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玄幻 > 新书 > 第700章 致两千年后的你(大结局)

新书 第700章 致两千年后的你(大结局)

作者:七月新番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4-04-25 14:52:56 来源:69书吧1

搜猫阅读(soumal),最快更新最新章节!

第五伦面对的首位敌手,叫“天灾”。

作为扬雄的学生,这些年来,不学无术的第五伦好歹将五经起码翻过一遍。。。他见《尚书·周书·泰誓上》说:“惟人万物之灵。”而另一本重要的经典《孝经》中引孔子的话说:“天地之生,人为贵。”文明与国家创造后,人更了不得了,天子威风地自诩“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兴冲冲地就要畜天地万物了。

但哪怕是最稳固延续能力最强的中国王朝,遇上气候大周期变动,一样脆弱不堪。

过去数十年发生的事便足以证明,感谢历代天官孜孜不倦地记录物候变化、霜期初雪、灾异,桓谭通过这些资料,确认了第五伦的猜想:自前汉元、成以来,气候确实在一点点变冷。

原因不得而知,第五伦猜测,或许是数万里外,某座岛上的火山轰然喷发,漫天的火山灰进入平流层,减少了阳光直射;也可能是上一个温暖期,两极冰川融化,导致某条洋流停止流动,或由热变冷,直接改变了亚洲东海岸的气候……

随着灾害频繁爆发,粮食收成产生波动,曾经抵达过古典时代历史制高点的强汉,就此不可避免地衰败。王莽上台,自诩天命之子,但气候并未因此风调雨顺,反而每况愈下。

现在,这天下由第五伦接手了,老天爷依然没给穿越者面子:汉武时在朔方诸郡能够种植的稻谷再难产出谷子,并州沿边无法养活大量屯兵移民,农牧分界线日益南推;关中的竹子大片枯死,熊猫纷纷从秦岭北麓往巴蜀迁徙;幽州渤海沿岸开始累年结冰,乌桓频繁扰边,远在大兴安岭的鲜卑熬不住冻,开始出现在帝国视野中,东北一度兴旺的扶余国步入灭亡倒计时;曾经炎热的江东,某一年冬居然开始下大雪,过去无冻的淮河出现了冰凌……

“凛冬将至。”这是第五伦必须面对的现实,他的王朝,一头撞上了历史上的“东汉三国魏晋南北朝寒冷期”。

好在,解决办法,第五伦也已找到了,除了继续大搞发明促进生产力,补上因气候变化减产的粮食外,就是向南!

“前汉武帝开拓朔方、河西、西域,时移世易,气候变了,魏朝不能走前汉老路,未来只能往南方使劲!”

如今天下人口北众南寡,正好和两千年后截然相反,江淮以南,还有大量处女地,不说让经济中心提前南移,百年后若能让南北并驾齐驱,第五伦也算完成历史使命了。

往温暖的地方跑,本是人的天性,阻碍者,无非是森林沼泽、毒瘴猛兽,还有安土重迁的习俗,所以第五伦真得谢谢刘秀。

“秀儿,已替我开发南方十多年!”

现在,是时候接盘了,就算刘秀跑到交州,也就是后世两广负隅顽抗,广袤的长江中下游,也足够第五伦消化上一二十年,还能以南征为借口,将大量兵员派去屯戍。

而他的第二个敌手,名曰“地殃”。

其实并不是地,而是地上的水,黄河水。

从汉武帝时首次决口,到元、成、哀帝时愈发肆虐,再到王莽时再度决口改道,在第五伦看来,黄河的失控是必然的。

毕竟,这是一条泥沙含量冠绝世界的大河,按照王莽时治河官员“一石水,六斗泥”的估计,竟高达60%。就算千防万防,长达万里的流域,也难以避免泥沙淤塞河床,堤坝越抬越高,一旦稍稍松懈,遂溃决泛滥。

第五伦令水衡都尉杜诗,以十万人民力为劳工,耗费数百万粮,在黄河新道修筑起堤坝,关键堰塞水门更用名为“息壤”的水泥浇筑。自此之后,冀州、兖州、青州不再随时会被大水冲刷,大河赤眉陆续回到故土,重新变成编户齐民,加上汴河渠修筑成功,豫州附近几十个县的土地都变成了良田。

