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游戏 > 秦吏 > 第966章 焦土

秦吏 第966章 焦土

作者:七月新番 分类:游戏 更新时间:2024-05-12 20:20:52 来源:书海阁

因为是人为放火,几处同时发难,又随着江上劲风一吹,大火的蔓延,使得贸然入城搜粮的英布及数千楚卒被迫撤离。

邾城虽然比不了江陵,但好歹是一郡首府,步行够走许久了,楚军突烟冒火,寻路奔走,急急奔出,军士自相践踏,死者伤者颇多。

人是出来了,但整个城市,却已难以挽救,火焰在里闾间游走,一直烧了整整一天一夜,火光映红了数里江面,站在对岸的鄂县(湖北鄂城市),看得清清楚楚。

但身为衡山郡守,尉惊却毫无隔岸观火之感,看着那火焰腾空而起,浓烟飘过江来,他心中实与渡江而来,望着家园焚烧的邾城居民一样,有无尽的痛苦。

“我愧对衡山人之厚望,也愧对仲兄信任!”

自从秦始皇三十七年,与安圃将豫章兵连克铁山、铜绿山,入鄂城杀伪楚王襄强,江陵之战后,南方大势已定,又汇合东门豹攻占邾县,自那以后,近两年时间里,尉惊从未离开此地。

他的能力和大多数黑夫旧部一样,只算平庸,初任郡守,战战兢兢,生怕自己搞砸了事,还是黑夫教了他一个办法。

“你觉得自己比南郡守萧何,孰贤?”

尉惊老老实实地回答:“弟远不及萧郡守。”

黑夫便教他:“你且看着隔壁的萧何,他怎么做,你便怎么做。”

“这就叫萧规惊随!”

于是尉惊便一板一眼紧随江陵城脚步,萧何做什么,他便做什么。萧何又是个聪明人,明白黑夫的意思,随将政令一式两份,也给衡山送去,还特地标明如何损益,能适应衡山民情。

两地一衣带水,言语风俗相通,能在南郡推行的政令,在衡山郡也差不到哪去,两年下来,还真被尉惊搞得有声有色,衡山和南郡一起,成了黑夫打赢南北战争的关键,南郡出人出粮,衡山则出铁出铜,源源不断供应前线。

后来萧河北上为治粟内史,但尉惊也算出了事,依然沿用故政,与当地氏族豪长交好,让安陆人在武昌屯田居住,充当南郡与江东的交通中点,甚至在淮南之战里,救了丹阳兵……

但这平静,却在楚军西进时被打破了,尉惊是真的大惊失色,一面调集郡兵在柏举守备,一面请求江东、南郡支援。

正当他打算亲自前往柏举,与楚人决一死战时,总揽荆州五郡之政的利咸却下达了一个令人惊骇的命令:

“撤离邾城,徙民于鄂城、武昌,坚壁清野!”

江东的三郡也派船只抵达,声称鞭长莫及,难以救援,但他们会断楚军后路,希望南郡、衡山配合……

“尉阳这孺子!这是见死不救么?”

尉惊大怒,却又无奈,只好硬着头皮执行这焦土之策。

邾城虽是首府,然其人口,不过相当于一个大县,靠着江汉地区海量的船舶,将满城人口陆续转移到了一江之隔的鄂城、武昌安置,至于郊外的县、乡,便难以尽迁了……

在这迁徙过程中难免有冲突,邾城中的朱氏倒是积极响应,但另有近郊的大族黄氏拒绝迁徙,其家主年迈,八十多岁的老爷子,甚至拄着鸠杖,在尉惊派去的人面前,历数起自己吃过的盐来:

“老夫年岁八十有二。”

“自生至今,一直在此乡居住,傅籍,娶妻,生子,如今又有了许多儿孙。”

“汝等绝非第一个站在此,威逼利诱,让我迁走的人。”

“七十年前,白起残破夷陵时,楚王逃跑,我年十二。邾县还不叫邾县,当地的楚国县公让吾等随他们去往江南之地,吾父母不从,带着我躲在井中,秦军来到此地,却也未将吾等如何,日子依然照过,就是律令多了些,租子高了点。”

“之后邾县几次在秦楚之间易主,几次更名,邻人迁来徙往,唯独我家哪都不去,产业自是越来越大,越来越富,外人来了,都得敬着三分。吾有子数人,死于历次秦楚交战,但子又有孙,孙儿长大,嚷嚷着要去参加南征,有的死在岭南林中,有的则随那位武忠侯打了回来。”

他鸠杖重重一敲:

“老朽见识了那么多,现在却要我走,摒弃祖坟?”

