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风雨大宋 > 第20章 农民举人

风雨大宋 第20章 农民举人

作者:安化军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14 14:08:15 来源:书海阁

听见他们的谈话,杜中宵不由转过头去望。五个人里,四个人是体力劳动者的短打扮,只有围着的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一袭青衫。那年轻人不卑不亢,只是拱手称是。

真宗皇帝的时候,进士还是以北方人为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几届科举,中进士的南方人越来越多,北方人越来越少。出现这种局面有很多的原因,如初建国时,对南方人有各种限制,甚至有不得以南方人为相的传说。还有经济因素,连年作战,对北方的影响较大,南方则未受影响。还有习俗问题,南方多以宗族聚居,共同兴学,官府投入不大的情况下,教育开展得比较早。北方受晚唐五代影响,民间少见大宗族。前几届有人中进士后,带着不多的族人迁徒,没有在地方形成传统。当然最重要的,大宋立国百年,进士考试开始慢慢被总结出套路来,南方人的优势扩大了。

到了这两届科举,诸般因素叠加,南北差距越拉越大,北方进士开始可有可无。一个州进士,在南方福建、江南等地,根本不稀奇。但在叶县,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五个人坐下来,年纪最大的汉子对小厮道:“上几个时鲜果蔬,再一人来一碗羊肉汤。”

旁边的汉子道:“大哥,明日四郎就要进京城,今日不能那么小气!小厮,再切一盘熟肉,来一道鱼来!我们兄弟过了发解试,明日进京,准备下年的省试,要吃好些!”

小厮急忙行礼:“原来是新进士官人,小的有礼。既然如此,店里今日有大鲤鱼,不如来一尾,红烧了之后,也够你们几个吃。此鱼味道极是鲜美,价钱又便宜。”

几个汉子一起称好,又要了酒,让小厮去准备。

看着五人,陶十七道:“看他们的样子,这五人是附近种地的。自从开了铁监,这里的土着都过上了好日子,家里能供得起人读书了,那个发解的四郎,想来是他们兄弟一起供的。”

杜中宵点了点头。陶十七说的不错,铁监开了七八年,当时受益的人,开始结果了。京西路人少地多,亩产不高,农家除非祖传,不然难有个读书人。以前乡间难有个教书先生,杜中宵京西营田,地方学校才开始多起来。经济好了,读书人多了,才有启蒙先生。

不一刻,酒菜上来,杜中宵与陶十七边吃边谈,说着最近柏亭监的变化。

陶十七道:“说起来,我是贫户出身,若是不随在官人身边,连读书识字也没法可想。这周围的事啊,只看见在变,却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官人这次来,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

杜中宵道:“道理其实简单。这个地方,为什么富了起来?富起来后赚来的钱,多少入官,多少入主家,多少入做事的人,合不合理而已。”

陶十七道:“现在开的工厂,其实官府没收多少钱。官府收钱,收的是税钱,民间许多买卖,根本查无可查,哪里收钱去?现在的县衙,只在几个大码头、车站等几个繁华地方,按照运的货物,收此过税而已。那些工厂,官府连有多少家都不知道,到哪里收钱去?”

杜中宵摇了摇头:“工厂赚钱,可比一般的店铺厉害多了。不收他们的钱,终是不妥。”

一家几十个人的工厂,工厂主一年纯赚几千贯根本不算什么,过万贯也不稀奇。整个柏亭监有多少这样的工厂?如果真能收上税来,钱粮可不是现在可比。这是新生事务,地方没有经验管理,只能够放任自流。柏亭监的钱粮,主要是地方收货物商税,还有一些店铺的住税,最大的反而没管。

为了逃税,叶县的工厂能不用火车运输就坚决不用。用火车逃税很难,水运就简单多了。用大车运一段路,不在码头上船,官府哪里查得清楚?

