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游戏 > 猛卒 > 第一千一百五十四章 泉州小憩

猛卒 第一千一百五十四章 泉州小憩

作者:高月 分类:游戏 更新时间:2024-04-25 15:28:35 来源:69书吧1

搜猫阅读(soumal),最快更新最新章节!

刘思古心中惭愧,连忙躬身行礼,“感谢殿下的不杀之恩!”

郭宋向师父金身合掌行一礼,又对刘思古道:“上二楼坐吧!”

“多谢殿下!”

刘思古跟随郭宋上了二楼,二楼供奉着铁木剑,旁边则布置成一间小书房模样。

郭宋笑道:“我每个月都会来这里修行一天,感受师父的警训,今天正好是我的修行日,所在这里接见你,也是你福缘深厚,今天见到了我师父的金身,它一般深藏于地宫,不对外展示。”

“我的福气,也是殿下赐予!”

郭宋笑了笑,给他斟满一盏茶,“我虽然杀人如麻,但也并非嗜杀之人,之所以不杀你,是因为你本身没有犯下罪恶,尤其在攻下扬州后,朱泚军没有屠城抢掠,这是你的功劳。”

刘思古欠身道:“杀人屠城,有违天伦,非治国之道,我一向坚决反对。”

“说得好,所谓各为其主,过去的事情我也不想再追究了,说说以后吧!”

郭宋喝了口茶,又不慌不忙道:“安西一直是朝廷的薄弱环节,虽然吐蕃已经转向掠夺天竺,不再威胁安西,但碎叶的大食人和可萨人却始终威胁着安西和北庭,朝廷总有点鞭长莫及。

要维护安西、北庭的长治久安,还是必须从中原迁徙汉民过去,但这些年进展得并不顺利,很多汉民过去只是为了摘棉花,摘完棉花后就回来了,不肯在那边定居,我反复考虑,主要原因还是安西和北庭没有一个很好的规划。”

停一下,郭宋解释道:“规划的意思就是统筹安排,哪边修建城池,哪边建立村庄,哪边种棉花,哪边种甜菜和小麦,只有把这些安排都一一梳理清楚,才能给汉人移民一个明确的居住地,给他们多少土地等等,也不至于像今天这样,东一榔头,西一锤子,一点章法都没有,移民也不能安心住下去。”

刘思古点点头,“小人明白了!”

郭宋又继续道:“这次你去安西,我封你为安西都督府长史,同时出任监察御史,希望你能安安心心在安西扎下根来,为安西和北庭的长治久安做出自己的贡献,为自己留下身后之名!”

刘思古心中感动,缓缓道:“感谢殿下的信任,微臣将把余生留在安西,一定不会辜负殿下的重托!”

郭宋微微笑道:“还有你的家人,带着他们一起去吧!你过两天办完入职手续,正好户部有一批物资要送去龟兹,你们就跟随队伍一起走,会有人替你安排好。”

刘思古犹豫一下,又低声问道:“有件事微臣一直不解,恳请殿下解惑!”

“你是不解我怎么会知道儿子的事情吧?”郭宋笑道。

“正是!这是微臣最大的秘密,只有微臣和孩子的母亲知道。”

郭宋淡淡道:“三年前,你见过儿子一面,你儿子记住了,他回汉中后把这件事告诉了外祖父,外祖父便逼问孩子母亲,她也是被逼无奈,不得不承认,后来的事情就和钱有关了,孩子有两个舅父,他们为了拿到你的钱,就向官府告发了。”

“他们母子被官府抓了?”刘思古颤声问道。

“抓倒是没有,这件事归内卫管,内卫派人监视他们,他们在南郑县城没有限制,就是不能离开县城,现在他们在驿馆,你等会儿就能见到他们母子了。”

“感谢殿下没有为难他们。”

郭宋点点头,“去吧!等你出发之前,我会再和你好好谈一谈安西。”

刘思古深深行一大礼,告退走了,走到门口他又道:“启禀殿下,微臣年轻时的名字叫做刘蓟,从现在开始,微臣将恢复原名!”

“这个名字不错,你的任命书上就叫做刘蓟。”

........