“但项籍凶残,会屠城!”尉惊手下的官吏如此吓唬老人家。

老丈却有自己的一套想法:“当年楚国县公说秦人虎狼之师,贪婪古板,会屠戮所有人的脑袋,系以为虏。”

“那些秦吏则又言楚人皆是群盗,毫无秩序可言,归来后,会纵乱兵劫我家财。”

“就连汝等南征军,也被说成叛逃的戍卒,见人就杀……“

“说来道去,都是为了骗吾等离开,我若次次都信了,这世上,恐怕早无黄氏了。”

他嘟囔着,难以理解这世道:

“秦国?楚国?有何区别?邾县人现在谁说得清自己究竟是秦是楚,汝等南郡人亦然,可还分得清?”

最后化作三个硬邦邦的字。

“我不走!”

尉惊听闻此事后,一下子想起他妻子的祖父,匾里的阎公,就是被胡亥、赵高强迁时,不屈而气绝身亡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他没硬下心肠,让人不必为难这位老朽,只告诉了他一个事实。

“等全城人走了,邾县会被烧毁。”

最后的结果是,老丈默然半响后,接受了这个事实,但依旧不走,只是摇头:

“烧屠了邾县的,是汝等,不是所谓的楚兵啊……”

“是啊……”

此刻脑海中回想起那老者的话,尉惊不由自责:“抛弃邾县,让数万人颠沛流离的,分明是无能的我啊。”

他只希望,那位留在江北的老人家,能顺利度过他人生中,不知第几次动荡……

但数日后,当尉惊抵达武昌,与南郡守利咸汇合,计划在汉水阻击楚军时,利咸对此事,却有不同的看法。

“你啊你,真是糊涂,说成是楚盗所烧即可,何必为自己揽过?”

“更何况,不论是从这一战,还是站在长远看,烧了邾县,其实是好事!”

……

“好事?”

尉惊有些难以接受,对这位昔日上司黑了脸:

“一万户人家抛弃田宅祖坟,被强迁至他乡,每天半饥不饱,是好事?”

“邾县百年经营,几千座屋舍化为灰烬,那些工坊、集市,好不容易免于战火,皆是满城军民一年来用心经营恢复,如今毁于一旦,被自己人烧了,利君,这是好事?”

他就想不通了,利咸怎能如此冷血?

利咸年纪较长,已近五旬,作为整个集团里第一个尊黑夫为主的人,他地位非凡,是安陆系的智囊,也是黑夫留在南方的定海神针。

见尉惊还是那么感情用事,利咸顿时皱起眉来,斥责道:

“惊,你若是想有朝一日,跻身朝堂,便不能只盯着一城一池,而应看到全局!”

他站起身来,讲述自己做出这个艰难决定的缘由。

“我在豫章时便遣暗探入淮南,故知所谓六国余孽,唯楚独强,其中更以项籍最为骁勇,麾下众将也久经战阵,横行两淮中原,不易相与。”

“摄政主力在关中,而南方无大将,故去岁淮南之役,虽有斩获,却最终功败垂成,若无善战之将,若无百战之师回援,光靠南方的老弱妇孺,蛮夷越兵,决计无法独自与楚国角力,故不可攻,甚至不可守,而应当避其锋芒……”

“若依你之见,集结江东、荆州之兵与项籍战于旷野,反而是正中其下怀,此人犹如赌徒,他是在赌国运,赌一战而胜,彻底扭转局势,而吾等却不必与他对赌,只需要慢慢磨,坚壁清野。从两年前起,安陆早已空无一人,如今只需撤空邾、西陵、夏口三县,渡江安置,而青壮则可为上万民兵,助我阻楚军于江汉。”

“楚军在邾县无以掠食,必不能久,若原路撤退,过大别南麓归淮南,将遭到我军衔尾追击,而丹阳、吴越之兵扰其后。”

“若继续向前,欲进攻人口繁盛的南郡西部诸县,则必先经过这数百里无人焦土,时值严冬,寒风料峭,必死伤惨重,其后还要强渡汉水,进入云梦旷野。”

“而两郡精兵,则可效仿当年摄政授予季婴的故计,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定要让项贼困于云梦!只要拖到赵佗抵达南郡,将其包围,则项籍必死,楚国必亡矣!”