正在杜中宵和陶十七说着话的时候,一边五人的桌子上也上了菜。年纪最大的人道:“我们出苦力的人,一年吃不了几次肉。今天为四郎送行,酒肉尽有,诸位饱餐。”

四郎拱手:“三位哥哥,还有小弟,此次我能够发解,全靠你们平时养活。发解而已,进了京城如果不能中进士,一切都要从头再来,终究是空。”

大郎道:“怎么说这种丧气话?我们这种田的农家,不是这几年地方赚钱,哪里会有读书人!不中进士也没有什么,回来县里,举人有许多事情好做,不用再像我们一样出力。”

几个兄弟一起称是。他们是几代前从河东路搬来的人家,一直种田为生,家里连个识字的人都没有出过。这次四郎过了发解试,几人认为是莫大荣耀。

宋朝科举不问门第,限制很少,只要能识诗书,有保人,就可以参加。看起来条件宽松,实际上整个社会的识字率才多少?而且民间教育不发达,乡间很少有启蒙学校,不是家学渊源,或者机缘巧合,一般百姓是没有机会读书识字的。

自建了铁监,附近的百姓收入增加,加上官府鼓励,乡间才建了启蒙学校。有天赋异禀的,在启蒙学校便就表现出不凡之处,再送入县学,种田的人家才有子弟过发解试。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王四郎便是如此,他十岁出头,刚好进启蒙学校。表现优异,学会了读书认字,没有跟大部分人一样进铁监的学校,而是进了县学。小地方的教学质量自然不行,全靠着自己本事,写得一手好文章。此次柏亭监发解,以第一名过了发解试,让自家兄弟兴奋异常。

明天就要启程去京城,游学准备,增长见闻,为来年的省试做准备。兄弟五人出来,饮一次酒,为他送行。供王四郎读书的四人,老大和五郎在家里种田,靠着瓜果蔬菜,这些年日子过得不错。其余两人都是在附近的厂里打工,由于是本地人,找工作便利,也都还好。

即使考不上进士也没有什么,大郎说的不错,叶县是什么地方?一个举人,随便找一找,便有大把好差事,不用再出力。王家出了这个举人,实在是祖上积德。

见周围的人看过来,王四郎道:“兄长,我们柏亭监不似以前,现在读书的人多,监里发解实在没有什么。你们放心,我到京城之后,必然用功,不负你们所望。”

王大郎道:“你现在已经非常好了,哪怕不中,也是我们王家荣耀。周围乡亲,哪个不说,今年你发解第一,说明了以后我们穷苦人,有出路了。你只管放心读书,其余事情有我们!”

王四郎拱手称是,与众人饮了一杯酒,连连道谢。

杜中宵看见,对陶十七道:“以前的汝州,一年发解数人,还没有现在的柏亭监发解的人多。看来这几年,柏亭监地方有钱了,跟以前确实不一样。”

陶十七道:“那是自然。看那边一家人,俱是世代种田,家里没有人读过诗书。若不是这些年地方有钱,他家里怎么可能有过发解试的人?”

杜中宵点了点头:“是啊,地方上日子宽松,能够拿出钱来办法,百姓得利。对了,现在柏亭监这里,学校多么?普通百姓子女,不知读书识字容不容易?”

陶十七道:“若是本地人,或者铁监的人,读书识字不难。不过,诗书本来懂的就少,大多还是进铁监的学校,学成了出来有碗饭吃。”

杜中宵点了点头。铁监的是技术学校,进去了只要认真学,几乎包教包会,比较容易。读诗书还是要天分的,不是什么人都读得进去。

进士考试,选拔的是官员,有自己的意识形态。虽然也会形成套路,造成集中某些地域家族,只要录取人数保证,还大致公平。现在这种情况,不用科举,用什么办法来选拔官员?

科举有各种各样的缺点,但考试公平这一点,就胜过其他办法。当然官员选拔出来之后,朝廷如何使用,就是另一个方面的问题了。前几十年由于恩荫太滥,造成冗官较多,随着这几年官员需求增加,缓解了许多。依叶县的情况看,其实还可以继续增加官员,科举选人还是显得太少。

随着经济发展,地方增加官员,就要有足够的官员来用。与恩荫相比,科举选出来的官员,还是靠谱得多。随着教育普及,其实选人可以更多些。

历史上官员的毛病,大多不是因为他们是考出来的,而是朝廷使用带来的问题。

在叶县这些日子,杜中宵看得出来,现在的地方,不只是柏亭监,各地都需要增加官员,才能跟上形势的变化。而需要的官员,最好还是从科举来。宋朝的科举,与后来的明清相比,选出来的人更多,而且因为有特奏名,中进士的人一般年纪不大,可以进行培养。

工业与经济的发展,带来方方面面的变化,政权需要跟上这种变化。

喜欢风雨大宋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风雨大宋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