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风雨大宋 > 第125章 规划

风雨大宋 第125章 规划

作者:安化军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14 14:08:15 来源:书海阁

枢密院官厅,杜中宵和田况以及副使张昇、曾公亮和富弼坐在一起,商议军制改革的事情。

杜中宵道:“要改军制,首先第一条,就是要有钱,其次有人。有了钱有了人,才能谈后边的怎么改的问题。这几年朝廷钱粮多收许多,去年王安石到了叶州后,改了许多东西,估计这两年,中书推广到其他地方后,还会多收一些。也就是说,现在改军制,钱是不缺的。”

田况道:“灭了党项之后,圣上决意恢复燕云之地,击败契丹大军。此次军改,是权衡再三,决意要做的事情。钱粮不是问题,朝廷收上来的钱,本来就是要用的。但适才杜太尉所说的人,我们还是要考虑清楚。不要定了章程,结果却没有足够的人手来做,徒惹别人笑话。”

杜中宵点头:“不错,一时之间,难有合适的人手。所以我们规划军改,一定要想到做每件事的人手。此次军改,依我看分成三个部分。一是枢密院,主管军令、后勤、情报和赏功,如何设置衙门,衙门的人需要什么要求。二是枢密院,主管军政、军法和动员,应该设置哪些衙门,怎么选人。第三个是各地驻军,怎么编制,怎么要求,如何保障,战时什么样子,平时什么样子。”

曾公亮道:“太尉,所谓军令、军政,到底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可否明言?后勤、情报、赏功,军法和动员,都能想象是做什么的,惟有军令军政,实在有些说不清。”

杜中宵道:“军令和军政说得简单一点,就是养兵和用兵。所谓军政,就是招人和除役、日常的管理、发粮发饷、日常训练、将士升迁。所谓军令,指的是作战。日常军队如何布防,遇到了战事,用多少军队,用哪些军队,怎么指挥,谁来指挥,具体军略,都在其之内。所以军政管的是全国禁军,军令则是枢密院和帅司,以及隶属的衙门。两者分开,圣上总兵柄,同时照顾战时和日常。”

曾公亮点了点头:“原来是这个意思,倒与现在三衙和枢密院差不多。”

杜中宵道:“这本来就是枢密院和三衙分立的用意,只是其下衙门不齐,官吏不足,许多事情便就废弃了。现在朝廷钱粮不缺,自然该补起来。”

宋朝延袭五代,分设枢密院和三衙,本是历史惯性。这两个衙门,其实不是为了军令和军政分离设立的,不过五代特殊的环境,加上历史的演变,有了这样的作用。

三衙本就是历代的军队管理机构演变而来,入宋以后逐渐分权,成了三个衙门。为了互相牵制,上面不再设总的军队管理官职,如殿前都检点。枢密院本是内府,是皇帝亲信,演变到现在,实际成了指挥战事的机构。由于两者职责不明确,随着官员不同,职权也有变化。

新的军制改革,如果不考虑晚唐五代藩镇的教训,把军权重新集中起来,是不可能的。必须在其中加入制衡,让皇帝绝对掌握军队,才能被认可。杜中宵所做的,其实是后世通行的做法,就是把军令和军政分开。一个衙门管军,一个衙门用兵,军权总于皇帝。

杜中宵道:“现在枢密院所管甚多甚杂,军令自不必说,其余军队布防,将领千迁,几乎是无事不与。改制之后,管的事情实际少了,但要求细了。要按照情报和后勤,设立专门衙门,选训人才。至于赏功,倒不太难,依法令而行即可。”

田况道:“真正难的,一是三衙,二是帅司。三衙现在只管版籍及诸般杂事,真正军政实际管得不多。要么归于枢密院,要么归于统兵官,而不归于三衙。要让三衙管军政,必须要大改,增加大量将领官吏才可以。下在的帅司也是同样,虽有判官、参议官和机宜文字,依新的军制,官员还是太少。”

杜中宵道:“我们先定出个大致的样子,供圣上和大臣参详。具体要如何做,总要有了合适人选一起商量才好。帅司其实仿枢密院,简略一些,倒没有那么复杂。真正要议的,是各军编制。”

说起编制,张昇和曾公亮都摇了摇头,没有说什么。

富弼道:“此事倒也容易,按照河曲路大军的编制即可。杨文广、赵滋、张岊和贾逵四部,一直是五万人,已经数年。此次灭党项之战,赵滋一军转战数千里,未逢一败,实是难得。”

杜中宵道:“只是河曲路兵马,本来定的是军中将领是流官,数年一换,实际却未换。仅仅是该换未换这一条,就省了许多衙门,不需要那么多官员。”

富弼点了点头:“这也是问题。不过,三衙和枢密院未改,下面各军如何改?”