南海,湛蓝的天空一望无际,一朵朵白玉漂浮在空中,远处一座白云山仿佛矗立在海面上,一群群海鸥在海面上盘旋鸣叫。

在波光浩渺的海面上,一支数百艘海船组成的船队正劈波斩浪航行,强劲南风吹鼓了船帆,船行如箭。

在其中一艘万石海船上,一名船员从船舱里出来,走到甲板上,仰头看了半晌,双手拢在嘴边高喊:“杨公子——”

在桅杆刁斗上,一名少年正拿着一只单筒千里镜向远方眺望。

这种单筒千里镜是年初才刚刚发明,琉璃工坊的工匠得到晋王殿下的图纸,他们用透明玻璃制成了凸透镜和凹透镜,反复试验后,制作成功了单筒千里镜。

这种单筒千里镜主要用在战场和航海上,姓杨的少年用的就是第一部千里镜。

“什么事?”少年放下千里镜问道。

“东主让你过去。”

“我才不去呢!”少年小声嘟囔道。

船员笑道:“放心吧!这次船舱里没有女人了。”

“好吧!你上来换我,千里镜放在篮子里了。”

少年抓住缆绳,一纵身跳出来,像只猿猴一样,轻轻巧巧地荡到甲板上。

船员竖起大拇指赞道:“公子好武艺!”

能用上千里镜的少年自然不是一般人,他叫杨玄武,是郭宋师兄杨雨的遗腹子,今年只有十五岁,他母亲改嫁给了内卫统领王越,又给他生了几个同母异父的弟妹。

杨玄武是由张雷抚养长大,学文练武,郭宋原本想让他读书,不想让他再走上父亲的路子,但杨玄武天性喜欢武艺,他从八岁开始练武,跟随几名内卫高手学艺,练了一身好武艺。

而且他性格和他父亲一样不安份,整天就想出去闯荡,去天下各地见见世面,这次张雷出海去南洋,将杨玄武也带上了。

杨玄武快步向船舱里走去,走到伯父的船舱边,他犹豫了一下,问道:“伯父,我可以进来吗?”

这艘船上有年轻女人,和他伯父张雷腻在一起,前几天他来找伯父,结果看到了让他面红耳赤的一幕,他就不想再来了。

“臭小子,进来吧!船舱里没有女人。”船舱里传来他伯父张雷的声音。

杨玄武走进了船舱,只见伯父张雷坐在桌前,正眯着眼欣赏一支体型很大的红珊瑚,足有三尺长。

张雷这次去了南洋贸易,这一百多艘的船队之中,至少有三十艘海船是他的,他们从扬州出发,将大量日用品运去南洋,卖了一个好价钱,他去的是堕婆登国,在今天印尼一带,又去室利佛逝国,就是今天的苏门答腊岛,回来时在林邑国补给,在今天的越南中部。

他这次从南洋运回了大量香料、珍珠和象牙,另外,他又带了几箱上等琉璃作为送给国王和贵族的礼物,官坊琉璃要比私坊琉璃的品质好得多,在长安市场上也是作为宝物出售。

他得到的这支三尺长的红珊瑚就是堕婆登国王给他的回礼。

“伯父,这支珊瑚你都看了一路了,还没有看够吗?”杨玄武坐下来笑问道。

“你懂什么?这支珊瑚回长安后要送给你小伯,我现在趁还在手上多看几眼。”

张雷说的小伯就是晋王郭宋了,大伯是甘风,他是二伯,小伯就是郭宋。

“小伯好像只喜欢玉吧!这种珊瑚他会喜欢吗?”杨玄武不解地问道。

“哎!说你不懂就不懂,这么大老远跑一趟不能空手去见他吧!总得要送一件礼物,这株珊瑚拿得出手,送他最合适。”

“我不管这些,你找我有什么事?”

张雷不满地一拍桌子,“怎么说话的?重说一遍!”

“好吧!”

杨玄武低下头小声道:“伯父找孩儿有什么事?”

“这还差不多,我告诉你,到扬州后,货物要转换到小一点的货船上,你跟着船回长安,你告诉婶娘,我还要去一趟新罗,进一些人参,估计秋天能回来。”

“伯父,我也要去新罗啊!”

“听话,这次你先回去,下次保证.......”

杨玄武小声嘟囔道:“你一路上带了多少女人,我回头告诉婶娘去!”

张雷瞪大了眼睛,“你这臭小子,敢威胁我?”

杨玄武笑嘻嘻道:“我就怕我忍不住会说漏嘴,不如带我去新罗,不就什么事都没有了?”

张雷犹豫半晌道:“这次不行,要不然明年开春我带你去日本。”

“真的?伯父不是哄我吧!”听说开春去日本,杨玄武动心了。

“哄你做什么?明年我确实要去日本,早就定好的。”

“那好吧!我就不跟去新罗了。”

张雷大喜,又对他道:“这次回长安,你除了把珊瑚交给小伯,再告诉他,我这次带来不少优良稻种,我直接交给江南官府,让他们试种,我就不送去长安了。”

杨玄武点点头,这时外面传来船员的大喊声:“前面看见陆地了!”

