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都市 > 闲唐 > 第173章

闲唐 第173章

作者:春溪笛晓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4-04-25 16:05:19 来源:69书吧1

搜猫阅读(soumal),最快更新最新章节!

第173章

早在年初,玄奘就往朝廷上表说自己快走到安西都护府了,不上表不行,没朝廷文书,他回了大唐不好行走。

当时房玄龄叫人批了玄奘的通行文书,玄奘便正式启程回大唐。通过高昌时,玄奘多留了些时日,替昔日高昌王做了场法事。当初他踏上取经之路时曾途径高昌,与高昌王谈经论道,极为畅快,约好来日再相会,不想回来后故人已逝,高昌也成了大唐安西都护府的一部分。

也是这时候,玄奘才知晓大唐的诸多变化,比如李元婴派人往吐蕃诸部弘扬佛法,还以茶入禅,凭空捏造许多禅茶典故。安西都护府也受了影响,百姓虽没机会买到茶叶,达官贵人却有机会尝尝茶滋味。

高昌王之子也回到了高昌,知晓是父亲旧友归来,亲自接待了玄奘,顺便以茶待客,让玄奘尝了个鲜。

玄奘听故人之子把很有佛家典故的禅茶故事娓娓道来,着实震惊不已,连他听了也觉得这茶苦得很有滋味,正合佛家修行之道!

玄奘贞观三年离开长安,当时李元婴还没出生,他根本没听说过这位滕王殿下。

从高昌王之子口里听说李元婴的种种事迹,玄奘便将这号人物牢牢地记在心里。他耗时十几年前往天竺取得真经,自然想将它发扬光大,而想要让更多人接受他转译的真经就必须得到李二陛下的认同!

这次他途经一百一十国,所见所闻丰富至极,一路上也有关注各地风土人情与植被物产,相信这些东西对朝廷应当是有用处的。

玄奘悉心整理着自己拿得出手的东西,希望能争取到朝廷的认可。

入夏之后天气炎热,李二陛下带着魏征等人去翠微宫避暑,留太子在长安坐镇。

听人说玄奘回到长安,安置在弘福寺,李承乾生出了见玄奘一面的念头。

相比李二陛下这个无神论者,李承乾对佛理还是有点研究的。不过经过李元婴一通禅茶炒作,李承乾或多或少也琢磨出了对待佛家应有的态度:挑拣有益的信一信,挑拣有用的学一学。信一些佛理可以,信所有和尚就不必了,谁知道和尚有没有曲解佛经的意思?反正,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李承乾怀着这种极其端正的态度宣见了玄奘。

玄奘虽有些失望,却还是认真应对,挑出些取经路上的所见所闻给李承乾讲了一遍。他觉得取经路上艰难险阻无数,随便拎一些出来讲一讲应该就能让李承乾对他另眼相看!

玄奘这却是失算了,李承乾听着竟觉得没甚稀奇,这样的冒险故事他跟着李元婴听过一打!虽然地方不一样、人也不一样,但是同样跌宕起伏、惊险刺激。

最近丰泰楼那边还把音乐和俗讲结合起来,又是讲故事又是配乐的,既新奇又有趣,相比起来,玄奘这空口白凭讲出来的取经故事未免略显无趣!

李承乾听了两段,便兴趣缺缺地让玄奘不必讲了,大可组织些弟子帮忙把前往天竺取经的过程编整成书供朝廷参考。

说完以后,李承乾还嫌玄奘受的打击不够大,叫人取来几本《吐蕃行记》给玄奘当参考,说让玄奘比对着这几本书来记录,把各地的物产、风俗、人口、牲畜驯养情况都记录下来。

李承乾殷殷地握着玄奘的手嘱托:“往年已有不少佛门弟子前往吐蕃、突厥弘扬佛法,既然玄奘大师您求得真经,那定然要再派一批人前去向他们传授真经,这件事也拜托玄奘大师了!”

玄奘面色发僵,只能强笑着应了下来。他这一去来回就是十九年,长安的变化着实太大了,当年还十分稚气的太子也成长到让他认不出来!着实很难想象,眼前这个风姿卓绝的沉稳青年居然是当年那个活泼好动的小太子!

还有,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佛门子弟络绎不绝地前往吐蕃、突厥那些地方?当年他要去天竺求取真经,赞同他的、愿意与他同行的人可不多!

难道不到二十年的时间,真的能让他和现在的长安完全脱节?

玄奘觉得自己有必要先好好了解长安如今的情况再作打算!

李承乾抽空见完玄奘,觉得玄奘一路辛苦,就是不太会讲故事。

他叫人安排一批佛门子弟去帮玄奘著书,务必要挑文采好的、思维有条理的,务必把这本《大唐西域记》编写得详尽一些、有趣一些,最好能吹一吹西域的美好之处,好让更多商队愿意受舟车劳顿之苦去把西域的宝贝弄回来。

最好就是让称心他们把《大唐西域记》里的精彩内容挑出来编成戏!

