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都市 > 闲唐 > 第 206 章

闲唐 第 206 章

作者:春溪笛晓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4-04-25 16:05:19 来源:69书吧1

搜猫阅读(soumal),最快更新最新章节!

第 206 章

李元婴少有地没睡好觉, 第二天一早, 他带着人去了海港那边, 看着络绎归港的海船出神。这件事不管对谁来说都算不得什么好事, 他一个人闷坐在临近海边的大石头上想了半晌, 还是没想出两全其美的好办法。

别看他总说带着人出海去、再也不回来了, 实际上他心里还是舍不下长安的。他生在长安、长在长安, 实在不想长安变成他再也不想回去的伤心地。说到底,都是权势富贵动人心!

李元婴吹了半天冷风,回去后才发现自己染了风寒, 昏昏沉沉地睡了过去,急得所有人团团转。平时李元婴身体好得很,突然病这一场着实让人担心, 好在孙思邈说他只是夜里没休息好又冻着了, 喝点驱寒汤就好。

魏姝坐在塌边悉心照料。

到下半夜,李元婴醒了。他睁着眼看看头顶的纱帐, 又看看熟睡在自己身侧的魏姝, 感觉自己做了一场大梦, 却记不清梦里都发生了什么。

这世上终归没有十全十美、对谁都好的事, 承乾他们都不是笨人,只是少了点应变经验而已, 经些磨练也是好事, 毕竟今天他能让东宫落入他人之手, 来年就可能丢了整个大唐。

李元婴睡不着了,蹑手蹑脚坐起来, 想悄悄下床不惊动魏姝,结果魏姝还是醒了。见李元婴恢复了一贯的精神奕奕,魏姝放下心来,起身和李元婴相对坐着,问道:“睡不着了?”

李元婴点头,抓着她的手说:“吵醒你了吗?”

魏姝摇摇头,表示不要紧,问他要做什么。

李元婴说:“写信。”他起身下了床,外间守夜的黄鹂也听到动静撩起帘子进来,取来衣裳给李元婴穿上,又去帮李元婴把灯点着。

魏姝坐到李元婴对侧,也铺开纸要跟李元婴一起写信。李元婴颇觉稀奇,问道:“你也写信?你写信给谁?”

魏姝道:“给祖父他们,还有其他朋友。”她知道李元婴口里说得决绝,实际上肯定放不下,所以李元婴要做什么,她都会站在李元婴这一边。

李二陛下没下这道旨意之前,李元婴已经旗帜鲜明地站在太子一方,海师也是交由太子的心腹去训练,滕王府和太子是紧紧连在一起的。

现在的变故是李元婴没有预料到的,如果其他皇子真的起了什么心思,那李元婴无疑和他们站到了对立面。在这些事上,她能做的很少,更不可能理智地劝李元婴不要掺和,只能紧跟着李元婴的脚步帮他做他想做的。

这些话魏姝没有挂在嘴上,李元婴却懂了。有这样的王妃是天大的运气,他心情好了许多,下笔也轻松自如。他先给李承乾写了封信,说众人订购的海船都造好了,今年秋天要出发,希望李承乾过来看看,李德謇和杜荷等着他过来检阅成果。

李元婴这个提议去年就提过,不过那时李承乾刚受了伤,腿还没好全,李二陛下不曾应允。现在李元婴觉得是时候了,毕竟李二陛下把这么多儿子都召回京,长安不缺李承乾一个,不如放李承乾出来走走,路上若是有人敢生事正好可以练练手。

李二陛下不是嫌弃太子没经什么历练吗?就该放太子出来走走。滕州虽小,但滕州是站在太子一边的,这个态度永远不会变。太子不够好,好好学就是了,反正李二陛下满打满算才五十出头,多活个三四十年不是事儿,有的是时间让太子学。

李元婴写完游说太子的信,又给李象补了一封,让李象团结友爱,平时多带小伙伴们一起玩。同龄的堂兄弟挺多,多邀他们到东宫玩耍,李家子弟要团结友爱,不能受大人的影响。当然,要是谁不听话,揍到他们听话!李元婴洋洋洒洒地给李象教授了一通孩子王秘诀,内容十分详尽,甚至还举例说明自己当年怎么使坏、怎么坑害别人,若是不考虑受害人的感受,写得还挺妙趣横生的。

李元婴把信都写完了,才终于提笔给李二陛下写信。他考虑了一下是以弟弟的名义写还是以滕王的名义写,最后他决定才不管什么大局、才不管什么时势,先把李二陛下臭骂一通再说。

李元婴颇有些义愤填膺,设身处地地想一想,要是自己儿子被人欺负了,他肯定不会善罢甘休。他要先把对方大卸八块出口恶气,然后再好好安慰安慰自己儿子,多派些人手保护他、多教他点本事让他以后可以应对这些危险。怎么可以什么都不教、什么都不给,直接拉出其他儿子对被人害了的儿子说:“既然你不顶用,我来看看你兄弟行不行!”这也太伤人心了,觉得他做得不好不会好好教吗!

