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游戏 > 在西汉的悠闲生活 > 第一百二十八节 丰收

在西汉的悠闲生活 第一百二十八节 丰收

作者:要离刺荆轲 分类:游戏 更新时间:2024-04-26 18:50:21 来源:笔趣阁顶点

biqugedingdian,最快更新在西汉的悠闲生活 !

沉甸甸的穗子上,饱满圆润的粟米,粒粒都在阳光下,闪烁着迷人的光泽。

张恒摘下一穗成熟的粟米,在手里观察着,青色的粟米,此时已经完全成熟,剥下一粒果实出来,在嘴里尝了尝,纯天然的粟米芳香,顿时溢满口腔。

“马上就要进入全面收获了……”张恒站在田埂上,对着高老七道:“这些日子,让张核桃父子多打些农具,特别是那镰刀,能打多少是多少,等过两天,发给佃户们,让他们持镰刀收割”

镰刀算的上是石器时代开始就流传至今的优秀农具吧。

只是受制于加工技术,制造颇为困难,一般张大山父子两人,忙活一天也就只能打造出两把合格的镰刀。

不过却也足够了,反正粟米有早熟晚熟之分,早熟的像眼前的这些粟米,大概明天就可以开镰收获,但一些晚熟的品种却要半个月之后了。

算起来,粟从播种到收获,差不多就是一百五十天,在这期间不能出半点差错,才能在最后获得丰收。

“农民辛苦啊……”张恒感叹了一声。

无论后世还是如今,农民都是这片土地上最辛苦,但最底层,同时也是最庞大的群体。

相比其他地方的农民,关中地区的农民,还算是幸福的了。

起码关中粮价高,不需要担心谷贱伤农。但即便如此,破产的自耕农,也越来越多了。

“尽量多帮一些人吧……”张恒想着,就走下田埂。

远处,赵柔娘跟霍青君欢快的声音传了过来,天空上的风筝越飞越高。

张恒心里的愧疚之心,不知怎么的,越发的深重了起来。

自那日回家之后,张恒就把一切的事情,原原本本的跟嫂嫂和盘托出,本以为,会遭到赵柔娘的冷战对抗,嫂嫂更会弃自己而去。

可谁知道,嫂嫂跟赵柔娘在听了张恒的话后非但没有任何的不快,反而一力支持。

嫂嫂的话,还可以理解。

但赵柔娘……

张恒不相信,赵柔娘心里会没有半丝芥蒂。

赵柔娘跟嫂嫂,表现的越正常,张恒心中的愧疚就越深。

事到如今,张恒才发现,自己原来并不了解嫂嫂跟赵柔娘,亏他还自翊为情场老手。

“等霍青君走了,我再找个机会,跟柔娘,嫂嫂表白心意吧……总之,让我放弃嫂嫂跟柔娘,这是办不到的事情……”

-0-0-0-

过了两日之后,早熟的粟米,可以收获了。

佃户们都笑开了颜,一大早,就带着全家老少,都拿着张恒分发下去的镰刀等农具,收割着成熟的粟米。

一家五口,通力合作的话,一般一天就可以收割数十亩。

这主要是,一来汉亩比较小,也就一步宽,二百四十步长,从头割到尾,用不了太久。

二者,这时代,粟米的脱粒,都是靠人力。

所以,收获的粟穗,都会被用袋子装起来,运回去,再行脱粒。

对此,张恒也没什么太大的办法。

没有柴油,没有发动机,就别想什么机械化了。

到下午的时候,张家里原本一眼看过去,全是粟苗的田野中,就出现了一块块不那么协调的光秃秃的土地。

“东家”一个佃户兴冲冲的找到张恒,高兴的汇报着:“俺家今天收割的租种东家家的粟米,刚刚称了一下,有八十多石呢”

“俺跟婆娘算了一下,差不多每亩产了二石一斗多”

“呵呵,恭喜”张恒笑着道。两石一斗的亩产,这在关中地区来说,都算很不错的收成,更何况今年夏天旱了那么久,土地的产出却还能保持如此的水平,确实着为不易

“十一叔,你去找老七,让他记下来”张恒知道这个佃户的目的是什么。

不过,这些琐事,张恒既然下放给了高老七,那么只要不出问题,张恒就不会去过问了。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恩哪”佃户高高兴兴的去找高老七去了。