第一千一百五十四章泉州小憩

船队在广州没有停留,继续向北航行,这天上午,船队抵达了泉州港,张雷的船队需要在这里进行补给,船员们休整两天后,再向北继续航行。

泉州本身没有遭到破坏,只是因为战争而短暂停航,一旦恢复了常态后,它的商业恢复得极快,商业之繁荣已经不亚于南面的广州了。

张雷在泉州有一家商行,还有好几座大仓库,专门经营糖、茶和绵,商行就在码头附近,张雷下了船,带着杨玄武前往商行。

杨玄武跟在张雷又高又胖的身体后面,不解地问道:“伯父,你怎么不在广州开商行,从南洋到广州不更方便吗?”

“说你小子不懂就不懂,你婶娘还有家茶行,还有你郭大婶也要做精炼糖,广州那边只有糖,而泉州这边有糖有茶,我们从南洋运来的香料还可以存放在这里,不是一举两得?”

“可是.....茶不是可以从巴蜀进货吗?”

张雷回头瞪了他一眼,“做生意要讲究获利,巴蜀的茶运到长安,数量少,价格高,一路翻山越岭,运输的钱已经超过茶价了,福州和建州的茶品质好,便宜,产量大,用水运过去也不贵,别人一担茶饼本钱就要二十贯,我这里运过去,一担茶饼本钱才十五贯,懂不懂?”

杨玄武挠挠头,“糖和茶我懂了,但绵又是怎么回事,安西不是大量种植棉花了吗?”

张雷得意一笑,“这你就不明白了,棉花只是给人新鲜感,但它的品质实际上不如木绵,尤其保暖不如木绵,你小伯也说过,引入棉花主要是为了中低层百姓考虑的,真正的有钱人还是会选绵。”

杨玄武小声嘟囔一句,“有钱人应该是选鸭绒和羊绒吧!”

张雷呆了一下,他也挠挠头,好像还真是这么回事,羊绒、鸭绒和鹅绒似乎比木绵更保暖,虽然贵一点,但有钱人也不在乎这点钱。

“现在说什么都还早,别什么都不懂就瞎咧咧!”

张雷瞪了他一眼,便向一排大房子走去........

海港边有数百座大仓库,张雷在这里买了七座大仓库,还有一名管事和五六名伙计,他们的任务就是收购茶饼和粗糖以及木绵,再存放到仓库内,然后每半年会来两名账房进行清帐对货。

管事姓周,是个五十岁左右的中年人,贝州清河县人,为人老实谨慎,张雷看中他的人品,就让他带着家小来泉州做管事,每月俸禄二十贯钱,伙计们也有每月六贯钱的俸禄,在每天平均只能挣五六十文钱的泉州,这个俸禄可不低了。

听说东主来了,周管事连忙迎了出来,“欢迎东主到来!”

“老周,弄点吃的,一路上饿坏了!”

“东主,商海里就有上好的海味!”

张雷一摆手,“在海上顿顿吃海味,早腻了,要肉,烧得又香又浓大块肉。”

“县里有一家菜馆,专卖大块红烧肉,很有名,我让伙计去买,一会儿就来了。”

“快去!多买一点。”

周管事吩咐一名伙计几句,伙计骑上骡子飞奔而去。

张雷带着杨玄武进了商行,这是一座占地两亩小楼,很宽敞,有十几间屋子,后面有门通往仓库区,站在窗前就能看到他们最大的一间仓库。

这里是商行集中区,至少有二十几家商行,独孤家族的商行也在这里。

张雷二人进了商行内坐下,周管事给他们上了热茶,张雷喝了口茶问道:“这里面需要用火烧茶吗?”

周管事笑道:“这里不是仓库区,在围墙外面了,可以点炉子烧火,我们专门请了一个厨子,他懂规矩,很小心的。”

张雷打量一下商行道:“这里这么宽,你家人不住这里?”

“他们都住在县城呢!我晚上也在县城,东主有所不知,这里虽然不是仓区,但还是有规矩,这里夜里不准住人,所以晚上大家都回县城了,每天一早过来,几名伙计都去各地验货了,目前商行里只有两人。”

“官府找你们麻烦吗?”张雷又问道。

周管事连忙摇头,“蔡刺史不错,非常支持贸易,帮我们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尤其东主和晋王私交深厚,他对我们更是关照有加。”

张雷咧嘴一笑,“他居然知道?”

“东主太小瞧他了,他们蔡家在京城也有宅子,蔡刺史的一个侄子今年考上了进士,在户部做事,消息很灵通的。”

张雷点点头又问道:“对面的流求大岛进展如何了?”

“东主也有兴趣?”

“有点兴趣,如果土地便宜,我准备弄一片甘蔗园!”