只要有足够的好处,别说西域了,更远的地方肯定都有人愿意走!这可比他们辛辛苦苦派使者去商谈要轻松多了,还不必被魏征他们骂劳民伤财。

要知道朝廷的差役都是从民间征调的,百姓从来都不是乐于帮朝廷干白活的存在,上面要强行征调他们去西域帮朝廷搞采购,他们绝对会闹起来!

当初李二陛下想去洛阳避暑,随行的卫兵都敢因为不想辛苦出行而往他卧室方向射箭,试图让李二陛下打消念头。在隋末更是有到各地接采女的差役觉得路上太辛苦,直接把去接采女的船弄沉。

所以,与其强征,还不如想办法让人自愿去做。

最容易被说动的人自然是商贾,商人逐利,只要有利可图,他们什么都愿意干!

和李元婴相处久了,李承乾现在也是很有想法的。按着自己的主意把事情安排下去,李承乾又写信和李元婴提了这事,告诉李元婴若是《大唐西域记》写得好一定第一时间送去滕州给他看。

李元婴收到信时,正让骆宾王写篇邀请文章,召集河南道的有识之士前来赴会。所谓的有识之士,包括但不限于世家大族、豪强富户,只要你有钱、你有人、你有粮,或者可以随便有点什么拿得出手的东西都成!

李元婴到河南道这么久,该打听他底细的人都打听了,许多人也都知晓李元婴除了最响亮的混世小魔王名头之外还干了不少事,比如就藩之前他号召户县人捐钱修翠微宫!

可事实上出钱的户县人并没有吃亏,至少今年河南道有些家底的人都听说了长安一瓜难求的局面。

那瓜就是李元婴教人种的,薄薄的皮翠碧可爱,红红的瓜瓤鲜丽饱满,一口咬下去,沁甜的瓜汁足以驱散酷夏的闷热!户县所有种出了这西瓜的人都大赚了一笔,赚的钱可不比捐出去的钱少!

哪怕明年别人也能种出来,他们赚了这一笔也不亏,何况瓜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种好的,得挑土质、得选对种法。都说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一样的瓜种,别处种出来的西瓜不一定能有户县种出来的好!

所以,这位滕王殿下其实是厚道人啊。

众人虽然不太想和李元婴搅和在一起,但是又好奇李元婴找自己有什么事,所以收到邀请函的人都在犹豫着自己要不要去赴会。要是派个管事去的话,遇上像修翠微宫那样的大事他们能不能第一时间做出正确的决定?

不少人都拿不准主意,相互和认识的人打听对方的想法,看看他们要不要去,都觉得要是大家都去的话,自己去好像也不算太没脸?当然,因为大伙都打着这样的主意,所以别人问起时都含糊糊弄过去,谁都不乐意当第一个给准话的人!

作为这次“动员大会”组织者,李元婴一点都不着急,叫人把邀请函送出去之后照旧每日去书院巡逻一番,看看书院的招生情况和教学情况。

滕州本来就有州学,但州学不搞基础教育,进去的都是学个三五年就要应试的准举子。书院把州学圈了进去,又添了启蒙班、基础班和各个专科分院,如今学生们每日都要在夫子的带领下绕着那一大片学田跑上一两圈,十分热闹。

这是武媚提出的,一来为了锻炼学生体魄,让他们可以健健康康地做学问;二来则是让他们每日看看李元婴划给他们的田地,让他们牢记李元婴的恩泽,不能费心费力养出批白眼狼来……既然做了好事,那就该让他们知道!

武媚是不可能让李元婴白白拿自己的田地当学田供养书院学生的,她不要求这些学生将来唯李元婴是从,但至少要让他们心怀感恩。

李元婴偶尔也会过去看看学生们绕着学田晨跑。

看着日益多起来的新面孔,李元婴觉得很满足,这些人将来要么会进入朝廷,要么会进入各行各业,不管他们将来能做什么,但都会为大唐贡献他们的力量!哪怕对于偌大的大唐而言,这么一撮人根本不算什么,可一批接一批地培养,总能有点用处的!

这天李元婴道书院巡视完,便收到了他大侄子写来的信。他拆了信看完,对玄奘很感兴趣,对他大侄子的想法也很是赞同。是该让玄奘说说西域诸国有什么好东西,然后鼓动商贾们去把它们给弄回来!

李元婴回信狠夸了李承乾一通,把李承乾夸得天上有地下无,写到末尾又很是感慨地和李承乾回忆大家一起载歌载舞吃烤全牛烤全羊的日子,表示自己特别想念李承乾这个大侄子,肉麻得不得了!

都要往长安送信了,李元婴又顺势给李二陛下写了封信,写写自己关于“东方之珠”计划的规划。

信写好了还在晾干,骆宾王找过来提醒李元婴该去看看会场布置得满不满意。李元婴点头应下,随意地把两封信装好,跟着骆宾王去看宴会场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