但第五伦觉得,黄河也只会安稳一时,他笃定:“局部治理无济于事,我绝不做修修补补的裱糊匠。”

黄河须得由大一统政权,从头到尾控制,要想让“黄河清”,釜底抽薪的办法,还是治其上游。毕竟黄河的泥沙,主要来源于黄土高原。从周秦到汉朝,这片天府之地已被过度开发,第五伦决定,未来行政中心将迁离长安,东临洛阳,减少五陵的人口虹吸效应,再鼓励植树,让上游植被稍稍恢复。

“如此,或许能让黄河,多安分几百年……”

而第五伦面对的最后一位敌手,则是“**”。

想魏国刚刚草创之际,第五伦麾下元从文武,都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也许那时艰难困苦,只有从万死中觅取一生。既而随着第五伦称帝,邦国渐渐稳固,诛王莽、扫北方,环境渐渐好转了,部分臣子的精神也就渐渐放下了。

宗室之中,以第七彪为首,骄奢淫逸有之,第五伦令人以祖父所留火钳击打,又令第七彪在家悔过;九卿之中,以大司农任光为首,拉帮结伙有之,只是其迹不显,第五伦暂未发落;封疆大臣,以河南尹欧阳歙为典型,贪污受贿有之,这可是一位大儒啊,还是千乘狄县人,算第五伦半个老乡,为此抬举,然而欧阳奉命度田,居然与当地豪强勾结,贪污千余万钱,震惊一时,遂下狱定了死罪。

至于郡县官员利用职权,官商勾结,巧立名目,购田买地,私蓄过量奴婢等,只要第五伦敢查,亦比比皆是。

眼看类似的事越来越多,律令、刺史、御史禁不完监不尽,有时候,他简直是来次“第五伦痛斥群臣”。

“予刚起兵的时候,以为最大的敌人是王莽。”

“逐了王莽,以为最大的敌人是赤眉军。”

“予平了赤眉,吴蜀又割据一方。”

“等到灭蜀逼吴后,予现在是越来越清楚了。”

“大魏的心头之患不在外边,而是在朝廷,就是在这未央宫!

“就在予的宗室爱将,和大臣们当中。”

“吾等这儿烂一点,大魏就烂一片,汝等要是全烂了,大魏各地就会揭竿而起,绿林、赤眉就会借尸还魂,让汝等死无葬身之地呀!”

“想想吧,王莽在苍龙阙上掉了脑袋,才几年哪?忘了?!”

“那断头台还收在宫后边,作为我朝重宝,天天的盯着汝等项上人头呢!”

第五伦终究不会这么骂,靠他一张嘴,骂得醒几个人?还是得靠制度来约束啊,加上科举考试不断从寒门补充新鲜血液,撑过几十年上百年应该没有问题。

但再好的制度,终究是靠人来执行,而人的**是无尽的,有一就想二,有百就想万,富豪们总对自己海量的财货不能满足,闾右们总幻想穷鬼还有压榨的空间。第五伦在时能加以遏制,等他人亡政息后会如何?

站在长江边,第五伦知道,他王朝初立,生机勃勃,虽稍有懈怠,终是暇不掩玉。

但名为“历史周期律”的时钟,已经在滴答作响,早就开始走动了。

他,乃至于他的王朝,肯定是跳不出周期律的,毕竟未来两千年,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谁跳得出这其兴也勃,其亡也忽?

“但我相信,未来终究会有人跳出去,实现真正的‘三代之治’!”

第五伦恍然想起,当初王莽走上断头台前,曾笃定第五伦也想做圣人、致太平,老头子对第五伦的迷之自信颇为不满,一度悲愤地质问:“第五伦,汝何德何能,能笃定,自己定能将予未竟之业,一一做成!?”

而第五伦的回答,让王莽更加迷惑。

“当然能。”

“因为,我见过‘三代’!”

第五伦指的,不是王莽、儒生们对上古尧舜的臆想,而是真真切切的现实:那是两千年后,他来的方向!

