极大。

寿州是淮南镇属州,江东政权的必争之地,战火从未停过,村烟寥落、人丁稀少,移民到这里属实正常。

总而言之,邙山脚下这部分百姓的去处还算不错,至少没像河北人那样去黔中等地与土人厮杀,争夺崇山峻岭中不多的平坦河谷地。

“是……”小使听了王瑶的话,勉强笑了笑,说道。

他就有亲戚居住在这一片,去了寿州安丰塘一带。每至冬日,都要被征发起来上河,泡在冰冷刺骨的湖水内,一边清淤挖深,一边将淤泥运到另外一处,填平几个小沼泽,改造成良田。

这样的日子过久了,别说腿脚有毛病了,身体垮了都很正常。谁特么愿意开荒啊!

王瑶没再和他多话,很快带着一群人进了军营。

调兵的命令在数日前就宣布了,他们今日前来,纯粹是来催促的,因为圣人又在朝会上提到了此事。

军营内乱哄哄的,王瑶看了有些摇头。

背嵬军虽然是拣选草原各部精锐组成,从将领到士兵,都有一定的绝活,但军风纪律还有些差,不如禁军各部。

说起来可能有些离谱。自古以来,都是草原士兵更“牲口”,更能吃苦耐劳,但自唐末以来,中原士兵的牲口程度更甚。

一方面,他们嚣张跋扈,动不动杀将驱帅。

另一方面,平地七尺大雪,都敢奋勇追击,毫不畏惧严寒。李克用与幽州几番大战,都在正月、二月里,代北刺骨严寒,大雪漫天,双方在寒风凛冽的山谷里,舍命搏杀,经常连热汤热饭都吃不到。

遥想安禄山雪夜点兵,田承嗣部短时间内从睡梦中起身,披甲持械,肃立大雪之中小半夜,按册点名,一个不缺。

桀骜不驯、嗜杀残忍与军纪严明,各个看似相互矛盾的特质结合在一起,造成了这群非常奇特的赳赳武夫。

背嵬军这帮小子,在王瑶看来,差得有点远。

“王枢密何来催也。”现任背嵬军军使、出身藏才党项的王备笑着迎了出来,道:“明日便可出兵,六千步卒、四千马兵,器械、粮草皆已齐备。”

王瑶嗯了一声,叮嘱道:“立功的机会不多了。此番出兵,要旨可已明确?”

“明白。”王备说道。

他心中有点腻歪。

王瑶是什么出身?前河中节度使王重盈之子,曾与王珂争夺蒲帅之位,最终引狼入室,丢了王家的家业。

王重荣、王重盈兄弟一为蒲帅,一为陕帅,有山川之险,又有盐池之利,在唐末那阵也算是响当当的人物了,最后落得那么个下场,你神气个什么啊?

不过王瑶现在是枢密副使,身份不一样,大面上王备还是要给予尊重的。

至于说出兵要旨,他也明白。其实不是为了消灭契丹,事实上也消灭不了,人家可以跑,多半也没人拦得住他们。就算不跑,大夏也占不了他们的土地,最终结果还是让他们死灰复燃。

朝廷真正的目的还是驱虎吞狼,让他们与波斯、大食互相消耗,坐收渔翁之利。

当然,圣人曾经说过,他每一次战前都制定个方略、计划,但真正打起来,很少能按照计划走的。敌人不是傻子,要能被你制定的作战计划牵着鼻子走,那水平得多差啊!同理,朝廷想让契丹人在西边祸害大食、波斯乃至散乱在广阔无限的草原上地多如牛毛的突厥种部落,这个计划多半也会走样。

最大的问题在于,后代君王有没有兴趣、有没有决心插手西域事务。

当契丹整合多个部落,攻打萨曼波斯,且占据上风的时候,朝廷有决心调动大量兵力,干涉这场战争吗?

