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都市 > 极品捡漏王 > 第2206章 消失的五帝台

极品捡漏王 第2206章 消失的五帝台

作者:有聊的鱼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4-04-25 14:54:35 来源:69书吧1

搜猫阅读(soumal),最快更新最新章节!

铸造九鼎时,大禹已经是天下之主,辉煌的履历,无双的战绩,辅以强硬、铁血的手腕,偌大的华夏大地,无任何一人,无任何一个部族敢忤逆他。

他完全可以在九州鼎上随意发挥,把他从出生到现在,每一天的经过都加以夸张的笔法大书特书,他可以把自己塑造成龙傲天,让自己的事迹永远承载于九州鼎,随着华夏的气运流传下去。

但他没有。

他选择了胸怀苍生,在代表九州的九鼎上,铭刻下一部深具那个时代神秘原始崇拜色彩的百科全书《山海经》。

‘铸鼎’并非大禹最先开创的。

在大禹之前,炎黄华夏部族还有一号战绩无敌的猛男,名字叫黄帝。黄帝手持轩辕剑,号令大军,砍瓜切菜,横扫了所闻所见疆土内的一切部族。

黄帝平定中原后,就曾在荆山铸鼎来表彰自己的功绩。

当然,黄帝的时代比大禹还要早不知多少年,铸鼎的工艺差到不能再差。

黄帝所铸之‘天、地、人’三鼎,在大禹时代之前便烟消云散了。

在大禹时代,已经有了猛男黄帝铸鼎表彰自己的先例。

但难能可贵,大禹没有用九州鼎表彰自己,而是让它为百姓所用。

哪一州所贡之金,就拿来铸哪一州的鼎,将哪一州内的山川形势都铸在上面。除此之外,还有他从前治水时所遇到的各种奇禽异兽、神仙魔怪等,也一一刻出。

至于形象,他和他的左右手伯益,将草图画出,再由工匠临摹到鼎上。

这个伯益,是大禹的亲信重臣,辅佐大禹治水,更是在大禹开创夏王朝后,作为一人之下的辅政大臣,辅佐大禹的儿子夏启治国。

到后来,伯益的后人被分封到徐国当诸侯,‘徐’姓逐渐演化而来。

换句话说,大禹的左右手伯益,是今天所有姓‘徐’的人的老祖宗。

大禹和伯益,算是《山海经》的初代作者。

九州鼎便是《山海经》的第一载体。

鼎铸成之后,再从鼎身上将图像拓出,分发给九州百姓,使他们知道哪一种动物有益,哪一种动物有害。免得他们跑到山林、川泽里去劳作,遇到不好的东西,自己也不知道,被魑魅魍魉所害。

这,便是大禹的格局。

在已有猛男黄帝铸鼎表彰自己的前提下,他依旧选择了胸怀天下苍生。

自然,大禹本身的事迹也够多够猛,哪怕仅仅是客观陈述,也足够震撼,导致他还是在原始版的《山海经》中占据了不少篇幅。

这仅仅是原始版的《山海经》,往后历代还有完善和改编,暂且不提。

全国古玩大会总决赛现场,听完陈宇冷静、复杂、有条理的讲述,不知有多少人为之动容,眼眶湿润。

早知道大禹是位猛男,但今天青州鼎碎片的问世,仍然改变了后世人们对这位猛男的认知。

大禹始终伴随着争议,最大的争议,便是他极度贪恋权力,自私自利,公然将美好、令无数人向往的‘禅让制’废除,把‘公天下’变成‘家天下’。

这是事实,夏王朝471年,天下的主人皆为大禹的后人。

也就是说,大禹大权独揽,创立了一个‘框架’,然后让自己的子子孙孙按照自己创立的‘框架’,一年又一年地运转下去。

大禹爱权,自私,无法洗刷。

但时至今日,见证了大禹在九鼎上铭刻《山海经》,心系天下苍生后,纵使再清高、再为‘禅让制’感到惋惜的人,都不得不承认,大禹生在炎黄华夏,真乃炎黄华夏之幸甚。

台下的众人感慨大禹,陈宇却忍不住将目光投向老龙钟良。

何其相似?

一生辉煌,却贪恋权力,自私自利,不肯舍弃自己创立的‘框架’。

大禹之子夏启,好比钟良之子钟杰,皆全力培养,做自己的接班人。

不同的是,大禹之子夏启成功接班。

钟良之子钟杰,英年早逝,可惜钟良其余的血脉都不如钟杰那般惊才绝艳,没办法,钟良只能公开寻找继承人。

必须是‘听话’的继承人。

陈宇的才能够,却不听话,所以钟良要打压陈宇。

钟良淡淡扫了一眼陈宇,旋即移开目光,不作任何表态。

陈宇想什么,他能不知道?

知道又如何?天底下,谁能令钟良折腰?

……

大禹是《山海经》的作者之一,乃陈宇亮出青州鼎碎片的重大爆点。

然而,堂堂青州鼎,九鼎中最重最大之鼎,何止于此?

这样一块比啤酒瓶子底大不了多少的青州鼎碎片,仍隐藏着爆点。

爆点隐藏在其身铭刻的三个金色象形古字上。

大禹诛杀相柳氏,经过神话渲染,被记载于《山海经》中。

陈宇朗诵的那段古文,不光阐述大禹宰了相柳氏这一件事。

还有另外一件事。

即:大禹杀了相柳氏后,用掺杂着相柳氏鲜血的腐朽泥土,铸众帝之台。

所谓众帝之台,便是五帝台。

大禹时代之前,便有‘三皇五帝’的称谓了。由于大禹是晚辈,且后来大禹开创了夏王朝,算是坐了‘王’位,因此他并不在‘三皇五帝’之列。

这里的皇、帝、王,皆是最高权力者的统称,有区别,但区别不大。

夏、商、周的统治者皆称王,春秋战国时周王室衰微,各大诸侯也开始纷纷自立为王。

到后世的秦始皇,将‘皇’与‘帝’合二为一,称‘皇帝’,才正式使‘皇帝’成为至高无上的统治者代名词。

从秦始皇开始,‘王’才成了‘皇帝’之下一级的统御者存在。

当时的大禹肯定不知道这些,他铸五帝台,算是对‘三皇五帝’中的‘五帝’,这五位炎黄华夏人文始祖的纪念与供奉。

五帝台在哪?

不知道。

毕竟是泥土铸造的土台,怕不是早就被雨打风吹,湮灭于无形了。

华夏历史上有很多谜团,五帝台位置之谜算是其中之一。

不光《山海经》,凡是内容涉及到大禹诛相柳氏之事的古籍,全提及过‘五帝台’的存在。

五帝台一定是存在的,至少是存在过的。

但它在哪儿,即便被雨打风吹,湮灭于无形了,也该有个确切坐标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