这就是第五伦以区区普通人,敢与天下豪杰竞逐,甚至最后不视其为敌手的最大底气!

他知道河流的朝向,不是回头追忆虚无缥缈的尧舜文武,而是走向未来。

第五伦还要让世上的读书人,都扭转过去对上古的遐思,相信三代不在身后,而在前方。否则,往后遇上瓶颈,也只会像王莽、刘歆一般,满脑袋聪明才智,却用在籍古训诂,从先贤只言片语中寻求解决之法,必是南辕北辙。

为了向世人灌输这一点,第五伦必须更加努力才行,只有一个生活上升的时期,一个大多数人看得到明天希望的时代,才会憧憬未来更美好,而非嘟囔“历史的终结”……

“而我能做的,就是止住新莽时倒退的步伐,赶在死之前,努力在这黑暗的螺旋阶梯上,多往前走几步,让后来者距离光明,稍稍更近些。”

“如此,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你看,有天灾、地殃、**这三大敌人,就算没了秀儿做敌手,他,还会寂寞么?

想到这,第五伦一下子开心起来,仰天笑道:“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

接着,第五伦忽然将手中的那枚九穗玉玦,猛地一掷,任其落入朝天门下的浑浊长江中,随波东流去。

不是扔给下游的刘秀。

而是扔向如时间般流动的江水,逝者如斯夫,想扔向他所来的地方,抛给两千年后的某个人?

武德十二年(公元36年)端午这天,一向不喜欢抄诗的第五伦,却忽然兴致大发,“作”辞数阙,令人勒于朝天门江石之上。

辞曰:“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先贤以流水比拟时间,那是否能假设,当时间之流遭遇到某些变量时,还能维持之前的航道么?比如一只从未来穿越而来的小蝴蝶,扑腾着翅膀,爆发巨大的能量,改变无数人的命运,斩断过去的历史,其影响如此之大,以至于时间之流轰然决口,甚至于改道,奔涌向全新的未知方向!

但旧的河流仍未消失,仍在平行时空中,沿着故道继续流淌,仿若一切改变都未发生……

亦或是,在不起眼的角落,也多了个一只小小的“蝴蝶”。

这是我们的时代,公元2021年,共和国第七十二载。

西南某座三线城市,城中村的狭窄出租屋里,一个头发半秃的中年男子,正一丝不苟地跪坐在矮桌前,一对小眼睛,津津有味地看着旧电脑中的电视剧,正是老版三国演义。

当“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的片尾曲响起,字幕浮现时,他才长唏嘘了一口气,摇头晃脑,做出了自己的评价。

“余观三国之中,唯曹孟德,不愧为乱世之枭雄,治世之能臣,后世常以‘操莽’并论,虽乃时人误会吾等一片救世真心,但也宜哉!”

他摸向努力蓄起的胡须,笑道:“此子类予!”

但手指捻住最长那根的胡子,又陷入了沉思:“且慢,按理说,予在前代,而曹操在后,或许叫‘莽操’更合适?”

接着又摇头评价道:“刘备虽也是人才,雄姿杰出,但却为姓氏所限,不知汉德早在前汉哀帝时已尽,否则也不会有予取而代之事,可惜。”

等看完最后一集,他更是怒气冲冲地骂起司马懿来。

“司马仲达,汝家坏了予所发扬光大的禅让名声!”

但他讨厌司马家,还有一个原因,因为太像了……

“鹰视狼顾,蓄谋害主之辈,与那第五伦,似极!”

城中村的出租屋不隔音,他在这激动的大呼小叫,已然吵到了一起住的同行,有人隔着墙开始猛捶:“tmd,王莽,还不睡觉,明天不用搬砖了?”

他这才稍稍收敛,只是嘴里仍嘟囔着“这要在大新,谁敢如此对予说话”云云……

同住的都知道,这是个古怪的家伙,自从2017年遭遇一场车祸住院昏迷几天后,就性情大变,醒来后亲爹亲妈也不认得,还说着众人听不懂的话,满嘴的之乎者也。

后来渐渐能交流了,亲戚、朋友问他叫什么时,他总傲然自称:“王莽,王巨君!”