既然你不疼儿子,那让他来滕州散散心,我这个当幺叔的疼侄子!

李元婴痛痛快快地写了一通,骂得非常爽,等到要封起来时又有点犹豫。他怕他皇兄派人来打他一顿,犹豫来犹豫去,李元婴还是把信封好了。

要是连他都不敢和他皇兄说真心话,这世上怕也没几个人敢说了,想想他皇兄也不容易!

这时天边已经亮了起来,李元婴叫人把信送去长安,精神抖擞地出了门。年轻人哪怕小病一场,睡个一觉也好得差不多了,武媚等人见李元婴没什么大碍,顿时放下心来。

既然有心邀太子过来玩,李元婴自然要做足准备,年初为了迎接御驾他们已经忙过一场,一回生二回熟,大伙听说太子可能要来都不怎么惊慌。

有的人听说了长安那边的变故,知道李元婴邀太子出行就过来相劝,认为这节骨眼上他们不该蹚浑水。劝李元婴的人都不是一路跟李元婴道滕州的人,武媚她们就没劝,她们都很清楚李元婴的性格,既然早前已经表过态要站在太子一边,李元婴怎么都不可能因为太子地位有可能动摇就改变立场。

那不是李元婴会做的事。

李元婴的信很快送到长安。

李泰等人也回到了长安。

李泰的车驾在城门与李治的车驾碰到了一起,两个人都没下车,自然没碰面。李小圆球好奇地撩起车帘往外看,想瞧瞧长安有没有什么变化,没想到正好对上对面一个小豆丁同样好奇的目光。

李小圆球一看对方的衣着,觉得大家可能是一家人,立刻朝对方露出个笑容。对方一看李小圆球朝他笑,马上也回了个笑脸,两个小孩还没招呼完对方,那边的车帘就被人拉下了,把车里的情况挡得严严实实。

李小圆球觉得没趣,也放下车帘逗弟弟玩去。

李泰沉着一张脸坐在那,觉得回长安一点意思都没有,还不如一直在相州。他甚至有点想念一路奔波去高丽的日子,那时候天高地阔,沿途的风光虽不怎么好,却也比每日闷在一隅之地要强。

阎氏见李泰情绪不高,不由伸手握住李泰的手。

李泰看了看阎氏,叹了口气,轻轻回握阎氏的手。若是以前,他肯定很高兴回长安,但是他既已知晓李二陛下从来没有让他一争太子之位的意思,现在被召回京也没什么可高兴的。

现在在很多人眼里,李治这个人选比他好多了,同样是母后的儿子,还娶了太原王氏的女儿,条件天生就比其他皇子要优越几分,也更容易获得各大世家的支持。在这方面,连太子都不如李治,毕竟太子和李元婴关系好,李元婴整天胡搞瞎搞,却好巧不巧地搞到了世家头上:李元婴降低了纸价,在各地建图书馆供读书人免费借阅,在滕州兴办新式书院让滕州所有适龄小孩都有书可读。

这对百姓来说是好事吗?这对百姓来说是好事。可是这对世家来说不是好事,世家之所以以自己的家世为傲,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以诗书传家。这一切本来只属于他们,连收寒门弟子入门下教导都是他们的慷慨施恩。

结果李元婴横空出世,硬生生把纸价变得低廉无比,把读书变成寻常百姓都能享受的普通福利。哪怕没有人敢明说,暗中对李元婴恨得牙痒的人绝对不少,至少曾经有人来接触过李泰,问李泰要不要一起摁死李元婴。

平心而论,搁在几年李泰最想弄死的人就是李元婴,他也确实下手了。可现在不一样了,李泰的心态和过去几年完全不同,他现在不想李元婴死,他就想看看李元婴还能怎么蹦跶,能不能蹦跶到把那些踩高捧低的人气死!

所以,李泰虽然不会特意去坏某些人的好事,但也不会掺和进去,平白让自己惹上一身腥!这是李泰这么多年来总结出来的经验:但凡想要对李元婴下手的,最终全都会死得很惨!