“听说只要愿意去,每户送五顷土地,官府帮助建屋,三代人免赋税。”

“条件很优惠啊!”张雷惊叹道。

“确实很吸引人,我们有两个伙计已经决定去了,他们已经报名,马上回清河县把家人接来。”

张雷眉头一皱,“那边有县城了?”

“正在建吧!朝廷下了血本,用每月十贯钱的工钱请了数千人去那边建城修码头。”

“那土著人呢?土著人会不会来找麻烦?”张雷又问道。

“土著不多,都住在山里,其实他们一直和泉州这边有联系,很多渔民带日用品和他们换取皮毛山货,他们的领地并不是流求岛,而是他们的大山,只要不入山,双方都可以相安无事,这些都是蔡刺史说的。”

正说着,外面有人问道:“请问,张东主在不在?”

张雷一怔,起身走出房间,只见外面站着几人,为首是一名官员,四五十岁样子,脸庞削瘦,头戴纱帽,身穿绛红色官服,腰束革带。

“你是.......”张雷不解问道。

“在下蔡雍,是泉州刺史!”

张雷恍然,连忙拱手道:“原来是蔡使君,失礼!失礼!”

“听闻张东主来泉州,特来拜访!”

“快快请进!”

张雷把蔡雍请进屋里,杨玄武回避了,周管事已经稍微收拾一下,双方分宾主落座。

蔡雍笑眯眯问道:“张东主这是要出海还是从海外回来?”

“刚从南洋回来,我这边有商行,所以在泉州停泊两日,”

“原来如此,张东主是直接回长安吗?”

虽然对方问得多,张雷也不着急,笑道:“我们在扬州换小货船,然后我侄子回长安,我打算再去新罗买些人参,今年长安人参价格暴涨。”

张雷见对方沉吟不语,便笑问道:“蔡使君有什么事需要我帮忙?”

蔡雍点点头,“我们官府有十万石粗糖需要运到扬州榷场,但一时找不到船只,如果张东主有空船,我们想租些运力。”

“扬州榷场是什么?”张雷不解问道。

“扬州盐铁司上个月改名为盐铁糖转运司,以后朝廷在长安、扬州和广州各设一个盐铁糖转运司,我这批糖就要运到扬州榷场,再转运到各州,主要用在各州的三粗店。”

“官府卖粗糖能赚多少?”

“售价是每斤一百文,差不多每斤能赚七十文。”

张雷忽然想起一事,连忙问道:“那泉州还能买到粗糖吗?”

蔡雍摇摇头,“以前是可以,但盐铁糖转运司成立后,就不能在泉州买粗糖了,要么去扬州买,要么去广州买,除非自己种甘蔗,自己压榨熬制,然后再向官府每斤五十文的税,这样可以直接用,但仔细算下来,每斤的本钱都超过百文了,还不如直接向官府买粗糖,除非是逃税,但风险太大,抓到要杀头的。”

张雷心中迅速盘算,一时沉吟不语。

“怎么样,有空船吗?”蔡雍小心翼翼问道。

张雷想了想道:“这样吧!我去新罗也要不了这么多船,等船队在扬州卸货后,我安排船队再回来跑一趟,专门蔡刺史运糖,”

蔡雍大喜,“那就多谢张东主了。”

张雷想到蔡家是泉州第一大族,以后还有事求他帮忙,便有心和蔡雍深交。

他又道:“其实还有件事,可能对蔡使君的仕途很有好处,不知蔡使君有没有兴趣?”

蔡雍呵呵笑道:“对仕途有好处,我怎会没有兴趣,张东主请说!”

“是这样,这次我去南洋,晋王殿下托我在林邑国买些优质稻种,这种稻子是早稻,从播种到收割只要五十余天,适应性强,产量高,每亩地产量有七八百斤,如果精心耕种,产量估计能达千斤,我本来是要把这些稻种送去江南地区,不如让泉州先种,培育成功后再送往江南。”

蔡雍眼睛一亮,目前泉州、福州、建州是实行稻麦轮种,冬小麦加晚稻,虽然是一年两熟,但小麦产量低,亩产只有三四百斤,如果有七八百斤的早稻,一年有两季稻,那粮食产量会大涨,这可是最大的政绩啊!

“没问题,稻种全部留给我,明年开春,我亲自督种。”

“不用全部种,要先试验成功了才行。”

蔡雍笑道:“放心吧!我会安排好,张东主的美意,我心领了!”

........

休息了两天后,张雷的船队换了仓,卸了一半香料、珍珠、象牙储存在仓库内,然后满载着茶饼和绵包离开了泉州,向扬州方向驶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