正经人谁看历史?自然不知道这谁,加上他行为乖戾,像一个从大山里来的人,对城市生活一无所知,在医院里闹了好些笑话,诸如护士打针,寒芒扎进肉里时惊呼“救驾”之类,简直不胜枚举。

于是高情商的亲戚朋友说:“大概是撞失忆了。”低情商的则言:“可惜好好一个小伙子,怎么就傻了?”

自称“王莽”的男子也委屈着呢,他只记得,自己当初在常安未央宫苍龙阙上,与第五伦说完话,就被魏兵推上断头台,坦然赴死……

可就在他气绝的时候,一切仿佛停止了,但又似乎没有停止,眼前陷入了一片黑暗。

最先响起的是心跳声,自己的心跳,扑通扑通,仿佛沉睡已久的生命在努力复苏。

然而是涌入耳朵的杂音,周遭尽是他听不懂的语言,以及怪异声音滴答作响,鼻腔里还嗅到了说不出的刺激气味,后来王莽知道,那是心电仪之类的机器,自己则身处医院。

等他渐渐恢复意识时,发现自己并不在东阙之上、断头台下,而是平躺在病床上,头顶则是刺目的光源,一枚巨亮无比的“蜡烛”,散发着仿若太阳的光。

后来王莽知道,这玩意叫电灯。

现代的一切事物,哪怕是最常见的玻璃瓶、药品、病床、门窗,甚至是一双拖鞋,都让他看得无比新鲜。但对王莽刺激最大的,还是被人搀扶着上厕所,在玻璃镜中,窥见自己相貌的那一刻……

镜子里的男子,王莽全然不认识,他一夜之间变成了另一个人,还年轻了好几十岁……

那一瞬间,王莽想起了桓谭大夫曾经和人辩论的话题:形神烛火之喻。

刘歆的侄儿刘伯师说:“精神居于形体之中,就像火焰在蜡烛上燃烧。蜡烛燃尽,火亦不能独行于虚空。”

而桓谭则说:“然也,蜡炬之灰烬,犹人之衰老,齿堕发白,肌肉枯槁。到这时,精神再不能为血气滋润,等到身体气绝而亡,精神也如火烛之俱尽,彻底消失。”

但刘伯师,又提出了一种可能。

“灯烧干了,可以加膏油续上,烛点尽了,可以再换一支,只要传火不停,焰亦不灭。那么人将死之时,精神能不能也换一个身体,继续长存呢?”

二人的争论没有结果,但传到王莽耳中时,他倾向于后者……

如今看来,桓谭错了,而刘伯师对了?

他顾不上搞清楚这是怎么回事,随着身体康复出院后,现代世界更大的刺激,还在等着王莽:林立的百层巨楼,立交桥上穿行的汽车,头顶小小天空中掠过的飞机,还有五光十色的霓虹,对来自古典时代的王莽而言,万事万物,皆为他想象难以企及的神器!

这个世界怎么了?予怎么了?王莽头晕目眩,根本适应不了,最后被他的“父母”带回家静养了足足半年。他自闭了,足不出户,吃了睡睡了吃,目光也日渐呆滞下去,他宁可回到断头台前,坦然接受自己的命运。

父母想了无数办法,王莽都无动于衷,直到某天,一个“初中同学”来看他,当听说他自称“王莽”时,同学哈哈大笑。

“兄弟,网络看多了吧。”

“还王莽?怎么,宁也是穿越者?位面之子刘秀呢,跟你一起来了?”

“穿越者”,这是王莽头一次知道这个词,他仿佛找到了破解自己来到这时代谜题的希望,拼命发问,等搞清楚其中含义后,王莽更迷糊了。

“什么,予的大新亡了?”

