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其他 > 历史直播:我用天幕改变历史 > 第90章 曲辕犁

历史直播:我用天幕改变历史 第90章 曲辕犁

作者:壳菜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4-04-30 14:53:26 来源:泡书吧

各朝代众人:……

怎么总感觉天幕在内涵什么。

某朝代青年举手,“这题我会,天幕用简明扼要的言语,说明了华夏农业的重大改革,表现了天幕……”

这话是他从一个视频的弹幕上看见的。

然后, 他又被弟弟强行闭麦了。

……

[在中国大一统局面形成的秦汉时期,农具也进入一个更高阶的阶段,变得具有“强复合型”特征。

简而言之,现在的农具变成技术活了。

需要那么一点点技术。

西汉的耧车我们之前讲过了。

我们这次把重点放在水车和唐朝的曲辕犁上面。

先说水车,一种十分好用的灌溉工具。

它是华夏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许多人认为,水车的发明,是奠定了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

大家还是看图,我们今天来讲三种水车。

也就是第一阶段,在这个阶段大家简单了解一下就好了。

水车,最早的文字记载,大约在东汉时。

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在东汉末年,灵帝命毕岚造“翻车”,这种车有已轮轴槽板的基本样式。

又有一说三国时,魏国马均也有对“翻车”的制造。

但不论“翻车“究竟首创于何人之手,在东汉到三国时期,“翻车”就已经出现,是可以肯定的。

可以视为中国水车成立的第一阶段。

接着,第二阶段,也就是唐宋时期,在这个时期,轮轴应用方面有很大的进步,已经能利用水力为动力,作出了\\\"筒车\\\"。

随后,只要配合水池和连筒,就可以使低水高送,不仅功效更大,同时节约了宝贵的人力。

南宋张孝祥大赞:『转此**轮,救汝旱岁苦。』

可见此水车对农事帮助之大。这是中国水车发展的第二个阶段。

接着是第三阶段,元明时期,对比第二阶段又是一个很大很大进步。

具体表现为,在此之前的水车多少是需要人力驱动的,但现在不用了。

他们研究出了\\\"水转翻车\\\"、\\\"牛转翻车\\\"或\\\"驴转翻车\\\",。

具体表现为,使原先只用水力驱动的筒车,即使在水量较不丰沛的地方,也能利用兽力,弥补不足。

另外,\\\"高转筒车\\\"的出现。更是让地势较陡峻,无法开发的地方,也能低水高送,有所开发。

怎么样,听起来是不是超级厉害。]

虞美人的ppt做的很详细,特别把每个时期水车改进的地方圈了出来。

[大家光看图片,可能还是对水车没什么概念。

车高10米多,由一根长5米,口径0.5米的车轴,支撑着24根木辐条,呈放射状向四周展开。

一米大概是一个成年人两跬的长度。

每根辐条的顶端都带着一个刮板和水斗。

刮板是用来刮水的,水斗用来装水。

接着,每次河水冲来,借着水势的运动惯性缓缓转动着辐条,一个个水斗装满了河水被逐级提升上去。

临顶,水斗又自然倾斜,将水注入渡槽,流到灌溉的农田里。

水车的巨大往往是有些超乎想象的,大的轮幅直径大的20米左右,小的也在10米以上。

一般大水车可灌溉农田六、七百亩,小的也可灌溉一、二百亩。

关键是,水车省工、省力、还省资金。

到了后期,还能摆脱人工,实现自动化,这谁看了不心动啊。]

说着,说着,虞美人把水车图纸展示出来。

虞美人自己费劲吧啦找半天,然后愣是一点都没看懂。

所以,在放出来之后,虞美人特意打了个补丁,[非专业人士,不一定正确最好自己照葫芦画瓢多尝试几次。]

唐朝。

二凤陛下被扎了几针,旁边坐着温柔漂亮的媳妇儿,怀里抱着乖巧听话的女儿,总算是委委屈屈的缓过来了。

真的,天幕放暴击的时候,那是真的一点准备也没给啊。

太特么刺激了。

二凤抬眼,猝不及防跟长孙无忌对上视线。

长孙无忌尬笑。

实在是不知道该说什么。

心中简直要怕死了,亲上加亲的梦可能要破碎了不说,这要真是因为冲儿,长乐才有个三长两短。

都不用他妹夫出手,就他妹妹出手,就有够他喝一壶了。

这边亲家正打着眉眼官司,那边朝臣们在降低存在感之余奋笔疾书。

明显,画元明时期的水车图画上头了。

对于这等宝贝,水利利器,但凡犹豫一秒记录,都是对自己工作的不尊重。

李世民到底是皇帝,事情毕竟也还没有真的发生,郁闷一会儿也就缓过劲了。

主要长孙皇后和女儿都在身边,也没那么难受了。

事情都还没发生就好。

……

[说完水车,我们接着来看曲辕犁,它的出现,标志着古代中国耕作农具已经成熟。

往后在犁这一方面,最多只能做个小的调整。

若是想要再有突破,大概就得是在工业成熟后,弄出个犁地机什么的了。

所以曲辕犁,也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巅峰之作。

是要载入史册,要被赞叹的绝美创造。

曲辕犁一开始并不叫这个名字,因其首先是在苏州等地推广应用,又称为江东犁。

说起这个名字,大家是不是就比较熟悉了。

至于后面又为什么叫曲辕犁了呢。

原因其实也还蛮简单的,因为它的辕是曲的,而非直的。

在唐之前,百姓们用的犁辕多是直的。

这样的犁,即使每个朝代的技术都是在进步,但还是不太好用的。

然后,就不知道是哪个小天才,把将直辕、长辕改为曲辕、短辕。

并在辕头安装可以自由转动的犁盘,这样不仅使犁架变小变轻,而且便于调头和转弯,操作灵活,节省人力和畜力。

总而言之,变轻了,也变好用了。

同时,曲辕犁也不需要一家三口齐上阵,基本一牛一人就能耕地。

而且耕地更深。

这里给大家看一下曲辕犁地图片,再结合我刚才说的功能。

真的,说是劳动人民的智慧巅峰之作,是一点也不夸张。

点赞,疯狂点赞。]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