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都市 > 娇女种田,掌家娘子俏夫郎 > 第3211章 国策

娇女种田,掌家娘子俏夫郎 第3211章 国策

作者:郁雨竹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4-04-25 16:02:40 来源:69书吧1

搜猫阅读(soumal),最快更新最新章节!

“大人,大人,京城来人了。”

罗江县县令一下站起来,高兴的问道:“在哪儿?快请进来,是公文还是圣旨?”

“是户部的大人,绵州刺史府的官吏陪同,说是来收购和安排新稻种的……”

县令身子一僵,“啊?”

七里村种了不少新稻种,其中以周家为最,周立重前脚被宣进京城,后脚县令就让人去村里说了,要把新稻谷留着,不许人随意售卖。

这段时间他一直在让人和七里村的人接洽,想要购买新稻谷以留作种子,不过因为他开的价低,所以买到的不多。

他能够禁止七里村往外卖新稻谷,却不能从他们手上强买,要是以前,七里村的村民或许会心慌,不敢不卖。

但现在他们却不是很怕。

一是村子里的人不是很缺钱,这些年他们跟着周家种姜,种山药,种女贞子等药材赚了不少钱;

二是因为他们有周满做靠山。

周满的官职可比县令高多了,他们才不怕县令呢,不许他们往外卖,那他们就换好了。

给亲朋换一些新稻谷,一斤换五六斤,再把换回来的稻谷卖出去就是。

不行还能交给白老爷。

县令可管不到白老爷身上,听说白老爷已经挑好了新稻种往外卖,价格是一般稻种的两倍还多呢,特别赚钱。

户部下来的官员联合绵州刺史府一起去七里村收购新稻种。

周家这边的新稻谷都是按照谷价的正常价格收购,其他村民家则由他们谈去。

不过有白老爷在,朝廷要和白老爷收购新稻种,不会太亏待对方,白老爷也不好太占亲家便宜,所以这里进行得还算顺利。

谷种被送到绵州库房,然后便开始计算各县需要分发的稻种……

罗江县县令在这一件事上虽能参与,却不太有话语权,他回到县衙时肠子都悔死了。

“当初周立重提议播种新稻种时我就应该同意的。”

师爷和县丞也懊悔不已,“县令,只能看来年了,第一批新稻种毕竟是在七里村种的,那里的农户肯定留有不少新稻种,明年我们县播种新稻种的面积肯定在其他县之上,这也是一个政绩。”

县令也只能这样安慰自己了。

相比之下,青州这边要更顺利一些。

因为新稻种基本都是在北海县播种,且多是官田,郭刺史亲自出面,白善只留下一批供给明年的稻种,剩下的全部按照市价卖给了刺史府。

刺史府再分发给各县。

等这些事情做完,青州已经入冬,周满裹上了披风,白景行小朋友更是穿得像个圆球,坐在被圈出来的榻上玩彩色的木块,自己用木块搭所有人都看不明白的东西。

白若瑜坐在另一边,他就一直往上叠,等叠到一定高度,木块哗啦啦的掉下来,他就呆了一下,然后扭头去看白景行的。

身子前倾,小手一扫,就把白景行搭起来的木块也扫塌了。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于是白景行都不带停顿的,扭过身子握起小拳头就揍他。

白若瑜啊啊的大叫起来,两个孩子就滚做一堆,白景行压着白若瑜打。

下人们连忙将俩人抱起来分开,白若瑜哇哇大哭。

一旁的明达很是淡定的给他擦眼泪,说他,“明明每次都打不过,你做什么总是去招惹她?”

周满也说白景行,“你不要动手啊,你现在还小,把握不住力气,打人很痛的。”

白二郎端了一盘葡萄进来,见他儿子又哭了,见怪不怪的坐在一旁,剥了一颗葡萄,把籽挑去就塞他嘴里,白若瑜瞬间止住哭声。

周满好奇:“这时候哪里来的葡萄?”

“京城送来的,”白二郎道:“说是西域进贡过来的,一直用冰存着,昨天和冬至礼一起送来的。”

周满:“离冬至还远吧?”

白二郎点头道:“是啊,我觉得他们就是想找个借口给我们送东西,冬至前后应该还会送些东西来。”

他顿了顿后看向周满,“陛下来信问我们何时回京。”

周满无辜的回视,“看我做什么?你们想回就回呀。”

白二郎挠了挠脑袋道:“我倒是在哪儿都可以,但我们担心回去以后再想出来就难了,而且孩子还小呢,路上会不会太冷?”

这意思就是还不想回去了。

周满目光在俩人之间来回巡视,斟酌道:“所以你们的意思是让我?”

白二郎连连点头,“你也给陛下写封信呗,和我们的信一起寄回去。”

“行吧,”周满道:“正好你们可以体验一下青州的年礼。”

周满就去给皇帝写信。

皇帝收到这两封信,哪怕有女儿女婿送的不菲冬至礼,依旧气得胡子都飞起来了。

“明达这是出去就不想着回来了,她以前可乖了,一定是白二教坏了她。”

皇后却要公正得多,道:“我看不是驸马不想回来,而是明达的主意,她的主意可比驸马正得多。”

皇帝撇了撇嘴,嘀咕了两句便不再念叨,算了,顺了女儿的心意总比顺着驸马的心意好吧?

大晋的公主过得如明达这般肆意的却也独她一个而已。

也是因为这份肆意,皇帝才没想着给白二再放一个官儿,他要是当了官儿,那明达就没这么肆意了。

不过白二虽然没任职,从北海县送来的折子里还是能时常看到他的名字,基本上那里的功绩都有他的一份。

朝臣们也都知道,现在北海县盐场、码头、官田,甚至是才在北海县那里设立起来的盐运司皆有白诚和殷或的一份功劳。

不管是白善的折子,还是郭刺史的折子都不掩盖这一点儿。

等将来他们从北海县回来,真要论功行赏,他们也有一份,即便他们两个没有任职。

大贞二十二年,注定是在史册上浓墨重彩的一年,这一年,青霉素问世、两株新稻种问世,朝廷盐政改革,盐运司成立,太医署改革,两所在后世举重若轻的药坊建立;

大晋失去了一位能干的谏相……

而后的几年时间里,朝廷和各地衙门除了日常的事务外,便是坚定的执行这一年制定下来的国策。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