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风雨大宋 > 第3章 官制

风雨大宋 第3章 官制

作者:安化军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14 14:08:15 来源:书海阁

饮了几杯酒,说起这几年众人的经历,都颇多感慨。杜中宵的功绩,众人都听得多了,很多都引为榜样。庆历二年的进士,十余年间,杜中宵做到了御史中丞,王珪做到翰林学士,也算是难得了。

王安石为群牧判官,向杜中宵举杯:“在随州时,待晓提举一路常平,建营田务,能使本路财用不缺,已经觉得难得。不想数年之后,在北方屡立大功。拓河曲路,又平定西域,这岂是普通事?特别是平定西域,都是汉唐盛世伟业,着实不易。”

杜中宵道:“也是机会遇上,身逢其时罢了。没有汉唐之基,西域就不是那么好平定的。虽然与中原断绝音信数百年之久,西域终究曾为故土,兵马到了,一切都还容易。”

众人一起笑,说是杜中宵谦虚,共同饮了一杯酒,问起杜中宵平定西域的故事。

杜中宵道:“其实不是我谦虚,而是真的如此。现在我们与汉唐时不同,修了铁路,大军到西域不那么难了。军队用火枪火炮,其他军队不熟悉。大军进西域,高昌一场像样的仗没打,便就溃败。黑汗集中大军相战,一战失败,全军覆没,便就再没有作战的能力。我们占于阗,说得难听一点,就是唱着歌跑着步去的。时也命也,这个时候,只要自己不出问题,周围并没有能够跟朝廷匹敌的。”

王珪道:“依待晓所说,朝廷欲对党项用兵,也没有问题?”

杜中宵想了想道:“按说不应该有问题。只要以我之长,攻敌之短,党项用什么阻挡?不过行军打仗吗,有绝对优势,也还是可能发生意外。对党项一战,最关键的是将师们严守本分,稳扎稳打。”

王珪摇了摇头:“实不相瞒,朝廷讨论对党项用兵的时候,可没有这么顺利,很多大臣都反对。认为虽然待晓带兵连战连胜,其他人却未必有这本事。毕间十几年前,朝廷与党项作战,败多胜少。”

杜中宵道:“此一时彼一时,不可同日而语。现在朝廷的军队,只要真正在军校练过,作战时谨慎行事,便就不会失败。当然,凡事总有意外,但意外总不能妨碍了朝廷大计。”

这几位文官,对于朝廷这几年军队的变化,除了只知道用火枪火炮代替了弓弩,对其他事情知道得不太多。今天正好有机会,便问杜中宵现在军中的变化。

杜中宵介绍了现在军中情况,道:“朝廷现在的军队,最大的变化,一是用枪炮,再一个是指挥体系跟着变了。对于很多军官来说,许多人只凭眼睛看,看见了枪炮带来的变化。却不用心去想,想不明白在这些变化面前,自己该怎么去做。结果就是他们用着旧方法,管着新军队,诸多不适应。”

苏颂道:“全军整训之后,都是用旧军官做新军官,当然如此。”

杜中宵叹了口气:“这是没办法的事,旧的军队就在那里,总不能不用他们。这几年许多厢军都是由禁军变过去,不想参军打仗的,都已经走了,剩下的人掌控军队。总还用再过十几年时间,军校能一直保持较高的质量,才能由新人慢慢代替旧人。这个时间很漫长,非一朝一夕。”

其实真正做起来并没有那么慢,不过这个时代没有对照组,不管怎样,宋军只要前进,就是最先进的。这种形势下,很容易出现反复,说不清楚。

说起了军队,众人便讨论起前些年杜中宵带军北上,连立劳功,都是赞叹不已。

韩宗彦道:“在当年,如果待晓带军南下,随着狄太尉平侬智高,必然没有今日大功。只能怨契丹昏了头,竟然乘胜去取唐龙镇,让待晓帅大军北上,连立军功。”

杜中宵笑道:“这就是契丹时运不济,在耶律重元败了之后,其国主带大军攻唐龙镇。结果驻军之地离得太近,被姚守信指挥炮兵,一轮炮结果掉了。没有契丹国主突然去世,契丹也不会两帝并立。”

这话出口,众人就笑。苏颂道:“说起来契丹两帝并立,折腾了三四年时间,还没有分出胜负。正是因为如此,朝廷这几年使劲折腾,也不怕外敌。”

王安石道:“还能够有什么外敌?待晓在河曲路,先败契丹,再败党项,俱是大战,他们哪里还敢跟我们作战?没有那几场大胜,朝廷哪里敢折腾!”

