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都市 > 娇女种田,掌家娘子俏夫郎 > 第246章 答应

娇女种田,掌家娘子俏夫郎 第246章 答应

作者:郁雨竹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4-04-25 16:02:40 来源:69书吧1

搜猫阅读(soumal),最快更新最新章节!

魏知要从这里回京,当地的官员当然要给他办一场欢送宴,本以为魏知会拒绝,谁知道他竟然应下了。

不说绵州刺史,就是傅县令都高兴起来,尽心尽力的在县里最好的酒楼订了几桌酒菜,白老爷下午赶到的县城,刚和魏大人见过一面,他诧异的看了魏大人一眼,但没有说话。

这一场酒宴,不少人都喝多了,白老爷面色也有些潮红,他没住在县城中的别院里,而是选择和魏知住在同一家客栈中。

夜深人静时,白老爷出现在魏知的房间里。

魏知将跪在地上的白老爷扶起来,道:“本官既然答应了你,自然会做到。你明日送完我后,先行一步在转道上等着。”

白老爷闻言松了一口气,躬身退回自己的房间。

但他心里并不平静。

今天下午他从家里赶到县城时,魏知刚从最后一个严重的受灾村里回来,他上前求见,对方却似乎一点儿也不惊讶。

随行的这么多乡绅土豪,他不仅记得他的名字,还能叫出他现居的地方,甚至在他说出邀请他单独前往七里村做客时,他意味深长的笑了一下,然后没有多问的就答应了下来。

当时白老爷就觉得这位魏大人知道了什么。

现在,他更加确定了。

向外说要回京,却要悄悄的与他去七里村,虽然这很符合他的利益,但这是不是说明,魏大人他一开始什么都知道,甚至这两日七里村发生的事他也全都看在眼里?

他值得信任吗?

念头只是一闪而过,他便微微安下心来。

应该是可信的,他连圣人都不怕,难道还会怕益州的这些官员吗?

在益州,最大的也不过是益州王而已。

除非魏知要造反,不然他有什么理由会勾结地方官和藩王呢?

白老爷这样安慰着自己。

第二天一大早,魏知的队伍就整装待发,魏知坐上马车,朝大家道:“夏收在即,灾后又有许多工作要做,我就不耽误你们的时间了,都回去吧。”

这是不可能的,以绵州刺史为首的官员一定要把人送到十里长亭去。

父母官都送了,跟来的乡绅土豪们当然不会落下,于是特纷纷跟随。

浩浩荡荡的队伍就这么上路了,上了官道,又到了十里长亭,魏知就沉了脸,道:“再送下去,本官可就走不了了。”

绵州刺史闻言有些尴尬,他可不喜欢这位瘟神留下,于是停下脚步,在十里长亭与魏知告别。

白老爷跟着众乡绅土豪目送魏知走远,然后便与绵州刺史既各地县令告别。

傅县令转头想和他商量些事情都没找到人。

白老爷快马回村,在县城转入山道的那个转口等着,不过小半刻钟,魏知便带着两个侍卫骑马从另一条路赶来。

白老爷松了一口气,就要上前行礼,魏知就挥了挥手道:“白老爷不必多礼,我们还是先上路吧。”

“是。”

俩人快马朝七里村赶去,骑着马当然不久,两刻钟不到就到了村口。

而此时,大吉刚把画押好的供词交给刘氏,“除了右边房间的那人,其余俩人都愿意在口供上画押了。”

刘氏颔首,将供词用油纸包起来,然后放在一个盒子里。

她正想说什么,管家在门外汇报道:“老夫人,堂老爷带了一位贵客到了。”

刘氏立即起身,道:“把人都打发到后院里去,约束好下人,让他们别乱走动,请堂老爷他们到前堂,我这就去。”

刘氏这次连嬷嬷和身边的大丫头都没带,只带了大吉。

刘氏到时,魏知正背着手站在门口看着院前的花卉,听到脚步声,转头去看。

白老爷立即介绍,“大人,这是我婶娘,娘家姓刘,我堂弟是大贞元年的进士,后出任蜀县县令。”

前厅里只有白老爷,魏知及他带来的两个侍卫,还有刘氏和大吉。

刘氏行礼过后没有立刻说话,大吉看了一眼魏知带来的侍卫,先一步退下。

魏知这才对他两个侍卫微微颔首,厅里一下只剩下三人。

“老夫人有什么话现在可以说了。”

刘氏便当场跪下。

魏知连忙伸手去扶她,刘氏拒绝,抬头问他,“大人,此次犍尾堰本不该决堤的,死在大洪下的几万冤魂也本不该死的。”

魏知叹气,紧紧地抓住她的胳膊将她扶起来,然后后退一步道:“本官知道。”

一听这话,刘氏和白老爷就知道他们赌对了。

六年了,刘氏投告无门,甚至都不敢将这冤屈露出来,如今总算是有了倾诉的口子。

刘氏忍不住泣出声来。

魏知道:“此次益州的洪灾很严重,陛下大怒,尤其是犍尾堰维修不过才过去两年,不,确切的说,犍尾堰的工程才完成了一年零八个月。”

“此次洪灾是有夏日暴雨的原因在,但若平水槽不淤堵,飞沙堰固水分洪再坚固些,金堤也不塌,那这事就不会发生,或许就是拦不住洪水,那也多是洪水漫溢,不会山洪暴发。”

这场决堤来得又急又猛,以至于下游的百姓都没反应过来就被冲走了。

所以在魏知看来,这是天灾,也是**。

“本官在查犍尾堰的修建时发现,大贞二年,蜀县县令白启曾上表过一封折子,想要从外地聘请劳工来修补金堤,只是还没递到京城,在益州刺史那儿就被打回来了。”

这件事魏知本不应该知道,但不得不说白启足够细致,魏知也足够用心,他在查蜀县的各种账册,案宗时发现白启记录的工作日记,上面没有具体的内容,但写了日期,以及上折的标题。

很正常,却又不正常的一封折子。

正常在于,一般水利工程急需民工时,的确会从外地聘请或调遣一些劳工来支援;

不正常在于,犍尾堰很庞大,因为年久失修,初步设计的工程年限便是三年。

大贞元年开始拨款,到白启上折时,还有一年零七个月的时间才到齐,而后来事实证明,修补工作更长,一直持续到两年前的秋天才完成。

这样长期的水利工程,一般多是州内各县的百姓轮流来此服役劳作,很少会那么早的从外地调派劳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