再一个,波斯人领你的情吗?会支付军费开销吗?这都是问题。

所以,王备觉得这个方略有点冒险。但他不是战略制定者,执行命令就是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晚唐浮生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soumal)晚唐浮生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一万步骑西行之后,加入北庭行营,接受符存审的指挥,其他不用多想,也轮不到他来指手画脚。

符存审年纪大了,听闻在西域吃了太多沙子,身体也不是很好,随时可能会被调回洛阳。他应该是有一定的急迫感的,这一次过去,整不好就要大打出手。

所以,别想太多,捞取战功就是。正如王瑶所说,立功的机会不多了。

******

北衙一行人出动的时候,位于洛阳皇城的南衙枢密院内,枢密副使李忠、钱镠二人正在议事。

老实说,李忠还是很羡慕钱镠的。

不是因为钱某人家资巨万、富贵无边,而是因为他身体保养得好。

自己才五十余岁,有时候就力不从心,身体一堆毛病,但钱镠七十多了,看他样子还精力充沛,处理公务时驾轻就熟,一点不觉得累。

最近升任南衙下院枢密副使、就在斜对面办公的马殷,与钱镠岁数一样大,同样神采奕奕,让人颇为不解。

钱镠自幼习武,擅长箭术、长槊,不过没机会当兵,后来贩私盐去了。董昌募兵时,二十余岁的钱镠前去投军,一步步发迹。

马殷就不说了,蔡贼出身。早年当木匠,日子不好过,可能私下里兼职贼盗。投奔秦宗权后,因勇武绝伦,屡建功勋,慢慢发迹。

这两人,其实都是厮杀了半辈子的武夫,但身体如此硬朗,让人费解。

从底层往上爬,没有勇武和战功是不可能的。武夫当国的时代,家世也没个鸟用,爬上去的机会只在功勋。

这俩货,大概运气太好了,没受什么伤吧。李忠微微叹了口气,道:“圣旨已降,其他几位枢相已签字,你我也签了吧。”

说完,提起毛笔,在任命书上签下了名字,然后推给了钱镠。

钱镠拿起仔细看了看,然后也签了字。

枢密院说起来位高权重,掌握着将领的考核、升迁,军队的调动、整补,后勤的采购、补给等等,但真说起来,其实指挥不了一个大头兵。

在二十年前,大夏刚开国那会,没几个将领愿意来枢密院,都认为这是养老的闲职,颇多看不起。

二十多年下来,因为朝廷根基日渐稳固,武夫们逐渐抛弃了固有印象,改变了认识,知道枢密院的厉害之处了。

禁军是朝廷的禁军,不是私人军队。从这个角度来看,禁军军职的含金量就不如枢密院职务了,因此现在很多人愿意来枢密院了,多为老退后的禁军将领。

钱镠很早就入枢密院了,因为献浙东、浙西两镇归降的缘故,直升枢密副使——当然,这是他的起点,很可能也是终点。

老钱的心态很好。

处理军务一丝不苟,尽职尽责。同时,他也不争权夺利。一件事该怎么处理,按法度来,按圣人意思来,不刻意针对谁,但也不怕得罪人。

反正圣人允许他保留了万贯家财,自己也不可能升官,那自然不用委屈自己了——当过两镇节度使的人,不可能一点脾气没有,过分委屈自己心意这种事情,很难做到。

摆在他眼前的是一份任命书。

武学系中赫赫有名的大将李璘出任疏勒行营都指挥使,李嗣源则调回洛阳,暂未有任何职务。

钱镠从这个人事调整中嗅到了一丝不寻常的味道。

太子已至长安,听闻给新一批进入禁军担任底层军官的武学生授剑。

这种事情,以前都是圣人亲自做的,现在轮到太子了,信号十分明显。

而李璘这个人,几乎是武学生的旗帜之一。他担任方面统帅,取代河东降将,一方面是在权力交接的敏感时刻减少意外发生的可能,另一方面则有让太子慢慢笼络、接手武学系的因素。

意味深长啊。

圣人以前是信任降将的,但这时候也不得不谨慎起来了,嘿!

不过,也不是什么降将都不用。

姑墨镇使王建今岁率姑墨镇兵三千人至拔汗那,斩吉哈德分子两千余,缴获大量粮草、辎重,受到了圣人重视。

就在昨日,太子上疏,圣人首肯,枢密院签发了调令:王建出任疏勒镇使。

姑墨镇兵只有五千,疏勒镇兵有一万二千,这很明显是升官了。

而且是太子上疏为其请功,无论愿不愿意,王建都将被人视为太子一党。

希望他是又一个黑齿常之吧。

钱镠将签完字的任命书交给枢密承旨李昌远,令其发往西域。

权力交接之时,暗流涌动,老子无欲则刚,能耐我何。

喜欢晚唐浮生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soumal)晚唐浮生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