杜中宵道:“正是如此。必须枢密院和三衙改了,下面各军才能改。便如刘几一军,虽然划入河曲路后,刘几也想学河曲路,但实在缺人,一时之间就改不过来。枢密院和三衙不变,下面的各军,想改一时之间也不知从何改起。好了,我们这几日列个章程,先让圣上和大臣议吧。”说完,杜中宵吩咐吏人取了一块大黑板来,在上面写了枢密院,列出军令、情报、后勤和赏功,对众人道:“此事要群策群力,不是一个人可以干好的。我们寻几块大黑板来,列在黑板上,大家一起详议此事。便如军令下现,有军队编制、战前准备、战时指挥,诸般种种。情报一样,有军内情报,也有对外的情报,还有地图。各自分别列出来,召集相关人员,仔仔细细讨论一番。”

自从回到京城,杜中宵很长时间不用黑板了,现在拉出来,还有一些喜悦。这才是做事的样子,天天几个官员坐在一起只是空谈,那能够做好什么事情?

富弼做了杜中宵不少时间的助手,对此并不感到奇怪。其他人不同,第一次见到这种形势,都有些新奇的感觉。田况等人凑上来,看着黑板,凝思苦想。

出了枢密院,杜中宵吐了口气。对于自己来说,接下军改这个题目,实在不轻松。可不改革军事制度,看着现在禁军的样子,想要战胜契丹,实在过于依靠运气。这是不得不做的事,有灭党项一战和河曲路的战功打底,才能够真正开始。这样的机会,不容错过。

此时正是三月初,春风拂面,百花齐放,一年中最好的时节。京城百姓携老扶幼,都到京城外面踏青去。州桥附近人头涌动,各种小贩在人流中穿梭。

杜中宵带着随从走在人流中,看着这生机勃勃的样子,一时心中高兴,与随从进了遇仙楼。正要到二楼找个清静阁子,恰听店里面有人喊:“官人,今日怎么这么巧,恰好遇见?”

杜中宵转身一看,原来是十三郎和姚守信几个人,正向里面走。

那几个人过来行礼毕,十三郎道:“官人到酒楼里,是约了亲朋会面么?”

杜中宵笑道:“不是,今日一时无事,想来自己饮一杯。”

十三郎道:“却是正好,我们几个在这里饮酒,还请官人赏光。”

杜中宵没有事情,既然遇到,便随着他们几个人,进了遇仙楼的后院,寻了一个清静小阁子。

小厮上了茶来,几个人吃着果脯,饮茶闲谈。

姚守信道:“近日听传言,朝中欲要改革军制,说是三衙要设炮兵一司。太尉,不知有没有此事?”

杜中宵点头:“不错,是有人这样提。炮兵现在军中一大兵种,不过前几年管理混乱,朝中欲要把炮兵管起来。三衙正要大改,新设炮兵司,也没有什么。”

姚守信道:“原来如此。最近数次有人提,要让我去三衙,做什么炮兵都指挥使。”

杜中宵道:“新设炮兵司,确实没有人比你合适去管。只不过,你是从营田厢军升上来,对于朝中官制不熟,不知合不合适。”

十三郎道:“当然合适。姚太尉在京城五年,什么都见过了,哪里做不了!”

姚守信摇了摇头:“其实我觉得,现在军校也不错。日子清闲,每月俸禄不少,日子逍遥。”

杜中宵道:“朝中要改军制,你们想再过从前的逍遥日子,只怕不容易。改革军制,最缺的就是人才。这几年军校虽然培养了些人出来,但军中少机会,成长起来的人少。去年灭党项,狄太尉所部大军虽然战功卓着,实际上真正合要求的将领太少。改军制要用的,少不了你们。”

十三郎道:“这五年在军校,每日里闲出鸟来!什么时候再去前线才好,一刀一枪拼出富贵,才是好男儿!每日里教学生,有什么意思?”

几个人听了一起笑起来。十三郎作为骑兵将领,在前线打了几仗,就被放入军校,一直不愤。有了机会,就想上前线,大家都习惯了。

喜欢风雨大宋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风雨大宋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