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大明嫡长子 > 第943章 南京

大明嫡长子 第943章 南京

作者:皇家雇佣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1-10 12:19:48 来源:泡书吧

轻徭薄赋,大兴文教,任贤用能,鼓励农桑。

有这么几条政策下去,不管是朝堂还是民间,一下子便平静下来了。

朱厚照作为皇帝也能感受到,就是上来的奏疏数量虽然还是那些,但大事一下子少了很多。

于是在顾人仪上任半年之后,他最终还是开始了当初和顾佐的约定——下江南。

这是自正德十二年、十七年之后,皇帝第三次下江南。

尤记得十二年时,他初次抵达南京皇宫,还吩咐过要将宫城仔细维护好,以备他再次驾临。

这样,南京皇宫在正德朝终于重获生机。

眼下已经是十月了,这个季节南下,那肯定是要在南京过年了,冬季太冷,出行毕竟不便。

也因此,此次南下的准备也十分充分。

首先就是人数众多。

考虑到要在南京过年,所以皇帝还把自己的老母亲张太后也一起带上。

张太后可是个长寿人,历史上他一直到嘉靖二十年才去世,而且嘉靖皇帝对待她并不十分热络,就在这种状态下还能熬过七十,这也不是寻常人物了。

现在皇帝是她的亲儿子,而且国家形势大好,膝下还有那么多孙子孙女,她状态是更加的好了,虽然已经五十八岁,但慈眉善目,脸色红润,吉祥着呢。

现在朱厚照用顾人仪,恢复传统儒生概念里的治国之法,所以说他也把张太后带着,正好显现一个仁君孝子的样子。

说到底其实也就这么回事。

此外,皇帝还将自己的宠妃一股脑全带上了。

包括夏皇后,贤贵妃(老三生母)、顺贵妃(老四生母)、敬贵妃(老五生母),还有宁妃、昭妃,以及近几年刚入宫,因为年轻而侍寝较多的惠妃宁氏、容妃叶氏。

这些人都带上了,孩子们也不好落下,

老大奉旨监国,走不了。

老二不在,老三带着老四去蒙古了,

剩个老五载壡,朱厚照必定是要带上的。

至于公主,他的三个年纪最大的女儿都已经嫁人,跟着驸马都尉在京师过日子呢,剩下的那些若是年纪太小就算了。

只有一个秀雅公主,和老五差不多的年纪。

她是夏皇后多番努力之后生下的,连生两个女儿之后,夏皇后身体有亏,这些年来就没再怀孕过。

除了后宫以外,皇帝还下旨要少府令范玉昌、户部尚书姜雍、兵部尚书张经、产业部尚书邢观和新任吏部尚书蒋冕随驾。

蒋冕原是吏部侍郎,因为张璁倒台,王琼、路忠铭等一票官员纷纷去位,所以他算是接替了这个位置。

一代新人换旧人嘛。

此人在历史上是正德、嘉靖年间的重臣。

嘉靖皇帝一度对其比较倚重,并评价他‘忠诚端亮,内外推重’。

总得来说是个稳重、端庄又正直的官员,属于科举体质下培养出来的典型产物。

皇帝带这几个人也是有讲究的,少府和户部是钱袋子,产业部是因为他此行要到杭州召开产业大会,至于吏部尚书么,其实是他知道此人和载垨走的近,所以不愿意把他放在京师。

否则翻过了年回去一看,不知道多少人会被换了。

到那个时候,他要是全部推翻,那载垨脸面无光,外人也会说皇帝对儿子太过苛责。

可若不推翻,载垨和他的人马就会收到错误信息,以为这样没关系,最终变本加厉。

这两种,哪个都不好,还不如让蒋冕跟着他去南京算了。

至于带兵部尚书,那是因为国家还有战事,所以这个人缺不了。

原来的兵部尚书是桂萼,严嵩走后,他接了总理外务官的位置。

而张经是原来的兵部侍郎,当初老三去吕宋时,皇帝也派他一起的。

吕宋取胜以后,出征官兵个个有赏,张经自然也不能缺了。

历史上的张经也是比较有‘军功’的文臣,所以他出任兵部尚书完全没有问题。

除此之外,还有两个很特别的安排,

就是皇帝把内阁两位阁老,顾人仪和王廷相全都带走了。

这个安排在前几次的皇帝出巡当中从来没有过,以前是至少也要留个首揆在家‘看门’。

这次则不管了。

背后的缘由有些耐人寻味。

所以真正有些失望的就是载垨,

内阁、户部、吏部、少府全都带走了,让他监的什么国?难道去断个寡妇守不守节的‘大案’吗?