不不,关键在于,按照同学的说法,灭亡新朝的人,不是第五伦,而是刘秀——这同学的历史知识,大概也是里学的。

王莽知道两个刘秀,一个是背叛他的昔日至交刘歆,另一个则是在昆阳大败王邑的绿林将领,后来的“吴王秀”,对了,第五伦好像对吴王秀也颇为重视,还曾在王莽面前强调过。

但据同学所说,那刘秀后来建立了东汉,再往后则是三国。

“我对三国可熟了!”同学给他兴奋地推进了好几本三国。

半吊子历史知识的同学无法解答王莽的疑惑,他也暂时没工夫去“解密”了,因为他得活下去。

他所在的,是一个普通人家,为了让他康复,几乎倾家荡产,还外借了债,后来“父亲”又生了病,不能再务工,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王莽总不能一直啃老,也只能试着出去打工,他对现代生活一无所知,只能从最基本的体力劳动做起,俗称搬砖……

亏得王莽前世流落民间,吃了几年苦,好歹咬牙撑下来了,这一来二去,便是整整五年。

这期间,王莽攒了点小钱,自己搬出来住,以避免与“父母”的尴尬,他甚至买了台二手电脑,学会了上网——虽然是二指禅输入法;又学会了检索——虽然只会百度百科。

但他终于能依靠自己,够对那段历史,进行细致的了解!

随着他一次次百度那些熟悉的姓名,王莽惊愕地发现,所有人的际遇,果然和自己所知的截然不同!

比如百科上说,刘歆谋诛王莽,事泄自杀。但王莽记得,他不是跑到陇右拥立刘孺子婴,建立“西汉”么?后来还和自己在洛阳见了最后一面。

而自己可怜的女儿黄皇室主,居然自尽于火中……

当看到百科对自己结局的描述时,王莽更是气得七窍生烟。

哭天之类,都对得上,但攻入长安的是绿林军,王莽退到渐台上,他在“天生德于予,汉兵其奈予何”的叫嚣中,居然被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杀死,死后尸体惨遭分裂,头颅传到宛城,被人当蹴鞠踢,舌头还被宛人割下来生吃了……

王莽当然无法接受,他宁可死在第五伦的断头台下!至少也轰轰烈烈!

而他死前一直心有愧疚的赤眉军,在这个位面的历史中,居然打进了长安,灭了绿林更始,然后就开始了迅速堕落,以至于最后被刘秀击败,收编。

最让王莽感到诧异的,还是“第五伦”。

什么“个性耿介,重视义气”,是他所知的那个阴德少年么?在长陵修筑营壁坞堡抵御赤眉,后来做了刘秀的臣子,历任数郡太守,最后担任大司空,位列三公,确实不俗,但……

“这绝不是予熟悉的第五伦!”

在一次次二指禅输入中,王莽坚定了这个想法,是啊,他早就隐隐察觉到了,自己所知诸人命运,之所以与百科上如此不同,是因为,他们都受到了某人的影响,改变了人生,那人甚至还以一己之力,改变了历史的航向!

“第五伦,汝便是那异数!”

到了这里,线索也断了,王莽也只能暂时作罢,他渐渐开始关心,新莽、东汉之后发生了什么?这才有了近日熬夜看三国演义的事……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王莽这才明白,自己所知的“新朝”,乃是西元前后的事,如今都是西元2022年了!

尽管已学会见怪不怪,但王莽还是努力了很久才接受这个事实。

“就算按照形神烛火之喻,予只是换了根蜡烛,而魂魄继续在这身体上燃烧。”

但这,居然是根距离新朝两千年的蜡烛!

电光火石间,王莽也忽然记起一事。

王莽曾见第五伦鼓捣出过许多新鲜发明,诸如蜂窝煤,与他在城中村仍见人使用的颇为相似,还有再洛阳期间,刘歆提及的第五伦所创新数字,从12345,到前所未有的0,这些如今被称为阿拉伯数字,日常随处可见。

“第五伦,莫非汝,也是‘穿越者’?”

没有人能回答他的问题,生活仍在继续,为了生活,王莽依然得起早贪黑,干着枯燥乏味的工,拖着疲倦的身体回到住所,倒头就睡,但王莽毕竟是王莽,偶尔的空闲时间,他甚至换上一身干净衣服,跑到市图书馆,借阅一些繁体书,甚至在某位历史系大学生皱眉苦读《左传》时,淡淡地指出他的解析错误。

毕竟,王莽可是大儒呢!

