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都市 > 娇女种田,掌家娘子俏夫郎 > 第2099章 问

娇女种田,掌家娘子俏夫郎 第2099章 问

作者:郁雨竹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4-04-25 16:02:40 来源:69书吧1

搜猫阅读(soumal),最快更新最新章节!

开春的事情不少,皇帝一一处理过后才叫了候在偏殿的牛刺史和杨和书觐见。

满宝和唐县令同时坐直了身子,关切的看着前方。

杨和书跟在牛刺史身后进来,跪下行礼。

皇帝坐在上首,目光沉沉的看着俩人问:“夏州天花肆虐,你二人有何话说?”

牛刺史顿了顿,在大理寺的官员亲自到夏州之前,他是想着拿住杨和书以下犯上的错处和他将罪责半斤八两的分了的;

但大理寺官员亲自到夏州,说是调查,其实却是押送他们父子,他便隐约摸到了京城这边的态度。

只怕杨家在朝堂上运作了。

论人脉,论在陛下前的情谊,自然是杨氏更有面,所以一路上牛刺史都很安静,他能做到刺史这个位置就不至于笨到哪里去。

只是他习惯了天高皇帝远,夏州荒凉,离京城也不近,却没想到遇到了一个有后台且较真的杨和书。

此时跪在这里,想到还被关在大理寺的小儿子,他便知道避无可避,而且他对当今也有些了解,知道推卸责任只会让他更生气。

于是牛刺史当机立断的磕头认罪,表示是自己没有管理好内宅,教育好儿子,以致天花在夏州肆虐。

老唐大人听他避重就轻就忍不住冷哼一声,代皇帝问道:“牛刺史,牛康的妾侍胡姬是几时请的大夫?”

他是刑案高手,懒得和他争论,直接询问关键点,将事情梳理出来,这大朝会上坐着的官员自会自己思考。

牛刺史一顿,一时答不上来。

老唐大人便又哼了一声,干脆起身走到堂中,问杨和书,“杨县令,你说。”

杨和书回道:“九月十八请的大夫。”

“那胡姬什么时候死的?”

“九月二十夜。”

老唐大人就问牛刺史,“牛刺史,你儿子是何时发烧出痘请的大夫,这个你知道吧?”

牛刺史顿了顿后道:“九月二十二早。”

“大夫何时怀疑这是天花?”

牛刺史袖中的拳头紧了紧,回道:“当日。”

“你知道大夫所言之后可有隔离你儿子,可有上报县衙,可有禁止他与人接触,清点约束家中接触过他的人?”

牛刺史低着头沉默了一下后将头磕在地上,“臣有罪,臣不该怜惜幼子便怀侥幸心理……”

“牛刺史,牛康在九月二十三酉时出门去春风楼,却到二十四的午时才回家,他整整在春风楼里与人厮混一夜加半日,你们牛家为何不派人去找人?”

牛刺史脸色微白。

皇帝气得一拍桌子,牛刺史立即道:“臣知错,请陛下降罪。”

“罪是要降的,却也要让百官知道为何降罪,”魏知幽幽的插嘴道:“陛下,杨和书与太医院所言不差,事情发生后便应该总结教训,将来再有这样的事才不至于再犯这样的错,这样死去的两千二百八十九人才有那么一点点价值。”

皇帝便看向老唐大人,“唐卿,你继续问。”

老唐大人应了一声,继续逮着牛刺史和杨和书质问,从牛康发病,到大夫第一次认为这是天花,再到有大夫找上县衙告密,以及之后杨和书的一系列应对,事无巨细,他全都问过一遍。

一旁还有御史台的其他官员查漏补缺,一番问话足足持续了一个多时辰。

最后皇帝和百官都没有直接给俩人定罪,而是先退朝。

皇帝招了魏知、老唐大人等重臣接着去书房里议事,其他人退朝离开,杨和书和牛刺史依旧留在宫中听宣。

满宝走到杨和书身边,将她早上塞在荷包里的点心都给他,小声道:“饿了就吃一些。”

唐县令也把自己的零嘴贡献给他,低声道:“看陛下这样子对你倒不怎么生气,运气若好,今明两天应该就出结果了。”

杨和书收了他们的东西,微微点头,“我知道,你们不必担心。”

的确很快就出结果了,满宝在太医院里吃了午饭,和刘太医申请了休假以后便去后宫先看明达和长豫,再拉上她们两个一起去看太子妃和皇孙,还没从宫里出去呢就有消息灵通的内侍来禀报:“牛刺史被送到大理寺天牢中了,杨大人被申饬,不过听说他可能要升任夏州刺史。”

其实皇帝在犹豫,他目前找不到合适的人接手夏州。

夏州如今元气大伤,要恢复肯定需要不短的时间,而能干的官员只能从别的地方调,可调任对别的地方也会有影响。

他和魏知等人商量了半天,最后也没找到合适的人选,人才还是太少了。

最后还是老唐大人提议杨和书。

皇帝便道:“朕听闻,此次夏州本地的士绅死伤不少人,不少人都怨恨他封城,断绝了他们的去路,让他继续留在夏州,怕是对他不利。”

让一个被夏州怨恨的人做夏州刺史,会很不利于地方的建设和发展,皇帝不愿意这样。

而且皇帝还听说封城时还有人为了出城对杨和书及其妻儿出手,所以哪怕为了保护他和他的家人,他也倾向于将人调走。

杨和书还年轻,此次虽然犯了以下犯上的忌讳,但所为是为大义,对他的个人能力和品德,皇帝还是很信任的,他想培养他。

老唐大人察觉到皇帝惜才的意思,顿了顿后道:“陛下不如问一问杨县令。”

他道:“夏州的怨恨其实很好解,罪魁祸首本是牛家,只要稍作引导就可以,在这件事上,民间舆情并不是很难引导。而且杨县令对夏州事物熟悉,这四个月来也一直是他代理刺史之责,所以臣以为再没有比他更合适的人了。”

魏知也道:“陛下不如问一问他,他若愿意,历练这一番,将来所得不会比去江南一带更少的。夏州虽荒凉,却在丰州之下,为东西南北最要紧的关卡,并不会屈了杨和书的才华。”

他知道,皇帝之前想把杨和书调往江南,通过他的手料理一下各世家留在江南的尾巴,那里私盐泛滥,同样不好管理。

可魏知同样觉得此时杨和书更适合夏州。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