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都市现言 > 开局女扮男装,说好的都是兄弟呢 > 第52章 欲买桂花同载酒52

# 五十二

前线战事还未平息,两国仍在激烈交战之中,每日都有死伤之数传回,薛忱的这一纸控诉传回朝中,顿时便引起一片哗然。

更要命的是,也不知到底是谁走漏了风声,这消息不仅在朝中官员之中传开,很快也在京中百姓中传开。

依照这样的传播速度,只怕出不了一月,便要天下皆知了。

皇帝也没有耽误,当即便令御史台及刑部彻查此事。

皇帝动作如此迅速的原因也很简单,这一是为了平息民愤,安抚前线将士,二则是为了撇清关系。

——在之后传回来的折子里,薛忱将事情的原委道来后,此事居然还牵扯到了皇帝的头上。

原来当初,薛惟率领三万大军追击夏军只是做给人看的假象。

实际上,薛惟是打算秘密绕道行军至夏军背后。

只要成功,他便能与薛贺带领的军队对夏军进行前后包夹之势,届时必定能一举击破夏军。

此番行动有些冒险,以防万一,薛贺和薛惟未曾向任何人透露过消息,就连那些跟着薛惟绕道行军的士兵们,也都一直以为自己还是在追击夏军,完全不知道真相。

可他们的行踪却还是被人发现了。

夏军在他们必经的峡谷之路上提前设下了埋伏,就这样,薛惟和他带领的整整三万士兵被尽数杀害,只留一个薛惟的亲卫侥幸逃生,在带回薛惟尸首告知一切真相后,也力竭而亡。

这绝不是偶然。

夏军是提前知道了他们的计划,提前蹲守,所以才能够在山谷之中设下落石羽箭木桩等等埋伏。

可提前知道他们计划的少之又少,军中仅仅就只有薛贺薛惟两人而已。

这总不可能是薛贺出卖了自己的儿子,让自己的儿子去送死吧?

——不在军中,就只能在前朝了。

绕道行军的事情,除了父子二人外,其实还有一人——

皇帝。

战初,皇帝曾多次来诏,要求薛贺薛惟尽快夺回被攻占的三座城池,也好在薛贺薛惟不辱使命,顺利夺回了那三座城池。

但很快,朝中又来诏令,要求他们乘胜追击,争取歼灭夏军,以绝后患。

这诏令与父子二人的想法不谋而合,两人自然欣然接旨。

之后商军屡战屡胜,军中士气大涨,眼看着夏军就要被打回老家了——此时,薛贺和薛惟想着的,还是稳打稳扎,一步一步来,骚扰夏军致其兵疲,然后再一举击破。

但偏偏此时,前朝又传来了诏书。

诏书之中除了和以往一般的嘉奖之外,更有催促之意,希望他们能够尽快歼灭夏军,赶在年节前结束,还能回京来过个年。

这打仗的事哪能急的?

两人起初都没有在意这一纸诏令。

但紧接着,发来的诏令越来越多,每一封都是在催促,而一直到最后一封——送诏令之人,还送来了一封皇帝的密旨。

密旨中直言,夏国暗探回报,夏帝重病垂危,朝中一片混乱,几大皇子夺嫡没人能管得了前线的事情,此时正是他们一举攻入夏国,直取夏国国都的最好机会。

在如此反反复复的催促之下,最终,薛贺和薛惟还是商定出了一个稍微冒险些的绕道行军的计划。

并且,为了安抚前朝多次催促的皇帝,薛贺写了一封密函,令心腹送回了京中,告知皇帝绕道行军的计划——

也就是说,眼下除了薛贺薛惟,知晓这行军计划的,就只有皇帝了。

皇帝毕竟是皇帝,不能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大声喊冤,但从他立马就下旨让御史台和刑部彻查的举动来看,他应当是觉得自己很冤。

皇帝确实是发过多道诏令去前线,但大多都是嘉奖和鼓励。

催促的当然也有,但并没有薛忱说的那么多。

而且皇帝自认为自己说得可委婉了,他只是好声好气地告诉两位将军,年节快到了,早些回家还能赶上和家中亲眷一起过年啊。

皇帝下发的诏令可都是经过翰林院起草的,翰林院里的士子都能替他作证。

而薛忱所说到的那封密旨,皇帝也承认,这他倒确实是发过。

但那也是因为他确实收到了夏国暗探的回报啊。

夏帝病危,夏国朝政一片混乱,前线无人能管,这实在是一举攻入夏国的最好机会,他自然就写了密旨告知薛贺薛惟了。

但。

“薛贺将军所写的那一封密函,朕从未收到过。”

宣政殿里,皇帝召集来了各部大臣,当着御史大夫、孔弥远还有唐大伯等人的面,难得开口解释了一句。

身为皇帝完全可以不解释什么。

但此事事关重大,涉及两位将军还有无数沙场将士、西北百姓们的枉死,他也不得不开口,和底下的臣子解释一番了。

御史大夫王雍沉吟片刻,“薛贺将军的那位心腹可有消息了?”