但没办法,他刚被皇帝收拾过,现在属于夹着尾巴装乖的阶段。

到了十月初六日,皇帝正式起驾,

天子龙辇是队伍庞大、旌旗蔽日,浩浩荡荡的从北京城中走出。

国家像这样强盛,朱厚照也就没省马车这样的小钱,他的座驾乃是八匹透黑精壮的大马所拉,车厢长两丈有余,内里分出了两块独立区域,最前方是放着书案,用于处理政务,后面用木门相隔着的是一个宽而软的大床,供他在路途中休息。

这两个区域左右两侧各有一扇小窗,而轮子则是前二、中四、后二的格局,至于帘子和木头的用料装饰则不必多言。

可以说,这几乎就是一个移动的乾清宫。

如果需要的话,甚至可以容得下七八名臣子。

至于路途颠簸也不必过多担心,两京大道已经被修整过了,虽比不得现代高速公路那样丝滑,但人坐在里面也不会有不适的感觉。

而因为天子出行,封路则是不可避免的操作。

朱厚照没在这方面为难负责他守卫的神武卫将士们,不然万一有什么意外,那不仅对他个人安危造成威胁,也会使得好不容易平静下来的朝堂出乱子。

当然,这样的缺陷就是外面的景色会比较单调,大部分都是一眼望过去的平坦耕地,刚出紫禁城还觉得新鲜,走到保定就已经不想往外面看了,而是听着自己的臣子说些具体的事。

这期间,邢观和姜雍所主张的一件事引起了他的主意。

其实也不算正式的论政,更多的是一种论学,话赶话谈起的。

邢观说:“当年太宗文皇帝迁都北平,最大的缘由是出于北方防务的考量,以天子来守国门。百余年前,大明最大的威胁也是来自北方。所以那番考虑自是恰当。

但时移世易,皇上文治武功,冠绝古今,北方蒙古余孽已不足为虑。不仅如此,自博望侯出使西洋以后,上下始知当今世界之势是航海大业浩浩汤汤,不可逆转。尤其是产业强国、产业立国的观念显然更适合当下的世界和当下的大明。

大明又与南洋和西洋诸多国家往来通商,现在的海上船只如过江之卿,由此而知,国家的重心会在几十年间由北方转向南方,而且陛下也说过,今后大明的主要威胁更有可能是来自于海上。既然如此,是不是可以考虑再将都城迁往南京?”

邢观也不是特意在向皇帝上奏,或许是这一次正好是出发前往那里,所以他才多说了这么几句。

但他这么一讲,其他人还真的有几分认真对待的神色。

与此同时,朱厚照则在心中想着:当年朱棣要迁都北京,也有政治考量。

他对建文皇帝的削藩之策大加批判,但是他当了皇帝以后也得削藩,这是不可更改的政治格局,不削藩还得了?

但他造反的时候,肯定是说我是太祖皇帝封的九大塞王之一,身负戍边之责。

哪怕当了皇帝,也要强调这一点,因为这是朱元璋给他的,那么迁都北平,以天子守国门,自然就是这个政治逻辑下的产物。

上一世朱厚照并不会这么考虑,哪怕去看历史,也是觉得朱棣大概还是考虑军事因素,考虑了国家北方的防务压力。

但现在当了这么些年皇帝,刚刚那些想法竟就自己这么冒出来了。

而邢观之后,少府令范玉昌又说:“邢尚书所言倒也不无道理。大明南洋公司便更像个京里的衙门,而不像地方。”

朱厚照心中默默的赞同这句话。

大明南洋公司太重要了,它的一把手都是自己绝对亲信。

虽然在杭州,但实际上却是北京直接遥控。

从这个角度来说,国家的重心确实是在南方。否则为什么不干脆把南洋公司放到京师去呢?