这才是根本。杜中宵先败契丹,再败党项,对他们的影响太大。接下来的几年,宋朝国内再怎么折腾,这两国都没有战心。经过了三年多的整合,宋朝的国力提升,制度慢慢稳定,开始对外进攻了。没有那几次大的胜利,宋朝就没有这么好的外部环境,可以对内大规模改革。

杜中宵与几人多年没见,初时还有些拘谨,饮过几杯酒,慢慢熟悉起来,谈天谈地。

王安石道:“自待晓在京西路营田,建了铁监,建了商场,还建了营田务。这几年各路学去,纷纷建了起来,朝廷增收不少。待晓在北地几次大战,又把铁路修到了西域,钱哪里来的?都是从这些事情上来。近几年朝廷收入,是以前的数倍之多,极是宽绰。手中有钱,才能对党项作战。”杜中宵道:“这几样都是极来钱的,已经近十年了,才增收数倍,其实也不算多了。现在军队的人数虽然并不比以前的禁军多,但军中花的钱多了,还是负担不小。”

王安石道:“纵然军中花钱翻一番,朝廷手中剩余的钱还是不少。以前我们为官,发的俸禄,往往是折来折去,谓之折变。自有商场,货物都在里面售卖,这两年慢慢没有折变了。据我所知,哪怕就是这样,朝廷现在手中还是有余钱。”

王珪道:“没有错,现在正是如此。因为手中有钱,宰执有意改革官制,增加人手。只是大臣们议论纷纷,定不下来增加哪些人手,才拖了下来。”

王安石道:“其实此事有何难?这几年增收的钱来自哪里,自然就该在哪里增加官员。便如铁监之类工厂,实际每年赚钱极多,却只是归地方官经度。若是朝廷有余力,应该专设官员,专任此事。”

王珪笑道:“世间事哪里那么容易?赚钱的人,不一定是要花钱的人。”

一边的韩宗彦连连摇头:“这便是朝廷不对的地方,赚钱多的人,应该多发钱才是。不能劝,别人怎肯尽力?这几年朝廷增收的钱,多是从工商业上来,应该在这上面多设官员。”

韩宗彦是韩张的侄子,同样是庆历二年进士,现在判盐铁勾院。天下的工厂,凡是大的,名义上隶盐铁司,不过多是由地方官掌管。从盐铁司的立场,韩宗彦希望增加工厂管理。

杜中宵道:“这是大事,应该由宰执统一拟个方略出来。改革官制,到底要改哪些,达到什么样的目的。然后再由百官议论,形成统一制度。没有方略,不知方向为何,官制怎么改?”

王珪道:“待晓说的有道理。不过,官制无非是历代所传,各有利弊,也难定下来。”

王安石道:“此话不对。现在要改官制,是因为此时与古时不同。朝廷手中的钱,不是从百姓收的税赋多了,而是朝廷所办的场务赚钱。这是从来没有过的,怎么能够参照古制?”

杜中宵道:“介甫说的有道理。现在朝廷宽裕,钱是来自场务,而不是来自税赋。改制的关键,是怎么把场务办得更好,朝廷赚更多的钱,百姓得到方便。这些都是古时没有的,历朝古制用处不大。”

王安石在舒州任通判时,依靠杜中宵在京西路的所为,建了商场和营田务,对此知之甚深。这些官办的场务,办得好了,是很赚钱的。朝廷改革,应该是以这些为核心,而不是随便乱改。

对于这个时代的官员来说,改革当然要有所本,最好还要有参照。其蓝本,当然是古制,再加上自己的发挥。完全按照新生事务整理一套制度出来,那是杜中宵做的事,现在的官员不行。

王珪是翰林学士,对朝廷的这些争论很清楚。不过他是清贵词臣出身,对具体政务不熟,只能别人说什么复述什么。到底怎么改,没有自己主意。

苏颂道:“依我在柏亭监和相州任职的经历来看,现在确实如此。一个铁监,现在的规模已经大得非常。便如柏亭监,现在有近十万户,人口稠密,早已不是原来的衙门能管的。现在的办法,是在工厂里大量使用吏人,官员很少。这样只是权宜之计,不是长久办法,不然朝廷无法掌控。”

柏亭监是最早建铁监的地方,现在已经成了宋朝的工业中心,大小工厂集中在铁路两旁。不过现在的朝廷,对工厂认识不深,对那里的管理很粗疏。

喜欢风雨大宋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风雨大宋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