“是时候做青储窖了”看着田里面堆积成小山一般的秸秆,张恒知道,这个时候开始建造青储窖,刚刚好

第二天,张恒就让高老七去挨家挨户的通知,全村所有人的秸秆,假如要卖,可以卖给张恒。

张恒开出了刍一石二十钱,稿一石十五钱的价格,来跟官府抢生意。

佃户们一见有利可图,纷纷决定了,今年的刍稿税除了那官府命令要求的各一石的负担外,其他的全部交钱。

蚊子腿再小,也是肉嘛……

倒是,还有不少的村民,认为张恒的收购价格高于官府的收购价格,这是在悄悄的给本村的同族好处呢。

于是,张恒在张家里村民们心中形象更加高大了。

这倒是让张恒始料未及。

不过,既然对他有好处,他也就乐得如此了。

翌日,张恒就带着高老七,张大山父子,还有田二,开始选址修筑青储窖。

张恒在自己家的院子中,选择一个地势比较高,而且土质较硬的地方,让高老七带着田二等下,在那里先挖出一个圆形的地窖出来。

几个人用了两天时间,才把地窖挖好。

地窖一挖好,张恒就出钱请那些没有地的佃户,帮着切碎秸秆和鲜草。

同时,指挥着高老七等人,用红砖、木板和石灰,砌好地窖。

如此这般,又忙活了一天多,青储窖才算基本上弄好。

跟上次一样,和水和糖,加入绿豆,大豆粉之后,张恒就把所有的秸秆碎块,都倒进地窖中,在上面铺上一层稻草、木板,最上面用土石封死,再盖上石块,直到地窖高出地面三十厘米左右,才停止一切工作。

“一个月以后再来看罢”张恒说。

这一次的青储规模,可是足足比上一次大了十倍不止,虽然还没有达到像后世的青储窖那样动辄数吨的规模,里面却也窖藏着少说一吨的饲料。

假如不新增牲畜的话,大概只需要两三个这样的青储窖,就完全可以满足目前牲畜越冬的需求了。

保准明年开春,那头耕牛能有足够的气力耕田犁地。

随着时间的渐渐推移,张家里的粟米一亩亩的相继成熟,收获。

到八月初头,基本上张家里的全部粟米都收获入库。

最后张恒的佃农们统计成绩。

收获成绩最好的那一户,居然亩产粟米达到了近三石

张恒都被这个数字震惊了

要知道,张家里的田地,在关中地区算不得什么太好的土地。

若是土地肥沃,早几十年就被长安的贵族们,强取豪夺,占为己有了。

就像那十五顷即将到张恒手中的良田一般。

贵族们,为了占有良田,没有什么做不出来的事情。

“十一叔,跟我说说,这亩产差不多三石,您是怎么做到的”张恒在知道了具体数字,并且再三确认这人没有作假之后,立即赶过来问着。

“东家,俺其实也没干什么……”年纪有些大的佃户憨厚的笑着道:“就是给田里的粟苗,分开播种,稍微的让其高出地面……”

张恒闭着眼睛,想了起来,好像小时候家里的长辈,在旱地上种植作物,特别是小米的时候,都是这么干的。

“另外,就是照料的比较精心,加上东家教给俺生火驱虫之法,所以……”老农开心的笑着道:“俺自己都没有想到会有这么高的亩产”

“这是代田法的原始版本?”张恒记了起来,初中历史有教过代田法。

张恒隐约记得,当初上课的时候,老师讲过,两汉之间开始普及的代田法,使土地亩产普遍增加了一大半,少的都有增加一石,多的达到了两石多。

张恒立刻就意识到了,这佃户采取的耕种方法,值得推广和改进。

于是对心里有些不安的佃户道:“十一叔,您请放心,我答应您的奖励,完全不变,除此之外,我还决定,奖励您五千钱”

“多谢东家……多谢东家……”老汉忙不迭的拜谢。

“别急着谢……”张恒道:“拿了奖金,十一叔,您就得帮我办事……把您今年采用的耕种方法,教给大家”

“一定……一定……”老汉笑得都何不拢嘴了。

“十一叔,你得到的远远会不止这些……”张恒道:“明年,若是亩产普遍提高,我便会向朝廷禀报,举荐您为力田,到时候,您说不定还能混个官身呢”

力田,乃是汉室专门给那些善于耕作,并且愿意传授耕作经验的农夫、学者、地主们设立的一个荣誉。

跟学者的贤良方正差不多。

拥有力田身份的人,享受许多优待,每年有钱拿,更重要的是,可以当官

这也算是,汉室朝廷给那些非儒门、法家等主流学派的士子留下的一个小窗口。

不懂《春秋》没看过《易》《书》《韩非子》……没有关系,只要你种田够在行,照样可以出仕当官。

农,社稷之根本也

“还能当官?”佃户目瞪口呆,怎么也不相信,什么时候,大字不识的泥腿子也能当官了?

“这是当然的”张恒肯定的道:“十一叔还不信我吗?”

“信信信当然信”V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