“迁都大事岂可轻言?”顾人仪稳重出声,“便说所耗费的银钱便是个不小的数字。况且定都北平已百年有余,天下人都习惯了。”

姜雍笑了笑,反正是路上闲暇,就这么说说嘛,他讲道:“从经济的角度来说,做任何决策关键不在于耗资多少,关键在于划算还是不划算。如果迁都南京,对天下有利,那么再多的钱也是值得的。

实际上,北方人口众多,但主要的产粮之地却都在南方,为了供养北方,每年南粮北运足有四五百万石,当年仁宗皇帝就说:南北供亿之劳,军民俱困,四方向仰,咸仰南京,斯亦吾之素心。”

这又是一个旧事了。

朱棣死后,太子朱高炽继位,也就是后来的明仁宗。

但这个老兄刚刚做了七个月的皇帝就吵着闹着要回去,叫‘诏还都南京,北京诸司悉称行在,复北京行部及行后军都督府’。

而且他还让后来的宣宗皇帝朱瞻基提前到南京去修葺宫殿,相当于给他打前站,完了弄好了他这边儿就过去。

结果仁宗皇帝不长寿,事儿还没怎么办他就驾崩了。

这才使得后来可以发生那件‘朱瞻基准备回京继位、而朱高煦欲半路拦截’的荒唐事,不然的话,朱瞻基好好的不在北京待着乱跑什么。

现在姜雍这么提,

便是要借用仁宗的大义,

就是说还都南京,是为了解民之困,为了这个目的,难道还要省那些银子么?

顾人仪的确辨不了,因为仁宗皇帝的地位很高,古代皇帝死了能拿到‘仁’这个字的,那都不是一般人,老实说朱厚照都做不到,因为他杀了太多人了。

“不知皇上以为如何?”顾人仪拱手道。

朱厚照偏着身子,倚在后面。

“太后还是初次到南京,不知能否适应。”

他其实是没怎么考虑过这个问题,而这个问题又关乎重大,所以不愿意表态,就拿了‘孝’这个字推脱一下。

实际上他心里是有些纠结。

按照道理说,今后数百年确实是海权时代,随着海贸的日益兴旺,江南绝对会成为最重要的一片地区,很多事物的处理如果递到南京就可以,自然是效率更高。

而且,假若女真还是不可避免的崛起,迁都也可以使得京城远离前线。

但这种考虑有时候并没有什么意义,如果皇帝荒淫、仁政不兴,躲在南京一样会有神州陆沉的那一天。

或许大唐的那种办法不错,那会儿是东西两京,现在也可以南北两京嘛。

其余大臣看到皇帝并没有心思讨论这个事情,也就识趣的不再说下去。

等到他们都走了,

朱厚照揉了揉载壡的脑袋,问:“你觉得呢?要不要还都南京?”

载壡新年十四岁了,在这个年头,再过两年都该成亲了。

他皱了皱眉头,显然也有些拿不定主意的样子,仔细想了以后才说:“儿臣觉得不好。”

“为什么?”

“南京离西北实在是太远了。到时候顾得了东南,又顾不了西北。而一旦西北有警,逼得朝廷陈重兵,那便危险了。”

朱厚照略微一愣,

其实想一下地图就会发现,载壡说的对,大明不断向西、向北拓展领土,相比起来,南京离那些就真的太远了。

到时候为了防卫布下重兵的话,那么数十万大军在离京师那么远的地方……还不知是福是祸呢。

“那么东南沿海的海贸和南洋又怎么办?”

“嗯……孩儿是觉得,东部地势平坦,修路不难,所以距离遥远的问题可以通过修路解决。大道畅通以后,南北两京不过也就是几天的区别,影响不大。”

“那么今后再有人拿国家重心南移之说来讲呢?”

这样问其实已经有了一番考校的味道。

载壡似大人一番说:“国家各个部分没有轻重之说,它们都是大明的疆土。”

朱厚照眼神一凝,心怀大慰,他这个五儿子,还真是有雏鹰振翅的感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