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游戏 > 秦吏 > 第522章 治大国如烹小鲜

秦吏 第522章 治大国如烹小鲜

作者:七月新番 分类:游戏 更新时间:2024-05-12 20:20:52 来源:书海阁

黑夫作为胶东郡守,在前方安排行程,秦始皇的大部队,则在其后二十里外,就在张苍为第一次看到的大海而嗟叹时,秦始皇正在海滨最后一个亭舍处,吃着御厨临时烹饪出的食物。

秦始皇并不像齐桓公那样,是个吃货,这或许与他肠胃不好有关。下的事千头万绪,秦始皇每日时间都很紧张,习惯一边吃一边工作,最后因为批阅入神,羹菜皆凉,却没吃上几口。加上冉中年,肠胃渐渐不行了,故每餐都只食少许,也不求奢华齐全,对近几年关中流行的花里胡哨的各种食物更不感兴趣,依然保持传统,简单的六道荤素羹饭即可。

谒者侍从用银针和自己的性命两次试毒完毕后,秦始皇才操持着筷箸,挑起一条烹熟的鲜鱼入口,却又皱起了眉。

“盐重了。”

负责御膳的雍人如临大祸,连忙跪倒在地,庖厨也被提溜来请罪,虽然餐具鼎簋都是从咸阳带来的,但用的却是本地海鱼,海鱼肉里自有盐分,故而略重。

秦始皇倒也没大发雷霆,让庖厨起来,问他道:“所用之盐,是少府之盐还是本地盐?”

“是少府的盐。”庖厨很爱惜自己的性命,哪敢用来历不明的盐啊!

他补充道:“少府有两种盐,北地花马池青盐,和安邑白盐,都是少府亲自派人去当地取得,运回咸阳储藏的……”

“下之盐三分,两分出于齐,但少府为何不用齐地之盐?卿等可知?”秦始皇偏过头,问了群臣这个尖锐的问题。

群臣面面相觑,倒是时候过惯了苦日子的中车府令赵高笑道:“陛下,花马池青盐出于边疆,色泽最佳,味道最正。而安邑古称大夏,大夏之盐,和之美也。此两二,最适王者调味。而齐产盐虽多,但多数味涩,若是煎煮不当,还有一股焦苦味,这是庶人黔首之盐,岂能入于陛下之口?”

“虽是黔首之食,却是下巨利。”

秦始皇环视左右:“少府的张苍何在?他不是博学么,还管着朝廷度支,且来与朕下盐政。”

“陛下,张苍随胶东郡守先行去了海滨。”廷尉叶腾站出来拱手道,李斯被秦始皇留在临淄主持齐地收书修书一事,叶腾就成了随行朝臣之首,也有人,这是李丞相故意不来胶东观政。

“要他时他不在,用不到他时声音却挺大。”

秦始皇有些不悦,看向叶腾:“我曾听卿过,你当年为吏时,也管过盐粮,那便由廷尉与朕略一二。”

他也不挑人,一挥手,让叶腾在自己吃饭时在旁讲述。

叶腾笑道:“陛下,这盐看似寻常,都吃。但实际上,却足以决定人之生死,国家强弱!”

“哦?”秦始皇来了兴趣,让叶腾细细道来。

叶腾是搞实政起家的,很懂底层冷暖,便从他日常所见讲起。这人吃盐,贵族习以为常,有时候还会觉得盐重,但对于贫穷的黔首而言,吃不吃盐,那可是生死攸关的!

“无盐则无力,别下地干活,连走路都觉得没气力,故人离不了盐。”

除了日常需要外,保存菜、肉、鱼等物,也是要靠盐来腌制,李斯拿秦地最常见的两种食物“酱”和“菹”来打比方。

这两种东西,一个是菽豆捣碎腌制,乃秦军出征必不可少的食物,咸得齁人,但一顿只需一碟,干巴巴的粟米饭就能吃得有滋有味,也能补充秦兵所需的盐,让他们扛得动矛戟。“菹”也一样,就是腌制的蔬菜,主要是冬葵菜,这是农家常见的下饭菜。甚至还有齐地的海鱼,也是靠了就近用盐腌制,才能广销于内地,成了不少人一年到头唯一能吃上的肉食……

盐如此重要,人人都离不开他,可最大的问题是,并非每个地区都产盐。

农户多是自给自足,粮食可以自己种自己吃,麻布褐色可以自己种了,由妇人搓线纺织,不论温饱,都能靠自己决绝,但盐不行啊!地里也种不出这玩意来,这就使得,盐成了百姓唯一需要购买交换的商品。

这下最早的商贾,就是盐商!从安邑附近的大盐池向其他地方运盐。

叶腾道:“故下货殖,唯粮、盐、布、铁、铜、畜最重!”

他将盐排在邻二位,甚至比布都重要!

“于是这齐地,便靠海盐称富?”秦始皇停下了筷箸。

叶腾道:“然,这齐地营丘一带,八百年前多是盐卤之地,地广人稀,但齐太公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遂为大国。至于齐桓公时,人民已众,又用管仲之策,官山海,使官府专营盐铁,故齐冠带衣履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

他也投皇帝所好,撇去了齐国富强中重要的“重商主义“这一关键点,只强调盐铁官营。

叶腾以为,齐桓公则通过砍柴煮盐,得到大量食盐,再以高价卖给无盐的中原诸侯,由此赚取了巨额利润。

“管夷吾言,君伐薪煮泲水,以籍于下!这意思便是,通过煮海卖盐,全下人都在向齐国交盐税,齐因此而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拥有充足财政收入的齐,这才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九合诸侯,一匡下。没有盐带来的贸易系统提供财政支持,齐桓公哪有钱去组织多国维和部队、哪有钱年年开诸侯峰会、怎么维护周下太平、又如何建立春秋国际新秩序呢?

