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科幻 > 诸天万界之大拯救 > 第九十三章 或为良相,或为良医

诸天万界之大拯救 第九十三章 或为良相,或为良医

作者:放羊小星星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4-04-30 15:21:41 来源:泡书吧

范仲淹的提案涉及吴淞江,白茆、茜泾、浒浦、下张、七丫等河,预计至少要调用十万役夫以及配套的地方厢军。

所谓地方厢军,也就是各州府的常备部队,厢军的主要组成部分大多是饥民,部分是流放的罪犯。

虽然冠以‘军’的名字,但厢军几乎不承担作战任务,起主要任务多是各种杂物。

与其说厢军是军队,不如说是国有的工程团队,在地方上,似筑城、修路建桥、运粮垦荒、制作兵器等任务,统归厢军。

虽然厢军的总体人数并不少,但摊到各州府,人数便不算多,似这种大工程,仅凭厢军之力,是难以完成的。

因此,范仲淹的奏疏中才有征调民夫的请求。

当然,奏疏中的提案也不是单纯的征调民夫,更像是以工代赈。

以工代赈,其实也不是什么开创性的提案,历史上以工代赈的例子,最早可以追朔到春秋战国时期。

《晏子春秋》中有记载,齐景公时,国家遭遇饥荒,晏子为民请粟,公不许。

为了救灾,晏子曲线救国,以修筑君主所用的建筑为由,让饥民获得了救助的粮食。

到了先秦时期,管仲亦有以工代赈的措施。

因此,范仲淹‘以工代赈’的论调并不算新颖,也不足以令刘娥惊奇。

真正让刘娥意外的是,范仲淹一介选人,竟然敢提出如此大胆的奏议。

范仲淹的奏疏中不止是要求征调民夫和厢军,还额外奏请了二十万石粮食。

如今,京中的米价约为300文一石。

二十万石粮食,六千万钱,也就是六万贯(足额的情况下)。

六万贯钱,明显不足以支持修建如此浩大的水利工程,这仅仅是第一批招募饥民的钱粮而已。

根据常例,征调的民夫每天最少也要消耗米两升,十万人,也就是二十万升。

十升和一斗,十斗和一石,十万民夫每日消耗的粮食便要2000石。

综合而言,二十万石的粮食,也就只够一百天的消耗。

就这,还没有算上运粮的损耗,以及征调民夫的其他开支,民夫不可能每天只吃粟米吧?

况且,一天两升还是最理想的情况下。

宋代一石合92.5宋斤,一宋斤约为604克,换算可知,一石大米为59.2公斤,也就是118.4斤。

继续换算,宋代的一升约为1.2斤,两升便是2.4斤。

2.4斤,看似很多。

但古代的饮食结构不比后世,肚子严重缺少油水,役夫干的又是重体力劳动。

【话说,目前朗读听书最好用的app,野果阅读,.yeguoyuedu 安装最新版。】

每天吃两斤多,不足为奇。

(ps:宋朝随军运粮民夫每日定量的口粮便是两升,宋代诗人李复有诗‘人负六斗兼蓑笠,米供两兵更自食。高卑日概给两升,六斗才可供十日’)

半晌,李杰放下手中的札子,微微感慨道。

“范仲淹确是良吏,苏湖地区常年受灾,这水利,是该修一修了。”

听到这话,刘娥眉头微蹙。

“六哥,现在这个时机征调民夫,怕是不合适吧?”

征调民夫,历朝历代都是扰民之举,尤其是此次需要征调十万民夫。

先帝这才登遐多久,就要大规模征调民夫。

另外,官家刚刚登基就这么做,也不太合适。

“大娘娘,国政为先,若是错过了今年冬天,明年就要耽搁一整年。”

“最近几年,江南地区又恰逢多雨,说不定明年苏湖地区又要受灾。”

古代征调民夫,通常都会考虑时节问题,若是农忙时期,如春耕,秋收,肯定是不适合征调的。

非必要的情况下,大多是以农闲期招募为上。

像之前为真宗修陵,那是没办法,只得在农忙时期征调。

“此事还需再议。”

刘娥的态度很是坚决,值此之际,的确不是征调民夫的好时机,不过,她也没有完全否定,而是跟着补充了一句。

“待明日,于承明殿与诸卿议一议此事。”

……

……

……

苏州。

望着眼前浩浩荡荡的太湖,若是换做是别时,范仲淹很可能会诗兴大发,作诗一首。

但现在嘛。

他只觉得很烦。

一碧太湖三万顷,再好的景色,他也没工夫欣赏。

苏州算是范仲淹的故乡,既然他来了这里,自然想为家乡的父老乡亲做点事。

也正因为如此,他才会冒险上了一份兴修水利的札子。

其实,范仲淹也很清楚,眼下这个时机,不适合大规模的征调民夫。

早在上书的那一刻,他已然做好了石沉大海的准备。

同时,他也做好了受罚的准备。

世界上总有一种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不为名,不为利,但求问心无愧。

毫无疑问,范仲淹便是这种人,不然的话,他也不会做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诗句。

站在一旁的张纶,面露无奈的看了一眼范仲淹,叹息道。

“希文,你这又是何苦呢?”

张纶前些日子也一直在各地走访,查探灾情,直到今天,他才重新和范仲淹会和。

“谢使君关慰。”

范仲淹澹然一笑,目光一转,看向了无边无际的太湖烟波。

“然,不能利泽生民,希文又何须这身官衣。”

昔日,范仲淹进士及第之前,他曾去过寺庙里求过签。

第一问:“他日得位相乎?”

不许!

复祷之。

第二问:“不然,愿为良医。”

亦不许。

两愿皆不中,范仲淹继而叹曰。

【夫不能利泽生民,非大丈夫平生之志】

虽然已经过去了十多年光景,但范仲淹从未忘记仕官之前许下的愿景。

换句更现代一点的话便是,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种红薯。

“唉。”

听到范仲淹的回应,张纶不禁倍感无奈。

显然,他是知道范仲淹的追求的,只是,张纶还是想劝一劝范仲淹,这样做官,是行不通的。

此时,张纶虽不在京师,但他俨然可以想到,若是朝中大臣看到了这份札子,大概会作何反应。

这一份札子,很可能会让范仲淹多上十年的选人生涯。

十年!

人生,又有几个十年呢?

一步慢,步步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