虽然渐渐适应了现代生活,但王莽依然无法接受那些与自己记忆中截然不同的历史,最无法接受的是,那个在他的生命里横空出世,改变一切,却在这个历史中,彻底隐身的第五伦!

直到某一天,王莽决定做点什么。

依然是跪坐在旧电脑前,依然是二指禅,王莽在word里,开始一点点写下他的故事。

从少年结发求学开始,到目睹前汉成帝政治黑暗,心中生出了改变时代的决心,再到对刘歆发出邀请:“子骏,让吾等一起,再现三代之治罢!”

这之后的政斗、摄政、禅让、称帝,乃至于满是信心的改制、挫折、失败,王莽都一一写下。

而再往后的,主角似乎不再是他,而是那个名为第五伦的少年,他在新莽的烂摊子上勃然崛起,对着王莽反戈一击,惊醒了他的迷梦,也让王莽流落民间,看到了这世道最惨痛的现实!

他推波助澜,造成的炼狱!

写着写着,王莽动情了,流泪了,他的心情怎么形容呢?或许便是耳边那首《三国》的片尾曲吧。

黯淡了刀光剑影。

远去了鼓角铮鸣。

眼前飞扬着一个个。

鲜活的面容。

湮没了黄尘古道。

荒芜了烽火边城。

岁月啊你带不走。

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

而故事,最终在王莽上断头台的那一刻,戛然而止……

这一天是2022年,虎年大年初六凌晨。

王莽写下了,他当初和第五伦最后的对话。

“第五伦,汝何德何能,能笃定,自己定能将予未竟之业,一一做成!?”

“我和王翁理念相同,手段却不同,归根结底,还是你我眼界有别。”

“王翁的‘三代’,是儒生对上古之事的臆想,虚无缥缈,胡编乱造之事用于季世,只会乱上加乱。”

“但我,却真真切切,见过三代!”

那时候,王莽不理解这句话,而现在……

“我明白了。”

王莽站起身,看着外头城市的璀璨灯光,哪怕将漫天星斗都加上,也不足其万一。

而更有烟花灿烂,在远方升空,爆裂。

按照“古人”的标准,王莽当然觉得,这是最好的时代,比前汉、新莽好千倍百倍,就比如他现在一个平头老百姓,几乎社会底层,却依然能衣食不愁,每天接触的炫目之娱,甚至超过了皇帝。

但正因身处底层,所以他不能说,这时代尽善尽美。

可许多人,许多事,确实在往理想的方向一点点前进,时代和国家,是在向上走的。

王莽伫立良久,他独自呢喃道:“第五伦,汝见到的三代,是此时此刻么?”

依然无人回答,唯有三国片尾曲的歌声依然在耳边响着:

兴亡谁人定?

盛衰岂无凭?

担当生前事。

何计身后评?

是啊,担当生前事,何计身后评?这即便不是三代,也离三代很近了吧?但王莽唯一可惜的就是……

“予临走时最后的心愿,是希望第五伦,真能替予,弥补大错,令天下太平……”

王莽擦了泪:“不知道第五伦在那边,做得如何?他赢了刘秀了么?还记得,复三代,致太平的梦么?”

还是无人回答,只有歌声萦绕:

一页风云散。

变幻了时空。

聚散皆是缘。

离合总关情。

就这样反复听着这首歌,一直愣愣地等到黎明破晓,王莽才回到了电脑前。

他和第五伦的故事,写完了。

但,该叫什么名呢?

王莽闭上了熬夜通红的眼睛,想了好一会,露出了微笑,他睁开双目,用标准的二指禅,打下了两个字。

《新书》。

卡农的音乐响起,昨天定的闹钟响了,假期结束,该出门搬砖了,王莽长长舒了一口气,合上电脑,穿上土黄羽绒服,系上红色围巾,走出家门,下到熙熙攘攘,烟火气息十足的城中村。

他走入人海,汇入你我之中。

消失不见。

……

ps:一口气写完,手还在抖,完本感言缓缓。

对了,《新书》正文完,番外会在gong zhong 号:七月旧番更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