一旁的兵部侍郎开口回答:“薛忱将军并未提及过此人。”

此话惹得在场的几位老官都扫过去了一眼。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那兵部侍郎不明所以,但在这一群都比他官阶要大的大人们的目光下,还是紧闭了嘴,低下了头。

王雍虽然也扫了一眼那兵部侍郎,但也没有多想,只是继续说回刚刚的话题,“或死或逃,只怕已是找不到那人了……”

“从薛忱将军所奏来看,边关布防图亦被提前泄露,这才导致大战之中,西北各城池毫无抵抗之力便被夏军攻破城门——陛下,此事必定有三品以上官员通敌卖国,还请陛下多予臣一些时日,仔细调查其中。”

皇帝按着额头,眉心紧皱,“要快。”

“是。”

几位大臣又商议了一会该如何安定民心、平定前线将士怨气、抚恤薛家家眷等种种事宜。

一直到天色昏沉,宫门即将落锁,一众大臣才陆续离去。

宣政殿里留下的,除了太监宫女外,便只剩下了今日作为翰林院修撰来记录皇帝言行的唐今。

比起那一个又一个的老狐狸,皇帝对待这位年纪尚轻,官阶也低的翰林学士还是要随意许多,“唐卿如何看待此事?”

唐今低眸,答得取巧,“前线战事未停,平定军心为上,薛将军此举还是有些冒进了。”

这当然不是她的想法,她答的,不过是皇帝这会想听的。

前线还在打仗,薛忱选择这会将事情揭露出来——多少有些以前线的军情来逼朝堂替薛贺薛惟找回一个公道的意思了。

这样的举动,虽然旁人能理解,但必定是会引起皇帝不满的,毕竟连他都被怀疑陷害忠臣了。

果然,唐今的话说完,皇帝便又叹了一声,“到底还是年少,太过毛躁了些。”

唐今挺认同的,“若不毛躁,也不会做那般孤身入敌营的…冒进之事了。”

她的话语在说到一半的时候,微妙地停顿了一下。

皇帝好像听到了隐隐约约一个没说完就被咽了回去的“蠢”字。

皇帝回头看去,瞧见她面色上些许冷意,想起她和薛忱还是自幼相识的好友来着,眼底的神色也不由得柔和了些许。

少年之情啊,总是难得。

……

奸臣通敌卖国,陷害忠良致使大战不利的消息很快便传遍了九州。

原本各州百姓就因为之前的强行征兵而生出民怨,如今找到了民怨的发泄口,顿时间,要求朝廷严查,惩戒奸臣的声音无比浩大。

在多方压力之下,在调查了整整三月的时间之后。

七月初,御史台及刑部向皇帝上报了查出来的,涉及通敌卖国的一众奸臣党羽的姓名。

次日,皇帝下旨,将数十名牵连其中的官员尽数收监。

为首之人于三日后在狱中自尽,死前留下血书,对通敌卖国之罪供认不讳。

其家人被牵连下狱,判处秋后问斩。

此事涉及多名朝中大臣,朝局动荡不安,消息也一直压了近半月后,才传至西北。

传诏之人在见到前来接旨的薛忱之时,顿时便堆起了脸上的笑。

这位薛将军如今可是满朝文武都想巴结的新贵,他也都等薛忱开口了,极为识相殷勤谄媚地上前,拿着那封诏书恭喜:

“恭喜薛将军,大仇得报!陛下圣明,已查清那截获大将军密函,通敌卖国陷害两位将军之人——正是先前的吏部尚书唐珩!”

“如今那作恶的唐府一家,已被判了个满门抄斩,两位将军在天之灵,也可以安息了啊。”

喜欢开局女扮男装,说好的都是兄弟呢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开局女扮男装,说好的都是兄弟呢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