打不过,就苟!这是多年来,利咸他们从某人身上学到的妙招。

在利咸看来,当项籍无法接受淮南的损失,定要出兵来衡山找场子时,他便中计了。

对楚人而言,局势如一个泥潭,越是挣扎,陷得越深,但若不挣扎,也最终是死路一条。

从西河到江东,绞索早在黑夫击破武关那一刻,便套在六国脖子上了!剩下的事,只是慢慢系紧而已!

“这是从此战的角度看,为了最终的胜利,衡山,必须做出牺牲!”

利咸是那种命令属下去死,也会不眨眼睛的人,他的心里,永远计较的都是损益得失。

尉惊颔首,虽然心里仍有些自责,但他并非不识大局之人,但还是喃喃道:”身为长吏,失我治所守地,使我百姓流亡,惊之罪也,此战之后,我或将辞去郡守之职……”

“我果然,只适合做一富家翁。”两年经营一朝荡然无存,尉惊依然有些颓唐。

“岂能作此小儿女态!你真是糊涂,战后的衡山,才是吾辈大有作为之地!”

利咸又斥了尉惊一通:“摄政早已说过,衡山地方狭小,南北又有大江相隔,之所以能立郡,因为铁山、铜绿山的缘故,而非邾县,如今看来,那地方港湾狭小,难堪大任,并不适合做郡府……”

“最合适的地方,恰恰是武昌!”

被黑夫以整个荆州五郡托付,利咸对此地未来的发展,战略重点,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他侃侃而谈道:

“依我之见,荆州之形胜有三,武昌、襄阳、江陵!”

“以天下言之,则重在襄阳;以荆州言之,则重在江陵;以东南言之,则重在武昌!”

“襄阳、江陵两地无需多言,何言乎重在武昌也?夫武昌者,扼束江、汉,襟带吴、楚。春秋时,吴、楚相攻,即有事于夏口,盖其地通接荆、岘,江、汉合流,为兵冲要地。东南形胜必在上流也,顺流直下,则豫章、江东尽在域内,故曰重在武昌也。”“摄政眼光独到,早在武昌还是一片荒地时,便相中此处,南征军以此为基,设大营,中转辎重兵卒,各地舟车汇集,一年成市。”

“北伐时,又以安陆的老弱妇孺在此屯田筑邑,渐成规模,一年成城。”

“今更借着避楚军屠城之机,让衡山人南徙,此战之后,便可撤销邾县,将汉水以东诸县并入,称之为江夏郡,治所位于武昌,再一年,必成江南都邑,此地的户口、商贾、繁盛,将十倍于邾县!”

利咸语气稍稍温和了些:“届时,吾等再禀于摄政,以江夏郡为夏公世代封地,减其徭役、租税。”

他对荆州未来的规划,需要尉惊帮忙背书,得到采纳的成功率更高,而他,也能借此机会,一举进入朝中,为君侯,为九卿!

有效果了,这未来的愿景让尉惊有些痴迷,他喃喃说道:

“仲兄起兵时说过,他是想彻底结束这乱世罢……”

尉惊又想起,那个邾城郊外,坚决不迁的黄氏老丈了。

安土重迁,这才是人之常情啊。

“我只愿吾子吾孙,从出生到垂老入葬,都只用待在一个地方,再也不必经历战乱流离!”

“你放心。”

利咸拍着他的肩,激励尉惊与自己携手度过这难关:“这是南郡人最初的期盼。”

“也是全天下人的愿望!”

惊颔首,旋即眼中有些惊讶,又闪过几分喜气,他站起身,指着外面道:

“雪……下雪了。”

利咸回过头,果然看到洋洋洒洒的雪,从阴郁的天际飘落,落在武昌城,排队住进北伐军故垒屋舍的衡山难民头顶。

它们也落在百里外,大江对岸,烈火熄灭后,一片焦土的邾县地上,好似在丑陋的疮疤上,撒了层盐霜……

利咸的嘴角开始上扬,而后是狂喜的大笑:

“天助!天助!”

“这场仗,是吾等胜了!”

喜欢秦吏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秦吏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