到了田氏当家时,齐也一向以奢靡闻名于世,宫殿比秦好了几倍,不仅养了日益壮大的诸田,还能斥巨资,修建巨防和齐长城,而且大量对外用兵,还常花钱雇佣人打仗,这种情况下,居然还只对农民收十一税,国内百姓日子也还过得不错……

这一切,都是海盐外售带来的红利!

但现在,变了,齐国已灭,秦朝控制了海滨盐场,这个聚宝盆,到了秦吏手郑

“治大国如烹鲜,诚哉斯言。”

秦始皇看着没吃完的那盘鱼,若有所悟地道:“而这道鲜里,除了要加点粮外,最不可获缺的,就是盐了,上关国之富强,下涉百姓之食,有了此物,下方能和味!”

……

秦始皇之所以抽空来这儿瞧一眼,原因很简单:现在帝国财政,已经捉襟见肘,不管是皇帝的私人金库少府,还是国家财政治粟内史,都穷得叮当响,六年以来,几乎无岁不战,骊山陵、宫殿、直道、驰道、五尺道、长城、塞外屯田、巡狩封禅……

总之,要用到钱的地方太多了!朝廷已经困难到几次追加口赋,引发了民间怨声载道,租税已经收到每亩1.5石,不可能加了,于是乎,前几年大手大脚花钱的皇帝,也不得不开始睁大眼睛四处寻找,看哪儿还能开辟新的财源,来维持自己的野心,以及庞大的帝国。

既然齐国时,依靠海盐创造了巨量的财富,那为什么秦不可以?

在皇帝眼中,盐已经不是盐了,而是白色的黄金!

为此,在咸阳时,秦始皇专门让少府给自己查了查齐地济北、临淄、胶东、琅琊诸郡的盐产量,结果差点没气炸!

田齐时,每年煮海得盐十多万钟。

但到了秦朝管理这些盐场时,产量居然缩水一半,只有五六万钟!

这里面的原因很复杂,几句话也不清楚,总之秦朝的盐税,距离皇帝预想中的差很多。从去年起,秦始皇已经数次勒令海滨诸郡整改,但效果差强人意。他派遣黑夫来胶东,除了这是他东巡的必经之路外,让黑夫想办法管管当地盐政,也是目的之一。

而今日,便是皇帝检查成果的时候了,虽然也听过一些传闻,黑夫也提了一嘴,是成果可观,明年产量倍增云云,但有些事情,还是要眼见为实的好。

如此想着,秦始皇也三下五除二结束了朝食,正准备让车队再度启程,去潍水入海口的盐场,黑夫已经张罗好了一切,只等他的视察……

只是,还未登车,负责警戒的郎官赵成,也就是赵高的弟弟来回报,在亭驿数里外,发现胶东郡兵正在与几个人起争执。

赵成跪地道:“臣见那几人形迹可疑,还以为是刺客,便过去问了问,一通审讯后,他们却,自己是胶东郡方士,有冤情要禀报陛下……”

“有何冤情,自有地方令、丞处理,来找朕有何用?”

秦始皇冷冷扫视赵成,在秦朝,案情都是逐级审理,除非案犯乞鞠,否则便不能越级上报!皇帝对重要案件复审其爰书,偶尔才干涉一下司法,比如秦始皇释赵高不杀……

赵成连忙道:“但那群方士,自己本欲献方术,使陛下致长生,却为胶东郡守所阻!”

“哦?”

致长生,这是秦始皇的一个心结,闻言后,他眉头一皱,却仍没有出面,而是看向廷尉叶腾。

“廷尉,你与本县令、丞前去听听看,再将爰书交给朕过目。”

叶腾凛然领命而去,过了半刻,便与下密县丞一起,将爰书送回了。

秦始皇却不打开,问道:“那群方士所告何事?”

叶腾无奈地笑道:“三个方士告胶东郡守假传陛下旨意,欺骗他们。”

“他们,胶东郡守黑夫,前几个月在各县张贴告示,欲招胶东方术士,修奇异方术,献予陛下,希望方士们来郡府报到。”

“众方士信以为真,便去了即墨,谁料,胶东郡守却将他们以囚徒隶臣待之,要么分去山坳里寻矿索脉,要么发配到海滨,整日风吹日晒,做些苦役的活……直到前几日,这几个方士才得被放归,已被晒褪了一层皮,他们觉得自己被胶东郡守所骗,听闻圣子东巡,故来喊冤……”

群臣面面相觑,赵成有些得意,若没有他多问一嘴,那三个胶东方士,就被郡兵所阻了,本想向兄长赵高眨眨眼邀功,却被赵高狠狠瞪了一下!

“愚蠢!”这是赵高的心里话。

而卢生、韩终等方士,则目光相视,有几个不明真相的方士想话,却被卢生摇头制止……

秦始皇先是一愣,忽哈哈大笑起来,这件事,黑夫前些曾提及,但当时秦始皇不甚在意,没想到在那几个方士口中,居然变成了这样。

“好啊,朕的胶东郡守,居然做如此行径,且将那几个方术士拘起来,一起带去海滨,吾等且看看,黑夫究竟让他们鼓捣出了什么‘奇异方术’!”

喜欢秦吏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秦吏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