李泰对阎氏说:“回到长安了,你想走动的就去走动,实在不想走动的也不勉强,我们在府里读读书习习字,日子过着也挺舒坦的。”

阎氏点头。要说谁最高兴李泰的转变,那肯定是阎氏无疑。

以前李泰要争,她总日夜忧心,很怕一觉醒来天就变了。这次李二陛下下旨召他们归京,她也只有担忧没有欣喜。现在李泰说出这样一番话,不管是真心的还是有意安抚她,她都安心了不少。

相比李泰这边的平和,晋王府就热闹多了。晋王一家入府之后,管事们忙碌地把带回来的箱笼一一放好,迅速接手府中事务。作为晋王妃,王氏并不需要事事亲力亲为,叫乳娘哄好三个孩子之后便对镜梳妆。

铜镜中的女子年纪还不到二十,她相貌出众,身材窈窕,根本看不出已经生过三个孩子。相比出嫁时的羞涩,她现在已经能落落大方地展现自己由世家悉心培养出来的一切,她美丽又端庄,而且有着寻常女子难以企及的聪慧和眼界。

铜镜之中,她的双目熠熠发亮。

李治逗三个孩子玩了一会,走到铜镜后看王氏梳头,蓦然对上了王氏那明亮的眼睛。自从知道他们要回京,王氏的眼睛总是带着这样的亮光,让李治有些心慌。

王家大舅哥给他分析的那些事,李治也觉得李二陛下可能是那个意思,但是李治心态转不过来,因为从小到大李元婴都和他说,那些皇位之争和他们没关系,没了大哥还有三哥四哥,哪里轮得到他头上?

李治觉得自己没什么希望之余,还因为王氏和王家大舅哥的态度有些不舒坦。他什么都还没说,他们已经帮他做好所有的规划,连拉拢什么人、在父皇面前怎么表现都帮他想得非常周全。

他真要去争,是他自己争来的,还是他们帮他争来的?要是他们帮他争来了那个位置,他以后又该怎么对待王家?

李治心里百转千回,却没好和王氏说出这些想法。毕竟他都还没想好要不要争,真要争也不一定能成,这就考虑这些未免太早了点!

两边休整了一夜,第二天早早入宫去觐见。自从儿子们去就藩,李二陛下很少看到几个成年的儿子凑得这么齐,他打量了几个儿子一眼,对他们勉励了一番,父子之间虽然不算冷淡,但也说不上亲近。

李承乾作为兄长,即便知道李二陛下召回他们的用意,也必须拿出兄友弟恭的胸襟来,在东宫设宴款待久别的兄弟们。都是成年人了,场面话大家都会说两句,一顿酒吃下来倒也算是宾主尽欢。

送走一干兄弟,李承乾坐在屋里吃茶醒酒,便听有人来报说有李元婴的信。他还没让人呈上,一旁乖乖跟着喝茶的李象已经跳了起来,高兴地问:“有没有我的信?幺幺有没有写给我?”

李象这几天也挺郁闷,小孩子是最敏感的,就算李承乾他们没在他面前说什么,他也能从夫子们的言谈间感觉到东宫的气氛变得有些压抑。

李象不喜欢这种感觉。

听人说李元婴来信了,他自然高兴不已,他最爱看李元婴的信了。

送信的人看平时稳重老成的小殿下难得露出小孩子心性的一面,不由莞尔,抽出比较厚的那封递给李象:“这是滕王殿下给您的。”

李象一看,这么厚,更高兴了,捧着跑到一边拆信。李承乾见儿子乐成个小傻子,心情也好转了不少,拿过李元婴的信拆开看了起来。

李元婴提议他去看看他们的海港和海师。

这段时间朝中人心浮动,大多在观望着看看哪边胜算大才往哪边下注。李元婴不是朝中重臣,他只是个已经就藩的藩王,这趟浑水他本来可以不掺和的。李元婴却没有置身事外,还主动邀他去滕州,主动提起李德謇和杜荷是他的人、他们所率领的海师也是他的。

就算这世上没人看好他这个太子,李元婴还是会站在他这边。

李承乾感觉这段时间堵在胸口的闷气蓦然散去。

现在他还是太子。

既然他当了这个太子就该好好当,要不然会辜负很多人的期望。弟弟们回来了也不是什么大事,他这个当哥哥的应该表现出兄长的气度来。要是有人挑动弟弟们一争太子之位,他就好好看看这些人能对他这个太子做什么!

这一次他绝对不会再轻易受困于人。

李承乾心情明朗起来,转头看儿子还在看信,有点好奇李元婴给儿子写了什么,怎么看起来比给他的信还要厚上几分!李承乾耐心地等李象读完信才问:“你幺幺给你写了什么?”

李象也没瞒着,把李元婴在信里写的东西如此这般如此这般地给李承乾讲了。他兴致勃勃地说:“幺幺在滕州办了个书院,我也要在东宫办个书院,让大家都来弘文馆读书。我们皇家子弟不能输给别人,等我们学好了,全都要像幺幺那样考个进士!谁考不上谁丢人!”李象把自己的打算说完了,拉着李承乾的手央着他同意这件事。

李承乾道:“这个你得和你皇祖父商量。”

李象表示没问题,他一会写个计划书去征求皇祖父的意见。李象说干就干,信心十足地抱着信去自己的小书房,捋起袖子按照李元婴在信里给的框架写计划。

李承乾看着儿子风风火火的背影,感觉李元婴在自家儿子心里的地位比他还高,李元婴隔着老远都能怂恿他干着干那。儿子都这么有干劲,李承乾自然不能落下,他想了想,也准备写封折子给李二陛下,表示自己想出去看看民生民情。

重点是想看看河南道的民生民情。

以后可以再去去别的地方。现在朝中有这么多兄弟在,不缺他一个,他正好可以脱身出来好好看看大唐的大好河山,总不至于一辈子生在宫中长在宫中,根本不知道百姓过的是什么样的日子、不知道百姓想要的是什么样的君王。

至于他离京后会不会遇到什么意外,朝中会不会有什么变故,李承乾也耍了次赖,表示有父皇和这么多弟弟在他很放心,他相信父皇和弟弟们。

有些说不出口的话,李承乾也趁机写在了这封折子里。这都是受李元婴的启发,有些事当面说可能难以启齿,但是写出来就简单多了,只要你足够不要脸,很多困难都会迎刃而解!

这时李二陛下还不晓得儿子孙子都被李元婴怂恿着来给他找事。他听人说李元婴的信到了,没搭理,平静无波地把面前的折子都批完了,再吃了碗茶,确定实在没事可做了才叫人把李元婴的信拿来。

李二陛下倚在凭几上读信,只看了一段脸色就黑了。谁给这小子的胆子让他敢对他的决定指手画脚?!

还口口声声说什么“如果是我儿子”,他儿子生了吗?他现在儿子影都没有,而且照他说的“王妃还小还不能生孩子”,估计接下来几年他都没儿女可以得瑟!就这么个毛都没长齐的小子,还敢一口一句“你不疼大侄子我来疼”,他的太子用得着这混账东西来疼吗?

李二陛下看完李元婴的信,脸色黑如锅底。他下了旨意那么久,也只有李元婴敢跑来和他说这些话,连长孙无忌他们都只是隐晦地让他要三思,他真下了令也没人阻拦。

大家的意见都很一致,太子确实需要磨练磨练。

没谁觉得真的要动太子,他们都想看看有哪些人是想把太子拉下去的,有哪些人有意换一个能由他们掌控的君王。事实证明张口吞下这香饵的人并不少,很多潜藏在背后的家伙慢慢也会显现出来。

这么多人里头只有李元婴直接写信骂他对太子不好、不疼爱太子。

太子是用来疼爱的吗?

李二陛下把李元婴的信扔到案上,觉得这小子简直无法无天,居然敢指着他鼻子骂!

李二陛下正气闷着,又有人来报说魏征求见。李二陛下一听,觉得就是魏征把李元婴教成这样的,好教不教,居然把骂人的爱好教给李元婴,这算什么事!

气归气,李二陛下还是让人把魏征宣进来,听魏征喷了一通最近的问题。等魏征喷够了,李二陛下才幽幽地看着他,说道:“魏卿,你这孙女婿写起信来和你一脉相承,这天底下敢这么骂朕的人怕是只有你们俩了。”

魏征听了,认为李二陛下说得不对,他和李元婴骂起人来还是有区别的。主要体现在他比较客观,李元婴肯定偏主观,两者相差忒远了,怎么能混为一谈?魏征认真地纠正李二陛下的错误观点,坚决不承认李元婴是他教的,他有时都被李元婴闹得头疼,这锅他不背!

李二陛下被魏征绕了半天,深深后悔自己拿这事找魏征茬,论讲道理他从来没赢过魏征。下次还是别为难自己了!

李二陛下客客气气地应付完魏征,更气了,马上给李元婴回了封信,还李元婴一顿臭骂。

骂完人,李二陛下这些天郁结在心头的闷气也散了大半。

这法子不错,下次可以早点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